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励志 > 正文

[名人名菜相益彰]名人名菜

时间:2019-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流传着不少有关名人名吃的趣闻,趣闻与名人使得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名声远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它说明任何事物,除了自身的条件外,也要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即所谓的“攀龙附凤”。一道可口的菜肴,要使它人尽皆知,流传百世,同样要依靠传播媒介的宣传效果,这里最重要的是与名人搭上关系,一经品题,就可以身价百倍。这是行之有效的社会心理学的经验之谈。在我国菜肴精品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有这种历史积淀,流传着美丽动听的故事,又经过历代文人的渲染装饰,才能声名大噪。今天,我们吃到这些菜肴,联想到名人的一些往事,也能平添许多兴趣和情趣。
  
  狮子头
  
  传说隋炀帝杨广到扬州观琼花,一日游扬州名胜葵花岗,留下深刻印象。御厨闻讯,做了一道“葵花献肉”的菜肴,作为葵花岗的象征物。隋炀帝称赞不已,赐宴给群臣品尝。于是此菜流传江南,到了唐代,郇国公府中的名厨将葵花型的肉圆子做成雄狮之头形状,称为“狮子头”,从此“狮子头”成为淮扬佳肴,尤以清炖蟹粉狮子头最为出名。
  
  五柳鱼
  
  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迄今已有1 200多年的历史了。“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还家,在四川成都栖身草堂。有一日,杜甫正在构思旷世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几位客人来访,谈得十分投机。谈着谈着,不觉已时近中午,杜甫猛想起应留客人们吃一餐便饭,但转而一想,家中拮据,正在焦虑,恰巧此时家人冒雨在溪边钓得一尾大鱼。杜甫喜出望外,亲自挽袖下厨为朋友们烹调,一款鱼肴酸、甜、辣味俱全,还伴有阵阵浓郁的酱香,真是别有风味,朋友们的赞美更使得杜甫乐不可支。当客人们询问菜名时,杜甫思索了一下说:“各位瞧,这鱼背上有五颜六色的丝纹,形如柳叶,先贤陶渊明,弃官隐居,采菊东篱,著有《五柳先生传》不妨就叫它‘五柳鱼’吧!以示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五柳鱼”由此而流传至今。
  
  洒槽天竺果
  
  相传宋代,江苏东台西溪盛行佛教,素有九庙十三寺七十二庵堂之说。寺庙里的出家人爱吃一种用糯米粉做的桂花小圆子,民间俗称“天竺果”。当年,范仲淹曾在这里主持修筑挡海大堤。时值隆冬,民工们冻得浑身直抖,工程进度很慢,眼看新年将到,工程难以结束,范公愁得夜不能寐,坐在灯下苦苦思索。驻地的一位老人家看到范公这样为民操劳,于心不忍,特地热了一壶家酿的糯米陈皮酒,炒了两个菜,煮了一碗天竺果,给范公做夜宵。范公喝了几口酒,突然大笑道:“有办法了!”范公想到酒能取暖,但喝多了又会误工,而酿酒用剩的酒糟,既不会醉人,又可取暖,将它和天竺果一起煮食,岂不两全其美。于是,范公命人找来酒糟和天竺果,煮了满满一大锅,第二天大早,分给民工每人一碗,民工吃过这又烫又甜,酒香扑鼻的早点,浑身热乎乎的,精神大振,工程进度加快,大堤很快就完工了。后来,东台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相,将他主持修筑的大堤定名为范公堤,酒糟天竺果这一道食品也同时流传了下来。不过,酒糟天竺果已不再用酒糟,改用酒酿,并以果仁作馅,其味更加鲜美爽口。
  
  东坡肉
  
  酥而不碎,糯而不腻,味美可口。近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被公认为杭州的第一道传统名菜。相传北宋元?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当地方官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20万民工疏浚西湖,把挖掘起来的湖泥堆筑成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即苏堤),改善了交通,美化了西湖,既能蓄水又能灌田。老百姓为了感谢苏东坡,送来了许多猪肉和黄酒。苏东坡觉得应该和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同享,于是就叫家厨把肉切成一块块,并按照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送到民工们的手中。家厨在烧制时,误把“连酒一起送”听成了“连酒一起烧”。结果加酒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民工们把这种具有独特风味的块肉取名为“东坡肉”。
  
