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用树形图求概率数学评课稿

时间:2017-05-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三课时)说课稿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三课时)说课稿

义务教育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用列举法求概率》(P146---156)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三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对本节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用列举法求概率》是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分四课时完成,本次课设计是第三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习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概率。

2、地位与作用: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初中教材增加了这部分内容。了解和掌握一些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初中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高中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3、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列表法或树形图法计算事件的概率。

4、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列举,解决较复杂事件概率的计算问题。

2目标分析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下三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用列表法、画树形图法计算概率,并通过比较概率大小作出合理的决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实验、列表、统计、运算、设计等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事件,计算其发生的概率。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

3过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五个环节:

图1 教学过程五环节

3.1创设情景,发现新知

教材是通过P151—P152的例5、例6来介绍列表法和树形图法的。 例

5(教材P151):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 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 (2) 两个骰子的点数的和是9;

(3) 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

这个例题难度较大,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有36种。若首先就拿这个例题给学生讲解,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在这里,我将新课的引入方式改为了一个有实际背景的转盘游戏(前一课已有例2作基础)。

(1)创设情景

引例:为活跃联欢晚会的气氛,组织者设计了以下转盘游戏:A、B两个带指针的转盘分别被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扇形,转盘A上的数字分别是1,6,8,转盘B上的数字分别是4,5,7(两个转盘除表面数字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每次选择2名同学分别拨动A、B两个转盘上的指针,使之产生旋转,指针停止后所指数字较大的一方为获胜者,负者则表演一个节目(若箭头恰好停留在分界线上,则重转一次)。作为游戏者,你会选择哪个装置呢?并请说明理由。

A

图2 联欢晚会游戏转盘

B

【设计意图】 选用这个引例,是基于以下考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联欢晚会为背景,创设转盘游戏引入,能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力,进入情境。

(2)学生分组讨论,探索交流

在这个环节里,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探索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

“停止转动后,哪个转盘指针所指数字较大的可能性更大呢?”

由于事件的随机性,我们必须考虑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此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转盘动画,同学们会发现这个游戏涉及A、B两转盘, 即涉及2个因素,与前一课所讲授单转盘概率问题(教材P148例2)相比,可能产生的结果数目增多了,列举时很容易造成重复或遗漏。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

实际上,可以将这个游戏分两步进行。 于是,指导学生构造表格 (3)指导学生构造表格

首先考虑转动A盘:指针可能指向1,6,8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可能出现的结果就会有3个。接着考虑转动B盘:当A盘指针指向1时,B盘指针可能指向4、5、7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这是列举法的简单情况。当A盘指针指向6或8时,B盘指针同样可能指向4、5、7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一共会产生9种不同的结果。

【设计意图】 这样既分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4)学生独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与计算,得出结论(即列表法)

从表中可以发现:A盘数字大于B盘数字的结果共有5种。

∴P(A数较大)=

59

,P(B数较大)=

49

.

∴P(A数较大)> P(B数较大),∴选择A装置的获胜可能性较大。 在学生填写表格过程中,注意向学生强调数对的有序性。

由于游戏是分两步进行的,我们也可用其他的方法来列举。即先转动A盘,可能出现1,6,8三种结果;第二步考虑转动B盘,可能出现4,5,7三种结果。

(5)解法二:

B装置

4

5

7 4

5

7 4

5

7

A装置

开始

由图知:可能的结果为: (1,4),(1,5),(1,7),(6,4),(6,5),(6,7),

(8,4),(8,5),(8,7)。共计9种。

∴P(A数较大)=

59

,P(B数较大)=

49

.

