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致谢 > 正文

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区别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全麻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50例,不限制性别,年龄35~37岁,体重40~72kg,无明显心、肺、肝、肾功能异常及免疫内分泌疾病史,近期无明显感染史。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
  方法:两组麻醉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针0.1g,入室后A组依手术部位进行硬膜外穿刺术,头侧置管3~5cm,改平卧位注药,给予1.5%利多卡因3ml,5分钟后测平面无腰麻症状,再注利多卡因8ml。有阻滞平面后开始全麻,全麻以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0~2.0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4~12mg/(kg?小时)输注,间断静脉追加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适宜,每隔40分钟经硬膜外导管注射1.5%利多卡因5ml,术后硬膜外给予0.225%布比卡因+2μg/ml芬太尼镇痛,背景速度2ml/小时至术后48小时。B组单纯全麻,方法基本同A组。术后未实施硬膜外镇痛治疗,术中静脉输液速度8~10ml/(kg?小时),并根据血压和失血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观察项目及指标:使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术中全麻用药总量、术毕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拔管和苏醒时间。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组内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两组在各观察时段对MAP和HR的影响:在气管插管时,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MAP一过性增高,HR均即刻增快,但B组表现较为明显,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拔管时,B组在MAP和HR方面的反映较为明显,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要表现为MAP增多和HR加快;而A组在MAP和HR方面的反应不明显,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两组术中维持麻药,B组使用丙泊酚、维库溴铵的量明显多于A组。
  两组术毕至完全清醒时的各项指标对比:在吞咽反射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和完全苏醒时间等方面,A组明显快于B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讨论
  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既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为硬膜外阻滞。根据给药的方式可分为单次法和连续法。根据穿刺部位可分为高位、中位、低位及骶管阻滞。理论上讲,硬膜外阻滞可用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但从安全角度考虑,硬膜外阻滞主要用于腹部及以下的手术,包括泌尿、妇产及下肢手术。颈部、上肢及胸部虽可应用,但管理复杂。此外,凡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同样可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此外还用于术后镇痛。用于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应该具备弥散性强、穿透性强、毒性小,且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等特点。目前常用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及布比卡因。
  对腹部手术麻醉要求做到患者无疼痛、腹肌松弛或抑制迷走神经反射等。硬膜外阻滞虽能将与手术区相关的交感神经充分阻滞,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得以稳定[1],但毕竟是一种不完善的麻醉,内脏牵拉反应难以消除,呼吸管理比较困难,而单纯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质的投射系统,不能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传导[2],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阻滞交感传入、传出神经,使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减少了儿茶酚胺的分泌,与单纯全麻相比显著降低体内儿茶酚胺总量。通过本研究的观察进一步表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更能维持适宜的全麻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稳定[3],更能抑制术中各种应激反应。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肌松效果满意、镇痛完善,并减少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的用量,手术后全麻残留效应降低,因此患者清醒迅速,疼痛及药物残留引起的术后躁动减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留置的硬膜外导管可作术后自控镇痛(PCEA)用。
  参考文献
  1 杨瑞,赵秀云.硬膜外阻滞加浅麻醉的应用.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18:92-95.
  2 王显春,赵国庆,王丽春.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儿茶酚胺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1996,12(5):250-251.
  3 王建,王泉云,田奇.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9(10):245-246.
  

标签:全麻 阻滞 腹部 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