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排比句 > 正文

截住闪电,留下亮光 眼里闪电一样的亮光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王安忆在一套女作家散文丛书的序言中,用一段长长的文字讲了有关“地母”的故事和“地母”的精神。她从生活经验丰富的女作家的“勇于实践”中,看到了“地劲”,看到了“旺盛的感情滋生力”。这套丛书中也有王周生的一本,书名叫《爱是深沉的海》。读她的作品,确实会感受到那样的“地劲”,那种“旺盛的感情滋生力”。
  王周生是一位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也包括一些评论性的随笔,均以女性话题居多。她每每把人情世故中的女性故事放到哲学的“镜子”前,话题就有了思辨的色彩,有的甚至还有了思想的“穿透力”。而这些,正是建立在丰厚的感性积累和体验的基础上的。
  王周生生活在一个有着众多女人的家族里,家庭的历史,各个女人的经历,又都特别的具有故事色彩和性格色彩,这就为她的一些女性话题提供了很好的天然条件。她写的长篇小说《性别:女》,虽然有着很大的虚构成分,但“土壤”已经存在,其间的“吸纳”和提升,就比较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力。“地劲”和“感情滋生力”结合,就是王安忆所说的“地母的精神”。
  但是,进入创造阶段,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体验。王周生说,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就像一片片带电荷的云,时不时摩擦,产生一道道闪电,划过她心灵的夜空,叩动她的情感之门,就看你能不能截住这些闪电。于是,我们从王周生的笔下,一次又一次看到她成功地截住闪电,留下耀眼的亮光。
  读过王周生的两篇散文,都是关于保姆的话题。婆婆家的老保姆卢渭南,突患脑溢血去世,一家人感念她的好处,常常说起她。四岁的小男孩――王周生的儿子不懂得“死”的含义,梦见老保姆,以为她还活着。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他突然提出要为“阿婆”做一副熊皮手套,因为他知道“阿婆”手上生着冻疮。王周生随即截住这道闪电,写下一篇散文,取名《这不是一颗流星》。是的,孩子真挚的感情不是天上的流星,不会转瞬即逝,人性的光芒世代相传。这篇文章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既是最好的社会认同。另一篇散文,题目叫《阿芹》。一段长长的故事,涉及被农村封建残余势力“包围”中的阿芹的婚姻悲剧。在解决婚姻问题的关节上,作为“东家”的王周生为这位年轻保姆出了一些不合农村时宜的点子,于是被牵入故事的“矛盾冲突”之中。这是一个曲折而又沉重的话题,十分的牵动人心,成为她有关保姆题材又一篇好作品。此外,她写妹妹退休,办完手续出来,平生第一次献了血,作为献给自己退休的礼物;她写自己的两个母亲(其中一位是婆婆),尽管出生、背景、受教育程度天差地别,可是对子女的爱却如出一辙,充满了温情与诗意。
  总之,王周生一次次“截住闪电”,那些极为动人的情节和细节,反射出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读着这些朴素的叙说,会感受到人情和人性的温暖的亮光。《我的两个母亲》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九十几岁的老母亲魂牵梦萦自己的家乡――江苏启东,说那是她的“血地”――出生之地。王周生作为女儿,深深懂得“血地”的涵义,母亲生她的时候,那滩流着鲜血的泥地,也是她的“血地”。这是王周生创作中坚实的“地劲”,贯穿着地母的精神。
  在谈论自己的散文写作体会时,王周生曾有“文笔不美”自谦。然而我们在阅读她的作品的时候,却常常感到了深深的美意。她并不讲究优美的辞藻,凭借敏锐的艺术感觉,她看到了事物本质中最重要的东西。泰戈尔说散文是“溢出河床的水”,也就是说就散文而言,内容大于形式是合理的,倘若形式超过了内容,倒有可能变成不合体的华丽外衣了。
  王周生敏思善言,这一点同上海女作家王晓玉很相似。她们在年轻的时候虽然经风历雨,但都是能干之人。可以想象当年王周生在崇明农场担任知青连连长时风风火火的情景,那还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大姑娘呢!更早,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王周生做小姑娘的时候,她随父母在厦门的海军驻地生活多年,当时我恰好也在那座城市当兵。所以我曾对王周生说,那个时候如果你认识我,可要喊我解放军叔叔呢!因此之故,当读到对方作品中有关厦门的文字时,都会分外留意一下。题外之言,算个小插曲吧!
  (沈扬,解放日报原《朝花》主编)

标签:截住 亮光 闪电 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