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放养”作文教学的尝试 作文教学研究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实在“怎么做”上从来都不缺正确的有价值的思考,但诸多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淡,有的学生甚至对作文出现了恐惧心理。通过为时三年的实践,我以为“放养”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这里的“放养”,一是指从儿童的视角入手,突破文本教材的单元作文限制,突破课堂作文教学的封闭圈子,使作文教学由“圈养”走向“放养”;二是指作文的时间、地点、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从而“用”足作文教材。实践证明,这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这里须浓墨重彩的是一个“放”字,怎么“放”?为何“放”?我把“放”的理念,浓缩在“用”作文教材上。下面,以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为例简述如下。
  一、基于人教版作文体系,探求如何“用”教材
  人教版作文教材由于使用对象的广泛性,它需要考虑的是全中国的小学生,农村的,城市的,山区的,水乡的;既要有民族特色,又要考虑与世界接轨,文体上也需考虑大而全。再从人教版的作文编排角度看,四年级上册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后安排一篇作文,如下表:
  从八个单元作文的罗列中,我们不难看出编者是侧重于阅读的角度去考虑编排体系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学会表达。文本的编排应依据学生的表达需要,螺旋式安排作文训练,这才能凸显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作文教材的开发使用,比起阅读教材的开发使用,更为迫切,也更有效。
  二、基于学情,尝试怎样“用”教材
  以学定教。“用”作文教材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共同特征,又必须顾及个体差异,以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尤为重要。依据教材对习作训练的编排及作文教学内在的写作规律,我把四年级上册的作文训练分成两大部分:观察写景与叙事童话。
  (一)重组
  与两部分训练相匹配的是对教材选文系统进行了重组,并对单元部分作文进行改换。见下表:
  (二)增加
  1.增加选文。增加写景文章,以写定教。阅读课把目标指向写作,所以,课内得法,这“法”指的主要是作文之法,让学生汲取文本中构思、布局、谋篇等写作养料用来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根据写景作文的特点,我以为文本的阅读篇目其典型性不够,这需要教师增加一些课文。如在第一单元增加了较典型的写景作文朱自清的《春》一文;增加童话和故事文章,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文学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由于四年级上册教材儿童文学的选文较少,为了适应儿童的需要,同时也为了“班本”作文教材中的第二板块――叙事童话的需要,我在教材中增加了童话和故事文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功夫在课外。
  2.增加活动。人教版教材中有口语交际这个板块,编者的意图是作为习作的前奏,先口语交际,再根据交际进行习作。我依据习作的需要增加了活动环节,使学生的作文兴趣因活动而大大增强。如针对两大板块的作文系列,我设计了两大系列活动:“猜新闻图片比赛”活动,新闻图片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载体,我常收集一些新闻图片让学生猜一猜里面的内容,看谁猜得准。先挂出图片,让学生讨论发生了什么事、十分钟以前是怎样的、之后又会怎样,再出示报刊说明。“把家中的小事告诉大家”活动,目的是通过交谈让学生能完整地叙说一件事,并告诉学生生活无处不在,引导学生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
  3.增加指导。四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指导尤其是习作指导功能缺失,在“用”教材时,我增加了指导这一板块。如写景文章的作文指导,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先让学生试写一篇观察作文《校园的花坛》,经过研读学生的试写作文,针对问题生成指导方案。
  观察的顺序(观察点):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里到外……
  观察时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共有大小花坛七个,形状如何?
  ――花坛之间是用什么样的路隔开的?路面是什么铺成的?有些什么颜色?
  ――花坛里有哪些花草树木,名称是什么,色彩如何?它们四季如何变化?
  ――看到这些景物你有什么想法?
  观察的两种境界:眼前景,可以对事物进行客观描摹;眼中景,“人与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调动学生观察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观察时的内心体验。
  第二步,指导学生怎样写具体。研读学生的试写作文后,我发现两个最大的问题:语言成人化和对景物的描写不具体。针对这两点,我利用阅读文章《春》进行示范指导。首先,《春》一文作者用儿童的口吻来描述,纵观全文,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心、童真、童趣。“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打滚,捉迷藏,这些都是孩子们的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花“赶趟儿”,蜜蜂的“闹”,等等,均有一种孩子气的感觉渗透其间;“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许多地方流露出孩子气的语调。借助儿童的口吻来写,更能体现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欢欣,因为儿童往往是单纯、天真、开心、少见多喜的代名字。其次,作者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手法描绘春天。从取材来看,作者是全方位的:嫩绿的小草,盛开的花,飞舞的蜜蜂;在晴朗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运用全方位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也诗化了。再次,从写一种景物来看,作者采用了多角度的描写手法。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句话就有四个角度:“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是它的情态;“嫩嫩的”,质地;“绿绿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数量。《春》一文,作者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象、幻想来具体细述春天的景物,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这不仅使学生有了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给学生做了如何把景物写具体的最好的指导。
  三、基于“放养”,选择这样“用”作文教材
  作文教材犹如一个景区的风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如何定位?怎样取舍?关键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质,这是“放养”作文教学的要义,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作文教材体现的是学生的共同特征,侧重在“我们”,那么在使用时应契合的是“我”。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选择内容,把“写什么”的决定权交给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写景、写动物板块,有些学生喜欢写故事童话板块;也可以自由选择文体,由学生自己决定“怎么写”;更可以自由选择时间,不局限于课堂,这些“可以”给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做到真正的“放”。
  在班上,我允许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里,侧重只写一篇文章,但必须把它做足做透。男生尤其喜欢写童话,不喜欢写景,他们对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学定教并不否认以教导学,我因势利导: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童话,思考童话写法;再让学生把写童话进行到底,从各个角度去写,写不同的题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尝试中掌握一种文体。“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在查找、收集、归类、整理、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潜能令人惊奇,其意义已远胜于写一篇文章。
  (责编 陈剑平)

标签:放养 作文教学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