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美术高考 > 正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管窥】 关于审美的古诗词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是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芬香的一块园圃。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其整齐优美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含蓄精练的语言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精品。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中选入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流传甚久的千古名篇,其融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与音乐美为一体,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浸润,在阅读欣赏中有所感受,在阅读欣赏中获得陶冶,在阅读欣赏中获得审美愉悦,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品词赏句,感受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教学中要善于捕捉那些诗人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从而感受诗词之妙境。
  
  1.品味诗眼
  诗眼是指一首诗歌或一句诗词中统帅整诗主旨最精炼传神的一句、一词或一字。诗眼是把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的“聚光点”,是诗歌创作艺术构思者的“焦点”,这些精炼传神、文约意丰的字通常被称为“诗眼”。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如一教师执教杜甫的《春望》,就抓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破”“深”二字进行发掘引导。学生从“破”中,想到国家灭亡、国土沦陷、破败不堪;从“深”中,想到了杂草丛生、不见人影、满目荒凉……;《游园不值》中的“怜”乃全诗唯一透露作者心迹的文字,攫取这一“怜”字作敲打研磨,则可诗情洞开,情脉显现;惜苔之意,爱园之心,探春之情,一览无余。
  
  2.欣赏佳句
  一首诗词,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言佳句;譬如,读了“停车坐看风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能不为那“层林尽染,万山红遍”自然美所熏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些怦然心动诗句,细细玩味,嚼之口香,闻之耳净。像这类诗句在小语教科书中可谓步步莲花,美不胜收。抓好佳句教学,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佳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学习修辞方法,还可以接受规范化语言的熏陶,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诗歌语言内化为自己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其实,字里行间却隐喻进步事物战胜落后事物的客观规律。
  
  二、启发想象,领略意境美
  
  “意境”,“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自然景物与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古诗词的创作非常注重表现意境,通过意境引发人们的审美享受。
  
  1.想象入境
  诗歌的意境美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它需要读者去探究和挖掘,借助想象和联想,把诗人用语言描绘的一切还原为生活中的画面,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去想象、意会那些深远、广阔的意蕴和情趣。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初读后,往往只感到形象的鲜明、辞藻的华丽、音韵的和谐等外在的美,而西湖那“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奇妙景象,只有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到以往的审美经验,并加以重构与重解,在内心创构出个性化的审美意境,从而体会到诗人借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
  
  2.以画入境
  “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体验诗歌蕴含的丰富的色彩、变换的线条,巧妙的组合,以及幽远的诗意,对那些仅凭再造想象难以完成转换的诗词,可借助古诗“诗中有画”之长,据诗作画,可以用笔画出来,也可把心里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作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感悟诗意,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作成的画面也为学生走进凝练、简约的古诗词搭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它把学生带到诗人面前。如《鹿柴》一诗,描绘了鹿柴附近黄昏时分的景色,以空山传语、林中夕照突出它的幽静,意境空灵,兴会悠长。
  
  三、创设场景,体验情感美
  
  情绪和感情是古诗词的基础,诗词与其他文体相比充分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诗词内在情感;而审美感受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它是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动力,亦可强化审美体验。因而教学中必须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为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审美的情感性和诗词的情感性相吻合,以达到感染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发挥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才能入境领悟。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充分挖掘古诗词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由此让学生深入地走进古诗词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刻。
  
  四、吟诵涵咏,体味音乐美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炼、含蓄、优美,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节优美,气韵流转,富于变化,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古诗词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诵读涵咏,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诵读。”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诗词的音乐美首先表现于诗词的节奏,节奏能形成一种起伏,读起来抑扬顿挫,配之以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学生较容易感受诗人的情绪,在一种吟诵的氛围中品味作品的美。诗词的音乐美还表现于诗词的韵律,古诗词都有固定的押韵与格律。平仄的运用不仅仅带来音调的抑扬变化,也可反映诗人的感情色彩,仄声字的连用表现的感情是深沉的忧郁的悲愤的;而平声字的连用则表现出欢快的激动的昂扬的感情,平声和仄声的交替使诗句在缓急中流淌,自有一种回旋起伏的美。
  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诗词诵读的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以及艺术处理,唤起他们朗读的感情与诗人的感情起伏相合拍,指导他们把握“当感情紧张亢奋时,节奏趋于急;感情轻松平静时,则趋于缓”。如教学孟浩然《宿建德江》这首诗,首先指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意境;再次确定感情基本调,即诵读时语调宜低沉,语速宜缓,在低咏中体味浸润在诗中的身处异地时孤单寂寞的惆怅心情,感受一种莫名的凄清美;最后要指导学生处理好诗词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词的情感节奏:“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如此步骤,学生读起来就感到有一种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同时在指导学生诵吟古诗词时要读出诗词的“韵”,告之吟诵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押韵,要让学生在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教师如能有效指导,学生就会掌握诵读的技巧,在反复诵读中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标签:古诗词 管窥 审美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