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环境下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利用_id城市空间设计 垃圾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目前城市发展迅速,以香港为代表的高密度化城市环境以及微型化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普遍的城市现象。为此,我们通过对密度和知觉密度的关系研究,归纳出影响人们知觉密度感受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现实可行的微型公共空间利用办法,使得高密度环境下有着舒适心理感受的城市公共空间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密度;微型城市公共空间;知觉密度;空间利用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跟着现代化、工业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快速的城市发展不仅让中国的GDP直线上升,居住环境也逐渐恶化,进入了城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的大爆炸时期,其中,在97年回归的香港更是有着无法想象的高密度。
  2010年香港的GDP世界排名位列14位,人口密度为25,500人/km2,人均可供休闲的公共空间小得可怜,只有3.4m2。而在经济水平相同,人口密度为27,000人/km。的澳门,人均占有可供休闲的公共空间面积是香港的四倍,大约为14m2。其他亚洲密集城市的情况都比香港要好。因此,如何在一个被限制的狭小空间内达到人们对阳光、空气、交往、绿地的要求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难题
  2 密度和知觉密度的内涵及其相关性
  2.1密度和知觉密度
  密度,是一个物理学范畴内的概念,表示某种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而所谓的知觉密度,是人们通过对空间利用和组织的观察,对在既定的空间内的人数做出的主观估计,是一种自我感知的密度(Rapoporf 1975)。空间特征在知觉密度的感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人同环境的互动则是一个更加关键的考虑因素,个人的认知属性和社会文化标准也会影响对这种互动产生影响(Alexander 1993)。
  
  
  