  荷叶粉蒸肉
  
  据传,南宋爱国将领岳飞在杭州遇害后,有一名跟随岳元帅多年的家丁在熟食店买了一包熟肉和一瓶酒,去岳坟祭奠。走到半路,包肉的纸破了,于是便在西湖畔摘了一张荷叶将肉重新包上。祭毕,家丁把熟肉拿回家中下酒,谁知打开荷叶,一阵清香沁人心脾,那熟肉变得格外可口。家丁以为是岳元帅“显灵”,就将熟肉分与四邻品尝。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流传开了。后来,人们去祭祀岳飞时,都采用了鲜荷叶包熟肉的做法。当时有位名厨师,就按照民间的这种习俗,创制出了“荷叶粉蒸肉”这道名菜。
  
  西湖醋鱼
  
  传说在西湖断桥边,有位靠打渔为生的宋嫂,由于丈夫死得早,她带着年幼的小叔子艰难度日。小叔子年纪小,经不起捕鱼生涯的风吹浪打,生了一场大病,病后虚弱,胃口不开。由于捕鱼人天天吃鱼,小叔已闻厌了鱼腥,吃腻了鱼,宋嫂便凭着从小从当厨师的父亲那里看来的烹调技艺,创制出了闻名江南的“西湖醋鱼”。传说此菜在南宋时称为“宋嫂鱼”,至清代时始称为“西湖醋鱼”。此菜尤以西湖畔的“楼外楼”菜馆制作的最为脍炙人口,周总理生前曾多次在“楼外楼”菜馆招待中外贵宾,而每次宴请必有西湖醋鱼。
  
  天锡肉骨头
  
  相传,与南宋名僧济公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南宋时,无锡城里来了一位身穿袈裟、手持破蒲扇的游方和尚。他走到一家熟肉庄门口,向老板讨钱。老板说“刚开店门没有钱,给你一块肉吧!”于是,便拿了一块熟肉递给这个和尚。原来,这和尚就是济公。吃完手中的肉后,济公又向老板要,老板又给了一块,济公吃了后又要,老板不高兴了,说:“肉都给你吃完了,我明天卖什么呀!”济公接过话题答道:“卖肉骨头嘛!”说着,就从破蒲扇上拉下几根蒲茎,交给老板:“把这几根蒲茎放在肉骨头锅里一起炖,我吃的肉,日后会加倍还给你的。”老板闻言,半信半疑。翌日,老板如法炮制,锅中肉骨头果然异香扑鼻,整个无锡古城都能闻到香气。因此,这家肉庄便开始经营起肉骨头生意来。后来,此法一经传出,便形成了无锡著名特产――肉骨头。
  
  激州毛豆腐
  
  为黄山传统名肴,据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幼年时在一财主家做苦工,白天放牛,晚上还要和长工们一起为财主推磨做豆腐。后来被财主辞退,过着沿街乞讨的生活,食不裹腹。那些长工们十分同情朱元璋,每天偷了饭菜和鲜豆腐藏在草垛里,朱元璋悄悄取食。一次,朱元璋去外地行乞,几日未归,回来后,发现豆腐上长了一层白毛,但饥饿难耐,只好煎了就食,不料清香扑鼻,可口异常。朱元璋做了反元起义军统帅后,一次率10万大军途经徽州,令炊厨取当地溪水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从此,油煎毛豆腐很快在徽川流传,成了美味可口的传统佳肴。
  
  穿心饼
  
  是浙江名城台州的特色糕点,因面饼的中间有一小孔,形状很像人的肚皮,故又称之为“肚脐饼”。传说与我国明代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海疆,出生于将门世家,身为登州指挥佥事的戚继光奉命从登州调至浙江为参将,抵抗倭寇的侵犯。戚继光身先士卒,每次作战都在前沿指挥,每次吃饭他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戚继光为了解决行军作战中的吃饭问题,命令各营赶做大量的“穿心饼”,用绳子穿起来,挂在“戚家军”的每一位士兵的脖颈上,他们一边作战,一边吃饼,把倭寇杀得筋疲力尽,人仰马翻。戚继光与倭寇在台州一仗,大获全胜。戚继光在台州获胜后,于次年援闽,捣毁了倭寇在福建的老巢。台州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穿心饼”作为台州的特色糕点一代一代的传授至今。
  (未完待续)

标签:名菜 名人 相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