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答辩 > 正文

河北省一类学校【河北省一类中考题的剖析和思考】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探索, 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最生动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问题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探索试题在中考中大量涉及,内容丰富,构思新颖别致,但其中心主要反映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过程,它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材料。
  
  纵观04―08年河北中考试题,都有一道实验与推理题,它就是一道探究性试题。其出题角度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探索在图形的变化下,其结论的相应变化情况。其中04、05和06年以四边形与三角形结合为载体,通过旋转或平移改变图形的位置,07和08年是以两个三角形结合为载体,通过平移改变图形结构。学生首先需要从特殊入手,寻找其基本的解题方法――全等三角形,从而找到整体思路,。接下来学生根据图形的变化,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发散和拓展你前面找到的解题方法,在由特殊到一般,一个图形通过旋转或平移到另一个图形的过程中,哪些条件发生了改变,而哪些条件仍存在。这些存在的条件在新图形下是否继续使用,或需要根据图形的变化也随之发散其功能,然后加以使用;而那些发生改变的,就需要根据图形的变化,认真观察其位置的变化,由原来的谁变化成了什么,随之原有的条件变化为什么,这些改变了的条件,再新图形下应如何应用,在学生不断的类比,发散和拓展下,新旧条件加以结合,新旧图形加以类比,在原有的基本解题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探索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解答问题。
  如06年第23题(题在后面附录)
  (1) △GEF绕斜边EF的中点O旋转,当EF与AB相交于点M,GF与BD相交于点N时(如图12),通过观察或测量BM、FN的长度,猜想BM、FN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要证明BM=FN,只需证明△OBM≌△OFN这一基本方法,在由图11到12的变化过程中,学生应看到,原有的OD=OF=OB=OE,∠ADO=∠GFO=∠ABO=∠GEO=45°随图形变化后,其中OF=OB ,∠GFO=∠ABO=45°仍然没有改变,这样很轻松地得到△OBM≌△OFN,继而证明BM=FN。
  (2) 紧接着图形继续发生改变(如图13),那么学生要考虑的是以上的条件还能使用吗?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其全等的基本方法不变,条件OB=OF也没有改变,只有∠GFO=∠ABO已经不能直接使用,但我们结合变化后的图形,很容易用“等角的补角相等”这一性质,继续使用∠GOF=∠ABO得到我们所需要的∠OFN=∠OBM,从而解答问题。
  又如08年的24题(题在后面附录)
  它沿用了06年出题的基本思想,以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与推理能力,只是把原来的旋转改变为平移,来变换图形的形状。
  (1) 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得到图22的位置,EP交AC于点Q,连结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要证明BQ=AP及BQ⊥AP,仍需证明△BQC≌△PAC这一基本方法,其中条件BC=AC,∠BCQ=∠ACP=90°容易找到,另一个条件需要从已知EF=FP,∠EFP=90°得到∠QPC=45°,由此得出GC=PC
  (2) 将△EFP沿直线l继续向左平移,这时的两个三角形分离,但EF的延长线与AC的延长线仍然相交与点Q,同样连结AP、BQ,如图23,这时图形发生了改变,那么原有的结论还成立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要考虑的是,第(1)问中我们发现的条件和解题思想是否仍成立?这时学生的类比和发散数学能力的应用就凸显出来,他们能否将发现的条件和思路在新图形中得到合理应用,他们能否发现新图形与原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类比图形,我们不难看出△BQC≌△PAC仍是其基本解题思路,BC=AC仍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条件,另一个条件仍可从已知EF=FP,∠EFP=90°得到∠EPF=45°,根据新图形,只需用“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就可得出∠QPC=45°,由此得出GC=PC。这样就解决了问题。
  (3) 我们不妨将问题继续下去,可以这样设计:你能否将△EPF沿直线l向右平移,这时的两个三角形同样分离,类比(2)中的设计,你能否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这一问的设计,无形中提高了题的难度,更具开放性,更能考察学生类比、发散和探究的能力,同样也能让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交给学生探究性学习,如何运用类比探索和掌握新知识,如何发散思维,从不变的数学本质出发,寻求变化的规律。
  这些问题的设计很简单,老师可以设计出来,供学生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提出,更能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利于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提升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靠模仿与记忆,而是应该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形成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内化,方法得到迁移,能力得以形成。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它们都是从特殊倒一般,再到特殊,就是要让学生从运动变化中探究不变的数学本质,再从比变的数学本质出发,寻求变化的规律,题设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经历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秀文,王鹏,初中教学评价―数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4第1版。135―152。
  (2) 许月良,李坤。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初中数学【M】。世纪知识出版社。2007.4第1版。105―107

标签:河北省 剖析 思考 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