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正文

知识库管理平台 [中国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实现中国机构知识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其资源建设,对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三地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目前中国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构知识库发展“冷热不均”,资源建设规模参差不齐,全文获取存在障碍,内容比较单一,资源建设可持续性差等。发展中国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的应对之策是:提高机构知识库的认知度;出台强制性自存储制度;建立协议性代存储制;扩大资源收集范围;制定资源存储的激励机制;建立质量控制机制,构建共建共享的机构知识库联盟。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知识库资源,机构典藏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3-0091-05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开放存取理念下形成的新型学术出版与交流模式,由一个或多个机构建立,主要收录机构成员的科研成果、内部资料以及与本机构相关的网络资源等,并对其进行整理、组织以实现开放存取、永久保存、彼此学术交流与共享。机构知识库作为实现开放存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及科研机构的关注。
  资源建设是中国机构知识库发展的关键和制约瓶颈。目前中国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由于机构知识库中存储的资源量很少,人们从中所能获取的资源也就太少,所以其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度就很低,因而他们也就越不愿意把自己的资源贡献给机构知识库,结果,这使得机构知识库建设陷入了资源“有仓无米”的窘境。反之,机构知识库存储的资源越丰富,人们从中所能获取的资源就越多,其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度也就越高,于是也就越愿意把自己的资源存储在机构知识库中。因此,如何丰富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数量,是机构知识库建设成功的关键。
  一、中国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据调查,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都已经开始构建机构知识库并被ROAR、OpenDOAR等开放存取知识库名录网站所收录。本文选取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三个地区(由于澳门地区只建有一个机构知识库,在此不做详细调查)分别做深入的网络调查,以期概括分析中国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的现状。
  
  (一)中国台湾地区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台湾地区把机构知识库称为机构典藏。近几年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数量和规模发展速度迅猛,并形成了“分散建置、集中呈现”的构建模式。截至2011年11月7日,参与台湾学术机构典藏的机构共有123所,其中,有76所院校的机构典藏可以正常访问,24所无法访问,23所开始筹划但尚未建立典藏平台。由此可以看出,台湾大部分高校建置了机构典藏。台湾机构典藏使用的技术平台是“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系统”(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Repos-itory,简称NTUR),目前这个系统运行稳定,功能齐全,已成为台湾地区科研机构构建机构典藏的首选平台(详见表1、图1)。
  (二)香港地区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香港地区的机构知识库称为机构仓储,其构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普及率高。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2月构建了香港地区第一个机构仓储,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等学校也陆续开始构建机构仓储。截至目前,香港地区已有8所机构建立了机构知识库,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还建立了跨库集成检索平台HKIR,该HKIR收录了中国香港地区所有机构知识库存储的资源,人们通过HKIR可以跨库检索,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用户利用香港地区机构知识库的资源(见表2、图2)。
  (三)中国大陆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目前大陆地区的机构知识库主要是由高校、科研机构负责构建的,如厦门大学的学术典藏库、浙江大学的机构知识库以及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单位构建的机构知识库,其中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单位构建的机构知识库约占中国大陆机构知识库的2/3,因此大陆地区机构知识库的平台架构、页面设置、结构布局、功能设置等较一致,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NSL-IR)、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机构知识库(CIB-IR)等。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陆地区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水平远远不如港台地区(见表3)。
  
