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曲巷幽深 [曲中见幽深境界]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俗话说:“路直有人走,树直有人用,人直有人靠,但文直无人看。”写文章喜曲忌平,这是大家公认的常理。在写作中,多数中学生写记叙文却很难摆脱平铺直叙的“困境”。因此在写作课上要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积极地思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真情实感。
  一、 设置倒叙,精彩先睹
  造成记叙文平铺直叙的原因是平时的训练形成了思维定势――习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其实只要把记叙文顺序略加改动效果明显不同。方法一:采用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放在开头,形成悬念,制造波澜。一位同学在《最好的礼物》一文中就是这样开头的:当物理老师走进教室里,讲台上摆着一束鲜花 ――康乃馨。她走近一看,花旁一张卡片。上面写到:“祝我们敬爱的孙老师康复如初!”孙老师抬头看看同学们,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甜蜜的微笑。她轻声地问坐在第一位的一个同学,想知道是全班同学还是哪一位同学的安排。这位同学微笑着轻轻摇了一下头……方法二:把事情的高潮放在文章的开头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如《拍卖会上》的开头这样写到:“我出一万八千元。”这是一位台湾老人加上的筹码。随即当地两个富商你添我加的喉咙:“二万六。”“三万。”“三万六。”“五万。”突然声音好象被什么卡住了。主持人等了一下,又问了一句。台湾老人又响起了那洪钟般的声音:“我出六万元”。主持人又继续问了三遍,没有谁再抬价了。这幅以“家乡山河”为题材的油画落到了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手中……
  以对比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也属倒叙的一种写法。初中教材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就采用了这一倒叙法:文章开头就提出“苏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紧接着交代陈伊玲“初次成绩非常优异……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极大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讲事情的原因,巧设悬念,随即再叙述事情的全过程,正合读者心愿。以倒叙的笔法写作,能使文章结构“曲”,这样就很自然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习惯写法,读者也先睹“精彩”为快。如果文章只有一个漂亮的开头,那还算不上一篇好文章,真正能把读者引入胜境,更重要的是要有扣人心弦的主体部分。
  二、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我们看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往往爱不释手,有时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被文中的悬念吸引,你会对事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怀有一种十分关切的心情,急切地想把全部内容一口气看完。如初中语文读本中《驿路梨花》就是采用了层层设疑法来设置悬念的。当“我”和老余来到小茅屋,看见屋内生活用品如此齐全而没有主人在家时,这就是一个引人关注的悬念。当猜度小茅屋主人是一个守山护林的老人时,真的出奇般的在门口出现了一个给茅屋送米来的瑶族猎户老人。可经过老人叙述才知道屋主并不是他,而是哈尼族的姑娘梨花。似乎刚解开的悬念又成为新悬念:梨花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凭什么力量在这深山老林建造小茅屋?第二天早上遇到了一群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认为领头的那个就是梨花姑娘。谁知又错了,那是梨花的妹妹……像这样一个悬念似乎解开(或已解开),但随后又出现新的悬念,一个悬念接一个悬念,就象一个环套一个环,形成链,这叫链环式悬念,它吸引读者追随着情节发展。链环式悬念能使文章波澜起伏,读者的视线也一定会跟着悬念走,读者的心情也随着悬念解开和形成一波刚平再起一波,非待悬念彻底解开不罢休。
  叠加式悬念更能激发读者情趣。因为叠加式悬念使悬念接踵而至,解开悬念一般要待文章结尾,或一语到破天机,或渐渐泄露奥秘,不过也有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就解开部分悬念的。如一个学生在题为《就在那天傍晚》的习作中前半部分就是层层设疑,悬念叠起:“学校放忙假,我傍晚到家就见爸爸被同学王平的爸爸叫去”,悬念之一:“出于好奇,我跟爸爸同去,经过‘豆腐爷爷’家门口时,见他们家门前堆着稻把,放着脱粒机,就是没有人。”悬念之二:“到了王平家,只见满满一屋人,大忙季节,大家都丢开手中的农活集中到这儿干啥?”悬念之三:“随即又看到一个陌生的中年人在讲王平爸爸的运输船翻入江中的事。”这句话似乎已点出了事情的原委,但事情的目的还没清楚,仍是悬念。这样层层设疑,同时又是层层铺垫,层层推进,悬念纷至沓来,激起读者对谜底更浓的兴趣,因而会掀起更大的波澜,也就体现了文章的“曲”。设置悬念的又一方法――遮掩法。八年级语文上册萧乾的《枣核》的开头:“旧时同窗托我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文章的开头设个悬念是自然的,但当作者把枣核给了他同窗并问她用途时,“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边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按理说当别人追问“用途”时,理所当然地把底细告知别人。而这里故意推脱,回避问题,这就是采取了遮掩法来设置悬念。
  三、结尾转折,首尾呼应
  写文章讲究凤头豹尾。也就是要有漂亮的开头,有力的结尾。当然,结尾是多种多样的:含蓄的结尾,耐人寻味;结尾升华,意境高达;结尾转折,出人意料。让人推测到的结尾,不是推测者的高明,而是作者的失误,转折式结尾是结尾最有表现力的一种。《一份特殊“生日礼物”》就采用了转折式结尾:在张大伯生日的前两天,考取省重点大学的儿子寄回一个包裹。张大伯夫妇和邻居都喜出望外,认为是给父亲寄回的生日礼物,都想先睹为快。然而当张大妈麻利地拆开包裹时,大家怔住了:是一床用脏的被套,让母亲洗好后立即寄去。像这样的结尾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妙不可言。采用欲扬先抑法写作,也属于转折式。初中语文读本《荔枝蜜》的开头,作者对蜂的感情上总是疙疙瘩瘩的,后来喝了荔枝蜜,看了蜜蜂的辛勤酿蜜,感情上起了变化,喜欢并赞扬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者对蜜蜂的感情,与开头完全相反。这与开头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写这样的文章注意铺垫,如作者喝荔枝蜜,看蜜蜂的生活,就是为后面过渡到喜欢蜜蜂,赞美蜜蜂设的铺垫。这与《一份特殊“生日礼物”》的结尾又有区别:一个是直接转折,一个是铺垫过渡转折。结尾的转折总是与前文的铺垫、伏笔相照应的,只有看了出人意料的结尾才能回味前文铺垫伏笔的妙处。
  (张宜鹏 江苏省赣榆县塔山中学 222123)

标签:幽深 曲中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