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答辩 > 正文

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 [传统:一个民族的基因和标志]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主题导入】   近年来,恶搞之风盛行。本来,以颠覆的、滑稽的无厘头戏说娱乐圈的人和事,引大家开心一笑,在娱乐化时代也无可厚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恶搞范围从娱乐圈扩大到学术界,恶搞对象从娱乐人物事件转移至中华传统文化。北大教授李零出书,称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北大博士作文,认为李白是“唐朝第一古惑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也被部分学者称为“凶图腾” “丑图腾”,说“龙”的样子太可怕、太霸道,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要推倒重立;还有学者说唐僧虚伪、诸葛亮奸诈、岳飞是奸臣、秦桧是忠臣、刘备无义、关公好色等等。从恶搞国产大片到恶搞红色经典,再到恶搞传统文化,从网络世界蔓延到学术界,恶搞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恶搞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观让人无所适从的现状。恶搞的背后,是我们精神层面的生存困境――很多人心中失去了信仰和道德底线,缺少了值得敬畏的东西。当偶像和经典不断被颠覆,并且这种颠覆行为颇受欢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对当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底线构成了极大威胁。当传统文化被扭曲化、游戏化,文化的脊梁一个个被消解之后,中华文化如何挺立?当神圣、崇高都被我们打倒了的时候,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精神家园呢?
  【主题解读】
  “传统”指的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主要指意识层面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等,是与“现代”相对的一个概念。“传统”,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汰洗,很多因素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依旧要遵从;因为“世代相传”,某些传统观念可能与现代社会不太相适应,但在当时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值得我们尊重;“传统”又是“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烙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更值得我们敬畏。“传统文化”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涵,同时也是思想道德的载体或表象,我们说“敬畏传统”,大多是就敬畏传统文化而言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兼容性,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又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从生成之初就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变革机制。伴随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愈演愈烈,现代人更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目前存在两类需要引起注意的不良现象:一是经济利益至上导致侵害传统文化及载体的事件屡屡发生,或者恶搞传统文化和文化经典;二是近年来出现的传统文化热潮中,又出现了争夺名人故里、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等现象。从实质上说,这两种态度都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在俄罗斯,人们不会因为普希金与人决斗而死,就贬损他的人格,编派他的绯闻;在英国,人们不会无聊地把莎翁作品戏而说之,也不会在把名著搬上银幕时,胡编乱造而脱离历史常识及时代认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心存敬畏,心存感恩。正如当代一位作家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于我,于我们,就如同宗教,我对它充满虔诚和敬畏”。
  【素材集锦】
  经典不容随意删改
  2010年年末,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其理由是,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念。无独有偶,另据媒体调查报道,湖北省也有部分学校对《三字经》蒙学教材文本进行删节:“昔孟母,择邻处”被删掉,认为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被删除,认为这是对教育价值的歪曲等等。山东、湖北教育部门随意删改经典的做法,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舆论一致要求教育部门尊重经典。
   【感悟】毫无疑问,产生于上千年前的传统经典,必然包含某些让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内容。但在经典的整体文本中,这些内容是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容随意删节。删节这些内容,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经典之上,大大降低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价值。诵读经典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记住几句人生格言,而在于让孩子们理解传统。传统本来就是复杂的,我们不该指望它清澈如水。而复杂的经典恰恰可以训练孩子们的思考能力,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思考、讨论,让孩子既体悟祖先们的生活和价值,又知道如何面对现实生活。
  文物古迹“变身”的冷思考