  然而,知觉密度不仅仅是对个体和空间的关系有所研究,更对空间的个体有所分析。假设,有两个密度为3m2/人的空间,一个周围都是熟人的俱乐部,而另一个却全部都是不认识的走廊,虽然两者的物理密度都是一样的,而知觉密度却很明显不同(Chan 1999)。因此,为了区别这两个不同方面的知觉密度,我们引入了空闻密度和社会密度的概念。
  2.2空间密度和社会密度
  空间密度更多的是和高度、面积、交接方法等空间元素相联系,高空间密度跟环境质量有关,意味着空间围合度更高,更加的复杂并且活动频率更高,而这些因素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摄取量,从而对我们的感知产生影响。
  社会密度叙述的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和人类的不同感知模式有关,影响交往水平的机制包括:面积、物质元素、土地边界、等级制度、人群种类和数量、人群中是否同类和他们的行为等。也就是说,导致空间密度高的原因是空间太过狭小以至于不能容纳更多的活动,而社会密度高更多的是由于在一定的空间环境内不能有过多的人群。
  因此,知觉密度是主观的,它考虑到个体的理解,但他又是中性的,因为它不带有任何个人的预计和判断。
  2.3基于透镜模型的知觉密度分析
  知觉密度属于环境知觉的一部分,通过对Brunswik(1956)透镜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密度和知觉密度之间的联系。
  由上图我们可以知道,在Brunswik的理论中,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实际上是经过从间接线索到直接线索的过渡才形成最后的评价。就密度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密度只能由诸如空间的大小、建筑物的数量、空间的开敞程度等这类具体而又可测量的事物被我们感知,我们称之为“直接线索”,而实际环境和直接线索之间的吻合程度则是生态效度(eCOlogicalvalidity)。然而,这些直接线索并不会百分之百的进入我们的意识中形成最后的有效知觉,而是被观察者部分的权衡,也就是图中所示的线索利用(cue utilization),以达到最后的实现,形成我们最后的“知觉密度”。
  如果观察者对于密度的解读,也就是知觉密度和密度高度实现的话,Brunsewik认为要能够符合三个条件:1、密度能够在现实中如实的被表示出来(生态效度高)。2、间接线索和直接线索高度吻合。(实际和知觉的联系)3、直接线索真正的被人们所应用到知觉密度的判断之中(线索的有效利用)。
  那么,在一定的现实背景条件下,面对这种实现的差异,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让高密度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弱化,让直接线索无效利用,从而达到低知觉密度的感受,并以此为切入点,讨论现实改造的可能性。
  3 影响知觉密度的因素
  知觉密度强调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所以它不是实际的物理密度,而是在人一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人对密度的感知。
  3.1影响知觉密度的环境因素
  在城市环境中,知觉密度跟城市的建筑布局和一定城市特征相联系。Rapoport(1975)”’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环境线索清单,这些线索同样对知觉密度的感知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假定的元素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间距、空间开敞度、空间复杂度、人群数量、街道标识的数量、交通、明亮度、活动规律等等、
  由Cooper-Marcus和Sarkssian 1988年所著的住宅发展手册中我们知道建筑的设计元素:多种户型、开放空间、立面的多样性、开敞空间和绿化空间的可视入口的设置等都会对知觉密度产生影响。另一方面,BonnesEtal(1991)指出:街道宽度、建筑高度、建筑大小、建筑建成区和闲置区的面积比同样会对知觉密度产生影响。
  3.2产生高知觉密度的社会因素
  3.2.1资源不足
  资源不足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需求的人口过多导致了资源的相对不足,其中空间资源仅是其中的一种,这就是社会密度太高,而人均可占有资源少。
  资源不足的一介显著的特征就是在高密度的环境下人们可作出的选择数大为减少,使人们的行为受到限制,从而密度感增强。例如你预定在星期六晚上某一时段去看电影,当你发现在这一时段许多人有看同一部电影需求的人数,可供你选择的位置仅仅只有几个,即使是在其他时段有很多空位,也会有一种密度高的拥挤感产生,从而对心理舒适度产生影响。
  3.2.2信息过量
  在高密度情境下,人们常常会接收比一般情况下更多,甚至是过度的信息量,于是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和卡内曼的能量衰减理论,人们常常通过选择忽视和排出某些信息来适应环境的需求。也就是说,当我们吸收了过量的信息时,人类自身会根据需求人为的,有选择性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并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储存,但当这些信息超过了一定的承受限额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高密度的不良观感。
  3.2.3结果的未知性
  未知性,也可以说是对事情的发展,环境 的改变失去控制,它指的是人们在情境之中失去或者部分失去对自己或者是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并使环境变得未知和不可预测(Altman,1975)。当在一个无法预测的环境之下,人们对当地的知觉密度比实际的密度要大,它会导致压力增大和身体上的某些疾病,而高密度环境就是这样一个使人失去某些控制能力的环境。交通阻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 微型公共空间的非限定表达
  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和越来越微型化的公共空间已经是既定的事实,我们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它,让狭小的空间拥有良好的心理感受。
  4.1复合型空间
  要想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更多的功能需求,其一是使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效化。因此不能停留在单一的功能上,不仅要在空间上加以功能划分,在时间上也应有功能穿插,以缩短相对时间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4.1.1空间的复合
  从空间规划来说,现在大多数的城市规划者还是仅仅停留在水平规划的层面上。每一块土地都是单一的水平功能,划分明显。这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方固然有效,但是在高密度城市,单一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空间需求。从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来看,空间规划中采取更多垂直划分的方法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像是住宅+办公或者是住宅+商业的运行模式。
  在空间利用方面,比较常用的做法就是在高架桥或者是其他露天构筑物的下面安放更多的功能,如停车场或者是仓库。但这紧紧是次要的用途,如果可以将这些剩余空间,转变成能获得更多租金的室内商业场所,从而使城市获得更多的机动空间没这样就可以在其他地点置换出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如长沙五一广场十字交叉路口高架桥下的商业空间,利用五一广场川流不息的人流获得了很大的商机。
  可是,仅仅是功能的相加是不够的,这意味着单一功能的可用空间被挤压。我们可能也并且能够有一种多种功能兼容的中性空间,实际上在空间尺寸的需求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办公和住宅,展览和表演等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共通的。这样多种功能的空间使用效率实际上大于单纯功能使用效率的相加
  4.1.2时间的复合
  公共空间的使用不一定具有稳定性,对功能有所限定的话就会降低空间的使用效率。我们可以根据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求对功能有所调整。比如在香港,作为某些大财团和私人企业捐赠的公共空间在平时可以作为日常通行所用的交通空间,而到了周末就会向市民开放,举行各种非政府行为的活动或是给外籍劳工、社团组织等特定人群的交流之用。有些生活性支路则可以在平时通行量不大的时段实行交通管制,作为步行的街道以达到功能在时间上的复合。
  4.2模糊的边界
  在保持一定私密性的基础上不让空间人为的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内,使人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密度感增强,而是应该把边界模糊化处理,用视觉的通透性达到心理感受的转变
  4.2.1实体边界的转化
  要想使空间变得大而空旷,就不能加以限定。传统的砖墙或混凝土墙便给人一种请勿靠近的感知,于是人和人的交往活动被阻止,停留在各自的权属地带。因此,我们要对边界加以模糊,软化和虚化边界,才能使空间无限延伸,使人的交往愈加频繁。
  软化边界和虚化边界主要是针对分隔的材料和形式而言,空间的分隔材料应该用轻薄材质、自然材质、透明材质或者是能细化以及变形的可塑性材质,去掉传统材质的沉重感;而在形式方面,栅格状、颗粒状等非实体形式才能使视觉无限延伸。
  4.2.2边界状态研究
  通过对各种边界的可能性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不同的边界状态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善加利用,能使空间利用更加的合理。高效。
  4.3非正式――剩余空间的潜力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些可以利用的剩余空间,这些建筑物间隙中艰难生存的狭小空间,如果使其利用最大化,也可以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4高效的可达性
  资源不足、信息过量和结果的未知性导致了高知觉密度的产生,而这些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寻路不便,不能够让人们快速、便捷的达到目的地,甚至导致了迷路。当一个人设计一条新的路径,就需要记录下以前的寻路决定,然后通过这些寻路决定把已知的环境信息综合到一个新的合理的结构中,也就是在环境的测量型表象中把分散的目的地联系起来形成路线型表象。导致寻路不便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在路径中所发生的事件密度,以及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并且实际的空间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所以,让人们在环境中少做过多的选择,空间组织简洁、明确和合理的设置地标才能使人们更加容易寻路,从而不会导致高密度的心理感受。把这些原则放到执行层面,就是有一个系统的静态导向系统,尽量少设计空间复杂并且流线混乱的建筑、合理规划具有明示性的地标。
  5 结语
  密集巨型化城市带来的高密度城市环境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现象,或者至少是中国和其他一些高人口密度亚洲城市发展中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应该基于这种现实,利用现实环境和环境心理上的微妙差异,通过探索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高密度城市环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让高密度环境为我们所利用,找到现实的解决对笛。

标签:高密度 利用 环境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