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范文 > 正文

咏峰.的歌走进千家万户 “小药箱”走进牧区千家万户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推广“健康保障小药箱”工程的长期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具有牧区特色的“以旗级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以卫生院为基础,以小药箱为载体,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早春2月,广袤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放眼望去,还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雪原,在阳光照耀下仿佛雪里埋着金子闪闪发光。皑皑大雪原的景象会从每年的9月末持续到来年5月,大草原上水草丰美的美好时光其实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
  代立权和敖登?夫妇家,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宝力格嘎查(嘎查,蒙语,相当于自然村),也就在这大草原上。他们都是土生的鄂温克族,像这样的日子,只能给家里圈养的近百只牛羊喂喂干草,却也是一天的忙碌。大雪原虽然美丽,但却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夫妇俩都患有高血压,家里的小药箱里放的都是降压片等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幸好他们住得离嘎查卫生所比较近,看病比较方便。如果不能按时去医院做检查和治疗,给医生打个电话,他们也会过来家里看病。医生也还会经常对牧民们普及治疗高血压和健康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小药箱” 不简单
  翻看代立权家的小药箱,里面除了药物之外,还有一张“慢性病温馨提示卡”――这等于是一个简单的病历,记录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合作医疗证,健康手册等等材料。
  夫妇俩早就患有高血压,但直到医护人员去年来给他们体检的时候才发现,以前犯病头疼的时候也只以为是普通的感冒而已。
  牧民家庭的小药箱里会根据事先入户体检后建立的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配备药物,有高血压病人的家庭就会配置治疗高血压的药品,普通家庭则一般会配置防治感冒等普通疾病的药品等。
  药箱里还有防治疾病的宣传册、小传单等。医护人员也会对牧民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当地牧民多数还是以蒙语为主要语言,所以宣传单都是以蒙文为主。一些标示中文的药瓶上还会细心地翻译成蒙文手写上去,而且还配有宣讲健康知识的DVD。鄂温克旗卫生局专门将健康素养66条编成了说唱形式朗朗上口的蒙语“好来宝”(类似“数来宝”),也将其印成家庭健康手册放入小药箱,供牧民活动聚会时传唱。
  所以这个看似普通的小药箱,对于在草原上的人们来说,意义可不一般。
  在近十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总共有近6万牧民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进入牧区,牧民们才逐步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涯,基本实现定居生活,但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仍是困扰牧区卫生工作的困难和障碍。在大雪原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处能有几处平房,已经算是集中居住的牧民点了。
  呼伦贝尔市下的牧业四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旗直医疗卫生机构和苏木(镇)卫生院设置齐全,但在177个嘎查中仅有42个固定的嘎查卫生室,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2011年4月中旬,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借鉴日本的一些企业为山区居民“送药上门”的做法,结合牧区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家庭小药箱”的想法。2011年6月上旬开始,呼伦贝尔市牧区的“健康保障小药箱”工程正式启动。
  一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呼伦贝尔市政府先后筹资292万元购买了7100只小药箱,建立了12个流动医疗卫生工作站,提供了部分工作经费,其中的4300只已经发放到牧户家中,13000余人从中受益。
  