∴P(A数较大)> P(B数较大)

∴选择A装置的获胜可能性较大。

然后,引导学生对所画图形进行观察:若将图形倒置,你会联想到什么?这个图形很像一棵树,所以称为树形图(在幻灯片上放映)。列表和树形图是列举法求概率的两种常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自然地学生感染了分类计数和分步计数思想。

3.2自主分析,再探新知

通过引例的分析,学生对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概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种方法,我选用了下列两道例题(本节教材P151—P152的例5和例6)。

例1: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 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

(2) 两个骰子的点数的和是9; (3) 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

例1是教材上一道“掷骰子”的问题,有了引例作基础,学生不难发现:引例涉及两个转盘,这里涉及两个骰子,实质都是涉及两个因素。于是,学生通过类比列出下列

由上表可以看出,同时掷两个骰子,可能出现的结果有36个,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由所列表格可以发现:

(1)满足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6个,即(1,1),(2,2),(3,3),(4,4),(5,5),(6,6),所以P(A)=

[满足条件的结果在表格的对角线上]

(2)满足两个骰子的点数的和是9(记为事件B)的结果有4个,即(3,6),(4,5),(5,4),(6,3),所以P(B)=

436

636

=

16

=

19

[满足条件的结果在(3,6)和(6,3)所在的斜线上]

(3)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记为事件C)的结果有11个,所以P(C)=[满足条件的结果在数字2所在行和2所在的列上]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小结:

当一个事件要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通常采用列表法。运

1136

篇二:第36课时专题复习——概 率 说课稿

第36 课时专题复习-----概率说课稿

民勤三中 陶丽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对中考做的概率总复习课,先我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 、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事件的分类,概率的意义,会运用列举法、画树形图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重点是概率的计算方法的应用,并用它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主要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概率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通过对概率的复习,培养学生认真参与在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数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的分析

本节课是运用启发式,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我的引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究,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认识。另外,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1.复习理论知识体系让学生熟知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再后面顺利的进入学习情境解决问题。

2.通过归类探究四个实例来具体学习和分析情境,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四道探究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程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数学理念。探究一是对事件的分类的认识而设计的,学生从生活中熟练的掌握事件的分类;探究二、三由浅入深的设计了用列举法和树形图法来救概率,并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例三中的游戏公平不公平。探究四是对概率与代数、几何、函数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而设计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得心应手。从四个实例中引导学生自(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用树形图求概率数学评课稿)主探究,独立思考,熟练的解决问题, 归类方法;使学生我认识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让学生的数学理解在生活数学中得到更深的突破。

3.小结归纳,概率的复习课和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方法,更能深入的完善和熟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5.最后限时做了测试练习,对学生测试看一看这一节课掌握的如何。

以上是我的说课稿,恳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

篇三:《找次品》评课稿

《找次品》评课稿

三年级王文海

周二上午,聆听了钟积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找次品》这节课,真是受益匪浅。我们年段通过讨论,认为本节课具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降低起点,循序渐进,渗入优化思想。

按照教材例题,本课例1是: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而钟老师却让学生从4瓶钙片,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从4瓶中找到次品。并从中发现了两种找次品的方法及要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两次才能找到。紧接着,钟老师让学生思考2瓶钙片,3瓶钙片中,用天秤称几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再延伸到9个零件里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要求学生罗列出方法,并归纳出解决这类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再扩展到10瓶水中,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是盐水的那瓶及15盒饼干中,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提供机会,注重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表达,使之成为真正的学习数学的主人。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还是汇报交流,教师都给予了学生足够多的时间与空间。先让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4个、2个、3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利用归纳出的方法解决待测物品数量为10个,15个时的问题,同时也验证归纳的方法是否正确。教学中,教师敢于让学生发表推理过程,在学生严谨表达的同时,教师通过树形图模拟试验过程,运用推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得推理过程清晰有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合作探究,善于倾听,促进师生交流。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

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节课,钟老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同时又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找?”“还有不同的找法吗?”“不平衡说明什么?”?等等提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你有什么发现?”“怎样分保证找出次品,并且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优化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当然,我们组认为在阶段归纳总结的处理上如果能清晰及时一些可能会更好。我们都知道找次品有这样的规律:在2与3个物品里找1个次品,要保证找到次品只需要称1次就可以了,而4至9个物品则要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2次,而10至27则至少需要3次,以此类推。那么是不是可以把练习中的猜一猜:“从5、6、7、8个物品中找出1个次品,保证找出次品需要几次?”这一环节放到例2的前面来教学,在教师通过表格记录了学生的探究过程时,适当及时的进行归纳小结上述规律,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清晰,这样也使得学生在掌握了“尽可能的平均分成3份”的解题策略上,能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

2012年5月30日

标签:概率 评课 数学 用树形图求概率 树形图求概率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