  二、中国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知识库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机构知识库发展呈“冷热不均”的不均衡状态,表现之一是:在机构知识库建设数量上呈现“港台热,大陆冷”的一热一冷状况。与港台机构知识库发展火热相比,大陆地区的机构知识库建设缓慢,不仅建设质量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机构知识库寥寥无几。根据西班牙的赛博计量学实验室(Cyberrnetrics Lab)2010年7月6日推出的“全世界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800强”排名中,中国大陆表现最好的是厦门大学,排名也仅为第376位。闼表现之二是:现有的机构知识库在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访问时出现死链接、数据更新慢、下载故障频发等。
  (二)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规模参差不齐
  调查表明,不同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悬殊很大,一些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数量已达到数10万以上,但是也有不少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数量在百位数以下。据统计,中国大陆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条数普遍在5000条以下,43%的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条数在1000~10000条之间。这种“有仓无米”或者是“有仓少米”的现状是制约中国机构知识库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严重浪费了中国机构知识库建设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全文获取存在一定的障碍
  据统计,台湾地区机构知识库的全文获取率平均为67.8%,实现全文获取率100%的机构知识库有9个,占可以访问机构知识库总数的12%,在这9个机构知识库中,有6个知识库的资源存储量在1000条左右。显然,这与国外一些建置较早且成熟的机构知识库的全文开放获取率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eScholarship Repository开放获取程度近100%,麻省理工学院的Dspace@MIT全文开放获取程度约为75%。
  (四)内容比较单一
  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收集范围应该涵盖本机构的一切智力产品,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正式出版物是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或者刊物,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个人专著等。非正式出版物主要指电子影印本、工作报告、会议记录、课件、调查报告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具有影响力的观点和经验等。现阶段中国机构知识库资源收集的类型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是已出版或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学位论文,未出版的论文以及其他类型文献收集得较少。
  (五)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差
  科学的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是一个连续和持 续的过程,然而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较差。以浙江大学机构知识库为例,截至2011年11月10日,浙江大学机构知识库共收录了19070条资源,其中全文数量为8174条,较2011年5月(7790条)只增长了364条记录。
  三、中国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策略
  资源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机构知识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上面的调查进一步证实了休斯顿大学Bailey调查的结果:认为资源收集较难的占40%;认为资源收集很难的占23%;认为难易不好确定的占14%;认为较容易的占23%。中外调查分析均表明:中外机构知识库建设都存在资源收集难的困境。因此,探寻机构知识库建设中资源建设策略,对促进机构知识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力提高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度
  现阶段中国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和机构知识库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韩珂、祝忠明先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中科院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3.3%的被调查者从未听说过机构知识库;有10.6%的被调查者从未使用过机构知识库;有33.3%的被调查者不常使用机构知识库;仅有2.6%的被调查者经常使用机构知识库。这个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中国广大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程度低,机构知识库被科研人员熟知、接受、支持和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今后如何进行适宜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度,应是机构知识库建设和丰富其资源量的重要举措。比如,可在机构主页或是图书馆网页上开设专栏,介绍开放获取资源以及机构知识库的相关知识,并对知名的机构知识库进行超链接,以方便用户深入了解和使用。同时可印发宣传手册或者通过E-mail主动传递相关知识。
  
