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聘任书 > 正文

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 [高校思政课功能再定位分析]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当前,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给如何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变得十分复杂,社会对大学生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只有进一步拓展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优势,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97-02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分析和批判能力,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的思维能力较薄弱。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教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离现实的需要还存在距离,对思政课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显得十分必要。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定位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是不容低估的”[1]。凭借经济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西方国家把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通过各种手段大量输入到那些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他们输入的重要目标国家之一。从内部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随着经济成分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人们的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多样化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变得不可避免。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他们很容易被不良文化和价值观左右。上述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许多问题。
  首先,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挑战。大学德育教育的环境不再处于封闭状态,各种思想意识粉墨登场,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不断较量,在较量中融合。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中汲取其精华成分,促进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同时也必然导致一些负面的思想或价值观念给渗透到校园中来,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也会给马克思主义在校园中的主导地位造成消极影响,从而造成思想的混乱。其次,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冲击。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及其价值观念的传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必然要随之而改变,一元化与多元化、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化与“西方化”之间的冲突,必然要反映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上。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深,社会转型与利益调整。在思想领域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受到深刻的影响并引发了变革,道德失范现象越来越显现。这些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很大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面对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给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建设带来挑战。多元文化并存的复杂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加复杂,渗透与反渗透不断较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交错,必然会对我国思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冲击在所难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暴露在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挑战之中。
  二、大学生思想的现状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定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各种文化和思想意识的不断冲击下,部分学生在政治观念、价值观、性格特征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少数学生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精神家园;少数同学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能力不足,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鄙俗、低格调的社会趣味一味盲从,少数同学善恶标准和是非标准不清晰或者缺乏必要的标准,面对西方文化的滚滚来袭,不加选择,而对传统道德规范漠视,反传统、反权威意识的增强,表现在行为上的叛逆和随意性。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行为习惯缺少理性把握。少数同学追求实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不是从自己做起,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在价值选择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当人生价值的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有的同学政治觉悟有待提高,社会主义信仰、信心与信念不够坚定。少数同学没有明确的信仰,甚至根本没有信仰,缺乏明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不能用理想的价值目标来指导实践,政治认知趋向实惠、功利。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认识模糊,对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不坚定,甚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有些青年学生缺乏大学生应有的形象,缺乏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一些人禁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重利轻义,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心灵被“金钱”扭曲,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利益,遇事先为自己考虑,然后才考虑他人和集体。所谓的合理的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当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矛盾时,往往陷入苦闷和彷徨。遇到挫折萎靡不振,丧失斗志,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这些都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新要求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定位
  当今世界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代对大学生的知识架构、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第一,具有理性精神。面对多种文化的冲击,不同类型的文化理念、不同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进行合理的选择的难度加大,再加上世俗、大众化文化配合着传媒,追逐感官愉悦和消费价值的情感。这些都将削弱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理性观念。第二,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用单独一门学科就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变得根本不可能,只有依靠多学科相互协调,交汇贯通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人们职业变动也更加频繁,个人的工作不可能是纯专业性的,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单一性知识结构的人才也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大。第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时代呼唤创新,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被社会认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第四,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当代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环境应变和适应能力的强弱与人们的知识储备、创造性思维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很密切的联系。可见,人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只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够在事物急剧变革发展的过程中来正确认识世界,从而为改造世界做好准备。第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终身只从事一种职业已经不太现实,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本领,适应新环境。只有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当代科技飞速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科学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求及时更新知识内涵,充实智力库存,及时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和前沿,这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锻炼自学能力,不断通过自学来丰富知识储备,以应对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革。
  总之,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了解某些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要真正领会、理解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转化为思想认识,变为实际行动的指南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内化于心灵,实现在行动上,真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把这“四观”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高校思政课的进一步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知识灌输型教法必然要转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在思想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必要的途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通过积极健康的心态的塑造,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选择最能见效的方法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协调起来,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兴趣和爱好,培植健全完善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促进其各方面均衡发展。在能力塑造上,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运用各种手段挖掘大学生各种潜能,实现其能力开发功能。用社会实践的方式,使学生领会到书本上领会不到的东西,直接体验社会现实生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高军,刘艳.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J].学习与探索,2003,(6):76.
  [2]翁潞梅.论经济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236.

标签:定位 高校 功能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