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研究综述】两弹一星成功时间

时间:2019-02-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回顾国内已有学者对“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进行系统总结与论述并介绍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的相关文献,对现有的研究做一个简评。    【关键词】 两弹一星;成功原因;综述
   Abstract: Review of domestic scholars system summary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project and introduced th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engineering literature, a Brief 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Key words: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reason for the success; review
   中图分类号:E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0020-02
  “两弹一星”工程是伟大和成功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弹一星”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两弹一星”工程也是神秘和神奇的,在那个年代由于“两弹一星”工程的特殊性,所以工程一直处于保密和封闭状态,直到80年代神秘的面纱才开始慢慢揭开。神奇的是在当时国家经济水平低下,工业基础薄弱,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速度都快好多。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当年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给予表彰后,大量的报道铺天盖地。然而这些文章只是对单个人物的回忆和历史性的记录上,而真正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的著作和论文很少。直到最近才开始出现一些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的相关文章。
   一、目前“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已经对“两弹一星”工程成功的原因做过一些研究论述和探讨。
  刘艳琼的硕士论文[1]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工程内部的技术层面进行研究。而且还简要回顾了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的国内外现状。黄松平的硕士论文 [2]指出以前的那些著作在写两弹一星时,主要从政治、军事和资源等角度来写,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但是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而黄松平的这篇硕士论文是以人才结构这一微观的独特视角来探讨两弹一星工程取得成功的原因。而2008届刘慧平的硕士论文 [3]主要采用文献法,从研制“两弹一星”科研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方面来研究的,通过研究科研群体的伟大精神来启发当代高校科研。孙丽的博士论文【4】主要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研制的历程以及工程成功的原因和意义。廖福生的硕士论文[5]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以上既存的论文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的原因。以上论文有从宏观方面进行探讨的,也有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诠释的。从而可见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的原因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步一步的深挖,从不同的方面来展示工程成功的原因,而且所用的研究方法也各有不同。从既存的论文篇数可以看出深入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的还是不多。目前国内外以“两弹一星”工程为题的作品和著作很多,但是大部分只是回忆和记载,这种深入的研究还是不够,只在表面上下功夫了。
  二、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的独特视角和资料搜集。
  从以上简单回顾可以看出,学者在分析“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时,都是以当时的历史事实作为材料来进行分析论述的,只是对当时科研群体和科学管理,以及人才结构模式进行探讨。如果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只有小学程度,那么他永远也不会造出“两弹一星”。这种研制“两弹一星”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在那个年代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而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科研水平还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想掌握尖端的科研和专业知识必须去国外学习新知识,而他们在国外求学期间无形中都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通过查看23位科学家们的教育背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中有21位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由此可见大部分科学家们都或多或少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另外,他们从小在中国长大,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因此,大部分元勋们的身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孝亲敬长、厚的载物等精神。而西方传统文化包括了:民主、审美、理性等精神。本人从这两方面入手,寻找几十位科学家们所继承中外的优良传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怎样使他们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从而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并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两种文化都集中在每个人的身上,通过研制“两弹一星”来发挥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点,把这种优点整合到研制“两弹一星”工程之中去,这样中国才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我从中西文化融合这种独特的视角来研究和分析“两弹一星”工程成功的原因,这是我写这篇论文的整体思路。
  下面我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整理如下:
   1.传记类
  ①熊杏林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是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般的。该书以传记类的形式,记录程开甲的成长历程,上学经历,留学经历等。
  钱伟长的《王淦昌》。该书也记录了王淦昌在国内上学,国外留学,研制“两弹一星”的经历。
  钱伟长著《钱三强》和葛能全的《钱三强年谱》,是最权威的记录钱三强成才史料。
  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姐弟们所著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还有邓志平所著的《邓稼先》回忆邓稼先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对写该论文提供很好的史料。
  叶永烈著《走进钱学森》 、王文华的《钱学森实录》、涂元季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记录钱老的成长历史,是最权威的史料。
  彭继超著《中国两弹一星实录》、柏万良著《创造奇迹的人们------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总装备部政治部编 《“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等。
   23位科学家的传记不用都搜集出来,找几个代表性的作品就可以了。
   2.纪念集类
   纪念集是两弹元勋的亲人、朋友、学生、同事回忆科学家们生平的集子,这对研究两弹一星元勋是最重要的史料。所以纪念集是不可缺少的史料之一。以下史料有:
   ①198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胡济民著《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杜祥琬主编《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这两本书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在不同阶段王老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对他的回忆和评价,是重要的史料。
   ②叶笃正著《赵九章纪念文集》。
   ③北京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陈能宽院士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④编辑委员会编《朱光亚八十华诞文集》回忆了他的生平、科研成果以及对“两弹一星”做出的突出贡献。
   ⑤《郭永怀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郭永怀纪念文集》、《郭永怀文集》。
   3.其他书类
   启良的《西方文化概论》、韦政通的《中国文化概论》、王祥云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焦国成《中华传统美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精义》主编 钟明善 朱正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等。
   另外,还有些人物传记杂志,只是搜集这些杂志里面的论据,比较散光。需要自己认真整合。
   以上只是简单搜集了些材料,还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之中会扩充史料,尽量达到史料的丰富性。
   三、小结
   学界中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后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但是既存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宏观研究和整体研究比较多,但是从微观方面和专题研究比较少,研究中有些只是肤浅的描述了些事实,多数著作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去挖掘。
   “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在国外更是影响非凡。在当时国家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研制出“两弹一星”,震惊了全世界。有理性的人就会思考成功原因所在,所以人们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笔者从两弹一星元勋成长的教育根基:中西方文化融合这一独特视角进行诠释,首先分析两弹一星元勋在国内求学之前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次,在外国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同时也会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西传统文化融合铸造了一个人的崇高精神、优秀品质和科学思维方式,这些品质和思维方式通过研制“两弹一星”得到表现,并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目前研究“两弹一星”著作不是很多,角度也很单一,我希望以后研究“两弹一星”成功原因的论文,著作,会越来越多,方法会越来越丰富,视角也会越来越新颖。
   参考文献:
   [1] 刘艳琼,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经验与启示[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2.
   [2] 黄松平,中国原子弹工程人才结构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6.
   [3] 刘慧平,“两弹一星”科研群体及其对当代高校科研的启发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8.
   [4] 孙丽,中国研发“两弹一星”的文化透视[D].北京:人民大学,2009.
   [5]廖福生,“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组织传播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标签:两弹 综述 原因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