  (二)进一步强化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构建机构知识库是发展机构知识库资源的基础。现阶段中国尤其是大陆地区机构知识库与国外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开放存取知识库名录OpenDOAR(Diree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句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9日,共收录全球机构知识库2132个,居前4位的分别是美国(占19.1%,约有407个);英国(占9.4%,约有200个);德国(占6.9%,约有147个);日本(占6.3%,约有134个)。中国台湾地区的机构知识库数量居于第11位,而大陆地区仅被收录了6个机构,25个机构知识库,其中中科院及其所属机构共建有20个机构知识库。OpenDOAR对机构知识库的收录情况与各国的实际建设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不影响对机构知识库的宏观考察和比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还应该继续加强对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三)制定强制性自存储制度
  自存储是机构知识库的主导存储模式,但是,自存储模式的成功高效运行,第一有赖于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广泛和高度认可;第二有赖于决策层的支持;第三有赖于对资源所有者的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第四需要有配套的经济激励机制,等等。否则主导的存储模式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Les Carr、Alma Swan指出:全世界共有约24000种同行评议期刊,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约有2.5亿篇,然而仅有15%的论文是通过作者自存储而实现的开放存取。所以,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单纯依靠个人自愿是行不通的,必须制定强制性自存储制度。另一项国外学者对自愿自存储和强制性自存储的存储率的比较分析表明:在1~2年内,机构知识库自愿性自存储的存储率为15%,而实行强制性存储后的存储率可达到100%。美国、英国、瑞士、以及欧洲其他各国都先后制定了强制性存储的相关制度,同时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南安普顿大学、苏黎世大学等也制定了强制性存储制度。强制性自存储制度对促进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机构知识库中制定相关政策的仍然是凤毛麟角。
  (四)建立协议代存储制
  为什么机构知识库资源存储量少?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于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以及自存储认识不足造成的。但我们认为这一认识缺乏依据,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分析,结论是: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及自存储的认识与机构知识库的存储量不存在直接正相关关系。机构知识库资源存储量少的真正原因是:科研人员没有时间和没有兴趣去存储。症结是科研人员缺乏存储强制约束和经济激励。由于没有强制性约束和经济性激励措施,本来就忙碌无暇的科研人员都愿意授权机构知识库的专业人员代为存储。因此,笔者认为,在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中,应该首先实施“协议代存储制”,即机构知识库管理者主动与科研人员签订“代存储协议”,通过签订这种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使机构知识库管理者取得代存储权,代存储制建立后,机构知识库管理人员有权对科研人员提供的科研成果进行上传存储,包括对上传内容的整理、格式转换和发布等。实施协议代存储制,可以有效解决科研人员无时间或无兴趣存储的问题,机构知识库专业管理人员参与能够使存储内容和元数据质量有效提高,这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机构知识库内容存储量,而且也有效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使科研人员可以腾出时间进行知识创造,这又从源头上解决了机构知识库存储量的来源问题。
  (五)扩大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收集范围
  众所周知,机构知识库具有机构所有属性,即资源上传权仅限于本机构成员,其他人员只拥有使用权限,不具有上传权限。这也是机构知识库内容存储量少的原因之一。针对中国机构知识库数量较少,许多科研机构虽拥有丰富的学术科研文献,但由于没有建起机构知识库导致本机构的学术信息资源不能被开放获取的现状,笔者认为,扩大机构知识库内容存储量的重要举措,应该是优先考虑为那些还没有建立机构知识库的机构提供一个暂时存储学术信息资源的场所,以供开放存取和交流共享,待以后各机构建立起自己的机构知识库后,再将那些属于各机构的资源转移过去。
  (六)制定机构知识库资源存储的激励机制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科研人员自存储学术成果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收集难和机构知识库知识存储量少的问题。建立资源存储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制定并完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的制定要科学化,科学的激励制度必须兼顾相关各方的利益,在科研人员、科研基金赞助者和机构知识库管理者等相关方的利益上实现一种精巧的均衡。机构知识库的激励机制在利益原则的指导下可以实行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如纳入学术科研评价系统,与晋升、绩效考核挂钩等,由于传统的学术科研考核评价体系都是建立在传统学术交流体系之上,是以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机构知识库中存储的未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学术文献没有被纳入职称晋升和考评体系中,所以广大科研人员无兴趣、无动力向机构知识库提交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学术文献。所以,必须制定出一套与学术评价机制相契合的激励制度。此外,机构知识库可统计上传排行榜、下载排行榜等不同的排名,并对排名较前的科研人员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激励。
  (七)构建资源质量控制机制
  在开放存取的环境下,科研人员向机构知识库提交的未发表的科研成果大都没有经过传统方式出版或发表文献过程中那种严格的评审,所以,机构知识库存储的大量未发表科研成果有可能导致库存资源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于是,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普遍不信任,这是中国发展机构知识库的障碍之一。
  为了保障机构知识库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机构知识库存储的资源进行质量控制。首先,制定机构知识库上传资源的可采性标准,确保入库资源达到控制标准。对入库资源要进行质量筛选,不能不加选择地把所有的资源都存放到机构知识库中,入库的资源应能代表本机构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长久保存的意义。其次,组织同行对入库资源进行评议和审核,以便确保库存资源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再次,设置机构知识库用户上传资源的权限。为了保证存储资源的质量,必须对本机构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赋予不同的上传权限,如赋予高级专家、学科带头人、博士生等自由上传的权限,赋予一般科研人员和硕士生等有限制的上传资源权限,禁止普通工勤人员和本科生上传资源。
  (八)构建共建共享的机构知识库联盟
  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机构知识库,应该改变机构知识库一般由独立机构建设并维护、机构知识库数量少、存储内容有限、缺乏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等状况,使机构知识库的构建向机构知识库联盟的方向发展。机构知识库联盟已成为当今世界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发展趋势,对此,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现成的机构知识库联盟可供借鉴,如已成功运行的ALADINRC机构知识库联盟、白玫瑰机构知识库联盟等。中国的机构知识库为了实现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联合的方式组建机构知识库联盟,联盟由一个中心机构管理,没有建立组建机构知识库联盟的机构也可以自由加入这个联盟。通过组建机构知识库联盟,可以将各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以便最大化地发挥机构知识库的作用。
  

标签:知识库 中国 策略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