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面试技巧 > 正文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非人性化现象,常常用对待物的方法来对待学生,德育过程教育者以强行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缺少学生的道德实践,使学生言行不一。在整个德育过程中不论德育方法、德育内容,还是德育评价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探讨当前高校德育人性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校德育积极有效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问题分析
  
  一、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德育方法上。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知识大爆炸、知识更新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这些都对高校德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如今高校德育过程中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采用的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说教,基本是一种“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的模式,教师常常用对待物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现在许多老师上课从到尾一个人讲,而不管是否符合学生需要,不管学生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上课则是被动听讲,在课本上重要地方划上红线,以便在考前重点记忆。一些教师教学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难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目标。可以说在高校德育过程一些教育者很少尊重学生的需要,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德育的人性化缺失。
   2005年1月17-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将来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看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德育方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而不应是教育者主观性的一味传输。时代呼唤人的个性发展,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还在努力压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时代要求德育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还在一味地进行与生活相隔甚远的道德灌输;时代的多元化要求人的主体选择,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还在一厢情愿地进行说服教育。这些缺失人性化的德育方法,已大大降低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别说德育为先了,只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这种德育已被远远甩在了后面,更别说培养光复民族大业的有志青年了。
   (二)在对待受教育者上。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往往是主客体的关系,一些教育者高高在上,对学生态度冷淡,不关心学生,不把学生当作“人”,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简单地使用命令、强制压服的方法对待学生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近几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多次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在说到如何教育时,均提出要以人为本,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进行疏导、开导、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关心人,以情感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体现。然而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者却忽视学生个人的自我价值,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不能够回归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更多的是采用强压式、命令式象对待物一样的对待教育者,致使人性化的缺失,造成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逆返,不利于大学生现代独立人格的形成。
   (三)在德育内容上。高校德育在内容上,比较空洞,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再加上教育者教条式的说教,使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难以产生认同感,更谈不上对这些内容的信仰。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枯燥乏味,单一死板,脱离实际,不能满足需要,不能够感染人、吸引人。当前高校德育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过于理想化,“高、大、空”。而这些过于理想化的德育内容容易造成形式化的弊端,因为一些学生虽然可以在口头上讲一些道德理想,在思想政治考试中也能够得高分,但实际生活中却我行我素,并不能够实践这些理想,造成言行不一。造成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社会,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在当前的高校德育离大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造成大学生大一迷茫,大二困惑,大三大四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到底学些什么,大学生也突显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心理困惑、学习困难、法律意识谈薄、就业迷茫、人际交际困难等。
  二、造成高校德育问题的因素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学生主体的缺位。当前高校德育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教育方法还是以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客体,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一味地强压和灌输。再加上扩招之后,招生人数的俱增,师生比进一步加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更加明显。一位德育教师在面对众多学生的情况下,很难做到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使学生参与进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也就出现了学生主体缺失的现象。
   (二)经济的趋利性导向,致使德育目标的高大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德育目标并没有脱离传统目标,使人“物化”、“工具化”、“政治化”。尤其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的趋利性也导致高校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带有趋利化的导向,教育者总是夸大的站在市场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去引导教育学生,而不是站在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以完善学生的人性为目的,引领学生过上高尚的道德生活,致使德育目标高、大、空。
   (三)理论教育脱离实际,造成德育内容的空疏化。目前高校德育理论与之前中学阶段德育理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纯理论的内容太多,而相关理论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都知道,尽管能够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德育内容不能与实际很好结合,不能帮助学生真正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德育内容的空疏化,也致使德育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德育中的上述弊端的存在,虽然使学生掌握了较多的道德知识,但一些大学生并不认同这些道德知识,更不能将这些道德知识落实在行动上。
  
  参考文献:
  [1]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标签:德育 高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