  牧民的“家庭医生”
  给每户牧民家庭都配备一个家庭小药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同时更有意义的,是依附于推广小药箱所进行的一系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机制的完善措施。
  在记者对当地牧民的随机采访中,“现在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是最普遍的反映。牧民家庭基本上都配备了小药箱,医护人员会定期进行巡诊,医生也能保证随时联系到,成为他们的“家庭医生”。
  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镇)采访时,记者在牧民庆格乐家中的小药箱里发现了一张绿色“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上面详细地记录了“紧急情况联系人”、“责任医生或护士”和家庭联系人等一系列联系电话,保证牧民在24小时内都能联系到医生。
  作为紧急情况联系人之一的东乌珠尔苏木卫生院院长杨斯日古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东乌珠尔苏木卫生院下辖4个嘎查,总人口2130人,因为面积大,人口较分散,所以嘎查上均未设置单独的卫生室。苏木卫生院只有十来个医护人员。根据这个情况,他们实行了“紧急联系人制度”,即卫生院医护人员按照各自划分的责任区块成为该地的“紧急联系人”,牧户遇有紧急情况即可以直接联系他;同样,紧急联系人也同时掌握牧户的联系方式,会定期与牧户保持联系。为应对紧急情况,卫生院特配备了救护车,必要时将与当地110配合抢救。
  在牧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苏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小药箱配送给牧户家庭之前,医务人员对牧民进行了一次入户体检,将他们的身体状况信息登记在册,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对慢性疾病定期督导随访、老年人健康管理、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和预防接种等工作情况,都进行了详实记录。
  以前的健康档案多是以纸质卡片的形式记录的,而如今则逐步推广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给基层医疗工作单位配备电脑,以便保存和查阅。截至2011年6月,牧业四旗已经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40186份,其中电子档案22429份,建档率已达55.8%。
  呼伦贝尔市下的牧业四旗如今已相继建立了责任医生定期巡诊制度,这是完善牧区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重要一环。
  鄂温克族自治乡辉河苏木中心医院院长萨其仁贵向记者介绍说,自从2009年实行小药箱入牧户工程以来,鄂温克旗医生每两个月去牧民家巡诊一次。对高危重点人群巡诊的时间间隔更小一些。而陈巴尔旗东乌珠尔苏木的医护人员则是一个季度巡诊一次。呼伦贝尔卫生局为旗卫生院等医疗单位配备了专门车辆作为“流动医疗卫生工作站”。在巡诊过程中为牧民家庭送药时,医生会按新农合门诊统筹的30%~40%比例对医药费进行现场核销。
  在医护人员和牧民家庭建立联系后,医护人员会经常对牧民进行健康常识的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萨其仁贵说:“目前牧区基层公共医疗卫生工作要把健康卫生的宣传教育放在第一位,提高牧民的健康意识非常重要。”
  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正如长期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呼伦贝尔市卫生局基层卫生管理科科长张旭林对记者所说,其长期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具有牧区特色的“以旗级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以卫生院为基础,以小药箱为载体,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合作医疗进一步推广
  在苏木卫生院、嘎查卫生室里看病的牧民手里,乃至牧民家的小药箱里,记者常常能看到一个小蓝本,封皮上用汉字和蒙文分别写着“合作医疗证”。
  在记者走访的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当地牧民参加新农合的比例均已达到95%以上,牧民以家庭为单位,整户参合,每人每年只需交纳50元,即可享受合作医疗的报销补偿(去年的费用为30元,前年为10元):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为30%~40%,住院费用按分段报销,最低60%,报销封顶线(包括门诊和住院)在6万~8万元。牧民的门诊看病买药都能实现实报实销,即在药费中直接扣除可以报销的费用比例。牧民家庭小药箱配备的基本药物也可以按门诊费用报销。
  但呼和浩特市的新农合以旗为统筹单位,每个旗的新农合报销比例依据各旗的经济实力不同而有异,旗内与旗外就医报销比例也不同。这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合省级统筹工作遇到的一个难题。
  呼伦贝尔市正在大力实施“健康保障小药箱”工程,同时也在加强新型农(牧)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保持和进一步推广新农(牧)合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程度,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落实国家基本药物报销政策,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点和流动服务现场及时结算报销,使参合牧民切实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草原特产”――“马背医生”的变化
  大草原上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少,牧民们一直面临“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一到大雪覆盖草原的时节,公路上就会刮起“白毛风”,遇到雪深且路不好的地方连越野车都开不进去。所以,以前在草原上的交通条件更恶劣的时候,遇到紧急情况,医生只能冒着风雪不顾路途遥远地骑着马或者马拉爬犁前往牧民家里就诊,于是就诞生了“马背医生”。
  包长江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纳文嘎查卫生室的一名普通医生,自从医学院毕业之后,就来到了草原上成为一名基层医生,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像他这样的医生,每个嘎查卫生室仅有一名。大草原上的卫生院或者卫生室都是漆成白色的小平房,非常显眼。
  到了每年的三四月份,是牧户们关键的“接羔育幼”时期,正是忙碌的当口,很多牧民即便是生了病也不愿意出去就诊。于是草原上特殊的医疗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了,牧民们可以给熟知的嘎查或苏木卫生院的医生打电话,让他们来家看诊。而且如今草原上的公路越修越多也越修越好,医生们也早已不用骑马前往,改成骑摩托或者开车了。
  从医10年间,包长江经常的工作也许是在大草原上奔走一天只是为了去给一个牧民吊个点滴,但也遇到过许多的紧急情况,最让他难忘的是,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受过妇产科专业训练的医生,当半夜抬到门口来的孕妇的新生儿都已经露出半个头了,“你不帮她接生还能怎么办!”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虽然草原上的乡村医生的待遇一直都不好,每月也就两三百元的工资,收入主要还是得靠自己放牧挣钱。但是最让他自豪的是他和草原上乡亲们所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一天打个点滴也就是10元钱的事情,但是这不是钱的问题,不是报酬多少的问题。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孩子,就是为了父辈和子辈们的健康。”
  像包长江这样的乡村医生经常会遇见很多的紧急问题,他们与小药箱一样,对于牧民来说意义非常。而由于医疗条件和医护人员的有限,不得不使他们要成为“全科医生”。
  在辉苏木中心医院已经工作了25年的哈斯通拉嘎,蒙医出身,就是这样一名“全科医生”。“我们就是什么病都要看,我们这儿患病比例最高的就是高血压,其次是风湿病。”“我天天都在这儿坐诊,平均每天要看十几个病人,还要随时承担急诊、出诊和巡诊工作。”由于当地牧民的饮食习惯以肉类为主,罹患高血压的比例高达19%,所以当地牧民家中的小药箱里大多配备了诸如降压片之类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呼伦贝尔市或旗直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另外一项职责就是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基层医生也会定期到上级医院进行培训,这也是健全自治区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组成部分之一。

标签:牧区 药箱 千家万户 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