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答辩 > 正文

be my guest为你读诗 [这年头谁还读鲁迅?]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上新浪网看了看新闻,照例都是些垃圾,打开下面链接的《中国新闻周刊》,名人们热热闹闹在谈鲁迅,也想插两句嘴,虽然我写的东西兴许再过一个世纪也发不上去。   鲁迅是中文系同仁的招牌菜,正如烤鸭之于全聚德,臭干子之于火宫殿――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正在听奇志大兵的相声。
  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大约是五年级,《给颜黎明的信》,很拗口的一篇文章。那时候不知道鲁迅是谁,语文老师会让我们全文背诵,我是背书的高手,自然不在话下,现在是背不全了,记得清楚的是一个成语“获美得宝”,当时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词,十多年之后看惯了好莱坞的大片,反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了。鲁迅在信中叮嘱颜黎明多看些关于非洲自然风光的电影,这我也做到了,经常看赵忠祥配音的《动物世界》,新浪的垃圾新闻里就有赵忠祥姘头的回忆文章,可见熟看先生推荐的片子的人,照样会想着获美得宝。
  不知道什么时候,课本上鲁迅的文章就越来越多了,很多我也喜欢,并不觉得生涩,诸如《孔乙己》《祝福》《故乡》,当然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惯了的鲁迅文章,自然而然就会以此为正宗,看谁都觉得不对劲。有一天在学校门口买到了盗版的鲁迅作品选,这是我最早的“藏书”之一,字体特别小不说,满页的错别字,盗版书的好处在于可以训练阅读能力,这和破车更能锻炼驾驶能力同理。这书跟了我很长时间,一直舍不得丢掉,后来并没有特意去买鲁迅的书,仅有的两三个小册子是文革中出的,花几块钱买过来,就当是收藏。读完了盗版书里所有的鲁迅文章,不管是杂文、小说还是散文,其中并没有收录书信或者日记――不喜欢看那样大部头的《鲁迅全集》,好像有些欣赏动物标本的味道,这样把某个人供起来,正是鲁迅自己一贯反对的。
  鲁迅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久之后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冷嘲和抨击,写文章总想着“匕首和投枪”,说话也很不给人留面子,得罪了好些位朋友,直到有一天,别人明摆着告诉我,你说话太刻薄了,这才意识到原来尖刻也是种毛病。再后来发现鲁迅还有搞笑的一面――没有哪位大家的文章会比鲁迅的更搞笑,比如他的《今天天气哈哈哈》,实在是世故至极。胡适从周作人那里听到过一个有关鲁迅祖父周介孚的故事:一位朋友欠了周介孚的钱,到死也没有还,有一天周介孚梦到这位朋友穿着毛皮大衣说是来还钱,从此以后他每逢吃肉就会疑心是这个朋友还账来了――这样的故事实在让人喷饭,胡适评价说豫才的诙谐很像他的祖父。
  鲁迅少年时多变故,这一点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也造就了他异样的性格,在一贯推崇厚道为人的中国社会当中,敢于像鲁迅一样批判世事不遗余力的人实在少见,而且其深刻之程度无人能比,每次读到鲁迅关于讽刺当时报刊上种种“八卦”新闻的时候就觉得痛快――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报刊上登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点也不见少,这也可见鲁迅预见的正确了。大学之后很少读文学类的书,每次想到现代文学――也就是我从事的专业,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尤其是在做周作人研究的时候更是如此,周氏兄弟其实是互补的,鲁迅的尖刻和周作人的平和差不多可以看作一个人的两面,而两兄弟写作时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好作反语。如果能深刻地理解他们文章里真实的含义,恐怕就没有读不懂的文学作品了。现代文学专业从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做研究必从鲁迅始,撇开其他的因素不说,这样的规矩确实是很对的,作为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鲁迅确实树立了一个人格高峰,而之后受他影响的知识分子着实不少,我所服膺的却是鲁迅对人生的观察,这样透彻通明,也许只有绍兴师爷式的人物才能做到吧,而我对绍兴师爷是很景仰的,何况其中还有汪辉祖这样的大家。
  中文系的老教授们无一不把《野草》作为鲁迅创作的最高峰,我喜欢的还是他的《故事新编》,随便掂出一篇来,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品,今天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有什么过时,想想那些令人捧腹的名字,诸如“华山小穷奇”之类的,当作网名,也很不错的。提倡幽默的林语堂我并不喜欢,因为他讲的太虚,鲁迅的幽默比林语堂好多了。
  我所受到的影响原来来自两个人,一是鲁迅,一是金庸,平时并不大喜欢和人去争论什么,对于文论少有涉猎,当真写起文章来,也越来越感生涩,这是久不读书的后果,有时候真觉得人生不过是一个大玩笑,很欣赏一句话:人生不过是被别人笑笑,偶尔笑笑别人。然而我还执着地活着,是因为少年时候读过鲁迅的书。
  今天给学生讲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才记起今年是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写下这些不成文的东西,算是给先生的一个纪念,标题似乎有些莫名其妙,我也很久不读鲁迅了,因为先生说过的:“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吧。

标签:鲁迅 谁还 这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