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致谢 > 正文

语文德育的学科个性之我见_德育银行之我见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语文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濡化感染的心理过程,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德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并具有独特的学科个性和先天优势。教师对语文德育要有高度的自觉,遵循学科规律,根据学科个性,发挥学科优势,做到观念上重视、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自觉、方法上渗透,重视真诚自然的情感教育,取得“教师自觉而学生不自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德育 学科个性 情感
  
  “语言乃是存在的家园”。心理学、语言学告诉我们:儿童学习母语,不仅学习语言的声音,而且从祖国语言的亲切怀抱中吮吸精神生活的力量。语文德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文学形象的感染力,将道德、理想、信念、原则等“渗透”至学生心灵,从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情感等方面的培养。语文学科集母语学科、人文学科、基础学科于一身,除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属性外,又具有文学性、社会性、实践性、生活化和民族化等特点,这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天然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深厚的感召力,也决定了语文德育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学科个性。这种独特性,可以从下面的“语文德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之对照表”中得到体现。
  通过对照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濡化感染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观念、动机、习惯、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潜移默化的渗透、濡化、感染,是语文德育的个性和先天优势,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往往更为细致、广阔、深刻而持久。
  当前,由于历史、社会、个人等诸多原因,很多语文教师片面强调学科的工具性,认为德育是虚的、软的,基础知识才是实的、硬的,在教学中只管“教书”,面对比比皆是、感人至深的德育因素不以为然、漠然处之,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功能日益流失。
  观念指导行动,行动上的误区源于观念上的偏差。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文以载道,没有了德育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文化的传递,更是为了人格心灵的唤醒。21世纪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生命、人格和精神成长,切实改变滞后的德育观念,对语文德育有高度的自觉,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德育因素,从整体上不断增强语文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全面优化。在这方面,孔子“循循然善诱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特级教师于漪“娱目――激思――动情――励志”,他们始终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当作神圣职责,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艺术,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但是,学生不是“德性的口袋”。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到他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会扣上所有纽扣,整个封闭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德育的实践中,既要有高度的自觉,随时注意发掘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和因素,又要注意遵循学科规律、根据学科个性、发挥学科优势,以潜移默化、濡化熏陶的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感化。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体现在方法上,教师更要讲究艺术性和语言的特殊功能,联系社会、历史、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生活,根据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让有血有肉的形象说话,用丰富真挚的情感濡化,采用含蓄、随机、灵活、民主的方法深入、持久、细致地在潜移默化、感染渗透中进行德育,绝不能像思想政治课那样系统化、层次化,切忌理论化、抽象化、权威化,更忌直白或生硬地灌输。教师应根据时间、地点、条件,在教学中选择、创造出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同时要合理地引申、点化、呼应,适可而止、亲切自然,使学生乐于接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性是语文德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精神的核心。现代心理学表明: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立场都根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每个学生灵魂的深处,都潜存着感激、敬畏、亲情、爱情、爱国等永恒的情感,需要去唤醒、引导和提升。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很多有真情实感的佳作,为教学提供了丰富饱满、细腻复杂的情感世界。教师在情感教育的实践中,同样需要高度尊重语文德育的学科个性。教师必须真诚自然,绝不能虚伪造作和人为拔高,必须是真正地融入文本中,并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自然地呈现给学生。同时,情感教育应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甚至是首要目标,而不是服务于知识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课堂上,学生任何真实、纯洁的情感的自然流露,都是弥足珍贵的,绝不能被教师为了一定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和设计在“适当表达”的时间和场合。情感教育是心灵的呼唤、真情的沐浴、人格的升华,拒绝一切虚伪、造作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牵引学生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真正体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引领生命的成长。
  简言之,语文德育的实践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做到“观念上重视、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自觉、方法上渗透”,重视真诚自然的情感教育,努力追求“教师自觉而学生不自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正如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中所说:“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语言所能表达。一经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

标签:德育 我见 学科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