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面试技巧 > 正文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及防范】贷款风险评价怎么写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年来,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突破资金瓶颈和法律障碍,各地政府通过划拨房产、土地、股权等资产,建立了各种专业投融资平台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政府行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融资平台的贷款也不断增加,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出现了一些亟待高度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现状
  2010年,根据国务院和央行要求,各级政府对投融资平台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此次调查涉及到地方政府及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承担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银行类投融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公司、资产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平台公司。
  按照中国银监会的统计口径,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约9.09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19.16%。据央行统计,随着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工作的有效推进,2010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持续高增态势有所缓解,与上年末相比,2010年年末多个省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速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依靠财政性资金偿债的公益性项目融资平台公司得到重点清理规范,贷款平稳收缩。但地方政府债务率偏高问题依然存在,融资平台贷款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这些问题除增加了人们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担心之外,还使人们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充满疑虑。
  
   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析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保增长、促消费、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贷款风险也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为第一个阶段,属初步探索阶段,其标志为上海组建了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第二个阶段是推广融合阶段,从1998年到2008年,芜湖市、重庆市成立投融资平台并获得银行支持,各地开始纷纷效仿成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到2009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省、市、县地方政府纷纷组建自己的投融资平台,据央行公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披露,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层次向下移动明显,潜在风险逐级越大。
  这些投融资平台的设立、运作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部分融资平台注册存在资本出资不实、出资不到位、以及抽逃等问题,其运行也缺乏有效的约束,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自身经营和盈利能力较弱等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大地增加了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
  (二)地方政府支付风险加大
  由于投融资平台主要是以政府划拨的土地、股权作为资产,依靠政府财政担保融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多头融资、多头负债,致使贷款增速过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与政府财力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出现失衡,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和偿债风险。一旦融资平台偿债发生困难,地方政府实际上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三)透明度低导致系统风险增大
  对金融机构来说,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信用风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难以全面掌握本地区融资平台的总体负债、负债情况,政府融资平台为获取最大的银行贷款支持,隐瞒实际情况,致使银行在贷款调查、审查工作存在较大难度。这种银行与政府融资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发放贷款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产生信用风险。同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一般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导致银行贷后管理风险加大。一旦宏观经济走势发生重大变化(如经济下行导致的财政状况恶化),整体违约集中暴露将造成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四)银行信贷操作不合规
  地方政府在进行项目推进时相对集中,而项目资本金往往无法达到规定的比例,或者采取挪用他行贷款作为贷款行项目资本金的办法,而银行出于行业竞争和自身扩大规模的考虑,对此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这种操作虽然从形式上满足了本行贷款条件,但从另一方面却增加了银行贷款项目的风险。
  (五)银行贷后管理不到位
  银行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地方政府提供的担保,使银行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融资平台贷款的贷后监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渠道广,账户资金发生金额大、频率高,与财政资金往来频繁,为资金交叉混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贷后资金监管的难度。贷款资金游离于贷款银行监控之外,甚至有个别银行帮助融资平台将资金转移到非指定用途项目,从而形成风险。一旦项目资金失衡,融资平台无法偿还借款,必将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管理”,这是央行在发表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的主要政策思路之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额激增、负债增加,势必会增加地方政府未来的财政风险,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决策部门的担忧。一旦政府债务过度,偿付出现风险,必将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引发金融风险,波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涉及地方政府和金融单位两个方面,防范和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必须从两方面采取措施:
  (一)整合融资平台,加强调控能力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应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整合,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优、抗风险能力强的政府融资平台,使其真正成为地方政府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合理调配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成为市场化国资管理平台,政策性产业投资平台和先导性创业引导平台,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二)建立长效机制,防范财政风险
  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政府性融资管理和偿债机制的办法和实施细则,一方面可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财政能力,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政府性偿债资金,加大偿还政府性债务的力度,维护政府信用,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注入土地等实物资产,增强融资平台的实力,降低地方融资平台对政府的依赖性,使地方融资平台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严格控制总量,防止过度贷款
  银行应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总量控制,根据地方政府可承受还本付息的能力,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地方人大应根据本届政府任期内可供支配用于投资建设的财力为限对地方政府融资总量进行约束,当本级政府的任何一个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时,都应向银行提供已用信额度,银行在此限额内确定贷款融资额度,超出额度风险应追究银行的责任。
   (四)规范银行信贷审查行为,防止银行贷款冲动
  第一还款来源是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基础,银行在对融资平台贷款项目考察过程中,应将是否有独立和稳定的第一还款来源作为发放贷款的先决条件, 通过实地盘查挤掉报表中的“水分”,全面细致地了解借款人的现实情况。贷款第二还款来源是对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补充,对于地方财政提供担保的项目,要看是否列入当地财政预算,要具备贷款偿还的政策支撑,对于被抵押的土地,坚持易于变现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的风险。
  (五)加强贷后管理,有效防控风险
  银行应加强对融资平台贷款的贷后管理,防止走形式。要密切跟踪监控信贷资金用途、流向,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对已被挪用的贷款,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测算资金量,并要求融资平台公司将差额部分转回银行专户管理。要及时掌握资金变化、融资平台经营状况,强化预警管理,要建立与政府部门的信息通报机制,积极向政府反映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状况,及时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存在的风险及可能引发的银行金融危机,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忧,与南欧及其他国家公共债务不同,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为政府运营支出融资。债务的增长同时带来了政府资产的增长,债务增长并未导致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只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地方融资平台必将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郭伟)

标签:融资 贷款 防范 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