  2011年5月11日,央视名嘴芮成钢发表微博称“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某知名企业和管理方改造成了一个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现有500席会籍面向全球限量发售”。北京故宫由此卷入舆论漩涡,引发广泛关注。几乎同时被媒体曝光的南京“美龄宫”(原“国民政府主席”寓所),也因在宋美龄别墅内大办婚宴而被口诛笔伐。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宋美龄别墅,2001年就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变身高档餐厅,在“宋美龄别墅”五个烫金大字下迎来送往。同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承德避暑山庄也陷入了一样的尴尬处境。据悉,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一座私人豪华会所――“皇家会馆”即将开门营业,仅为少数会员提供专属服务。
  【感悟】一部分人试图通过包装和运作,实现文化遗产公益价值“变现”,于是,宁静的古宅被觥筹交错声所搅扰,在少数客人享受殊荣的同时,文物资源保护场所的凝重感却降低了。对中华文化瑰宝,我们应该有神圣的责任感,文物被异化或“量化”为钱之后,对文物、文化的敬畏之心就丧失了。
  南宋皇城遗址成“地王”
  经过25轮竞拍产生的杭州“地王”,竟是南宋皇城遗址。2011年5月5日,在一片声讨之中,杭州市政府叫停在遗址之上“动土”一年之久的豪宅楼盘。“地处杭州城市中心,原南宋皇宫内,比邻即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西湖,坐倚名胜遍布的凤凰山,是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内唯一出让的住宅开发用地……”这是绿城西子房地产有限公司对御园项目的自我介绍。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南宋皇城遗址距离现有地面只有三四米,而楼盘目前开挖的地基深达十余米,在施工过程中还不时挖出南宋皇宫的建筑构件,如宝相花纹方形地砖、云龙纹石雕门廊残件等,破坏已然造成。有学者指出,2000年杭州市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了南宋皇城遗址范围,这个楼盘所属地块正是南宋皇宫太子东宫所在,在国家级文保单位上面动土,是不折不扣的“违法施工”。
  【感悟】宝贵的文化资源被特权与利益裹挟,暴露出了当前社会急功近利、道德滑坡、“一切向钱看”的倾向。此类事件不仅糟蹋了文化,还隐藏着极大的社会矛盾。这一系列恶果的起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敬畏。
  扭曲的名人故里争夺战
  近年来,名人故里归属权的争夺战可谓如火如荼。2010年端午节,湖北的秭归和荆州同样以屈原故里自居,并进行大规模祭祀仪式,两地学者及网友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口水战不断升级。电视剧新版《三国演义》的热播,让大小乔故里的争夺走上前台,甚至让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争议升级。该剧第三十二集中明确提到,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阳(襄樊),这引起了河南南阳方面的强烈不满,有团体发起了“拒看新《三国》,还我卧龙岗”的万人签名征集活动,参与者在卧龙岗当众砸烂电视机以示拒看《三国》。其他著名的名人故里争夺事件还有:山东滕州和河南鲁山因“墨子故里”相争,山东龙口和江苏赣榆为“徐福故里”打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甚至要为争夺“李白故里”对簿公堂。此外,远古的黄帝、炎帝、伏羲,以及老子、西施、魏征、杜康、赵云、曹雪芹,甚至牛郎织女、孙悟空、嫦娥、西门庆等虚构人物都被各地争夺。
  【感悟】争夺名人故里需要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基本尊重,现在许多做法确实远离了这一历史文化初衷。许多地方的名人故里争夺战,其内涵已经离牢记历史意义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明确的经济意义,完完全全把历史名人当成了经济发展的垫脚石。这种名人故里争夺战,引导的是一种“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而不是对名人的敬畏和敬重。这种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扭曲需要全社会的反思。
  中国传统节日的尴尬
  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假日化”趋势。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感悟】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保持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融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要重振传统节日精神,首先应厘清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模糊认识,挖掘、拓展、传播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
  穿越剧和宫廷剧将被政策逼到墙角
  顶着“篡改历史、过度戏说、扎堆泛滥”的种种骂声,收获着居高不下的收视率,2011年最火的穿越剧和宫斗剧,终于在岁末被政策逼到了墙角,面临重新洗牌。国家广电总局欲出新限令,严控穿越剧、宫廷剧热。从2012年1月1日起,古装宫廷剧、穿越剧恐将告别卫视黄金档。
  2011年初,电视剧《宫》大热,掀开了宫廷剧大战的序幕,荧屏俨然成了“后宫天下”。不少宫廷剧还打着“职场宝典”的旗号,用古代的后宫纷争来呈现现代的职场众生相。曾有影视机构统计显示,这两年开拍的宫廷戏不下20部。诡谲历史、家长里短、偶像言情、职场励志、惊悚悬疑……把这些荧屏商业元素一锅烩,正是此轮热播宫廷剧的入市秘籍。
  【感悟】中国的古装剧并没能走出“戏说”“恶搞”的怪圈,没有达到通过文化来传播历史精髓的作用。穿古人衣行今人事,这种浅层次的编造充其量也就是哗众取宠。低层次的宫廷剧,更让人在娱乐中迷失了对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的敬畏。历史题材影视剧应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去看历史,在尊重历史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发掘人性光辉,为后人传达正确的历史观。

标签:基因 标志 传统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