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企划书 > 正文

优化人才结构【当前农业人才结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优化策略探讨】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人才兴业”应用在农业这一领域要求有农业人才的支撑,“三农”问题之所以成为国家头等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对当前我国农业人才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农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影响,并且提出通过完善农业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稳定现有人才存量、规划合理人才格局的措施来实现农业人才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农业人才结构 农业发展 优化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89-02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不管是新兴产业的崛起,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都需要协调的人才结构的支持,农业发展亦不例外,这一基础产业要取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合理的农业人才结构是前提,这也符合我国人才兴业这一发展战略要求。
  1 我国农业人才结构现状分析
   农业人才是指那些通过自身创造性劳动为农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例如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实用人才、农业乡土人才等。农业人才的努力创造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加快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然而由于构成人才结构的数量、文化、年龄、性别和区域的各要素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1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较少
   (1)农业人才总量不足。截至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108.6万人,而我国农村人口截至2010年为6.71亿人,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村人口总数可说是沧海一粟,微乎其微,平均1000农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名。(2)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不乐观。通过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可知,农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所占份额极小,2010年大专、本科农学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占总招生人数的1.79%,意味着在每招收一百名高校生时,其中农学专业的不足2人,且近年农学类专业招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1.2 农业实用人才文化程度不高
   农业实用人才除少数农技干部外,其余主要为农业操作技能和经验丰富的农民,而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的比例占7.7%,受过小学教育的比例占37.5%,拥有初中水平的比例占48.9% ,即农业从业人员中文化程度是初中水平或低于初中水平的占94.1%。受传统观念影响,农业实用人才中接受过正规、系统农业培训的人极少,即便有也只是短期、临时的培训。
  1.3 农业乡土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受各种体制因素的影响,农业人才大量外流。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留守农村承担主要的农业生产成为普遍现象。吴惠芳和饶静2009年对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进行实地调查表明:76%的妇女劳动力从事着农业生产,丈夫外出打工的留守妇女要在种养业中承担93.5%的劳务,农业生产逐步呈现出女性化趋势。其次,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青年人才不能实现充分补给,技能和“土方”的传递出现断层,人才青黄不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乡土人才逐步迈入老龄化阶段。
  1.4 农业人才区域结构分布不均
   从地域分布来看,在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密度较大,而在偏远贫困地区则相对欠缺。目前农业人才资源的分布与财政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偏远贫困地区农业人才的引进受财政投入制约,造成人才分布的失衡,在第二次农业普查中,仅有17.3%的山区村落拥有农业技术人员,在贫困村这一比例为15%;从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农业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中,2008年湖南澧县的涉农专业人才就有70%集中在县上,受单位工作性质和制度等条件的约束,只能在工作职能范围内被其它单位抽调借用,无法形成自由流动。
   农业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和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总体来讲就是人才在质和量上的缺乏,原本有限的资源不能实现合理配置,就更难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基础薄弱的农业产业来讲无疑是一大损失。
  2 农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影响农业生产的作用机理
   人才是农村发展、农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然而当前不乐观的农业人才结构将阻碍新型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有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体作用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较少阻碍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形成
   目前,大多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是以粮食、油料等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2010年我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68.4%,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多为分散经营。农作物品种的培育,技术的加工,产品的销售未能形成一体化的格局,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产业的集聚。呈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此类技术的推广人才,由于乡镇基础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阻碍了农业人才向农村的流动;现有的村镇农机站、农业咨询服务中心因缺乏农业专业人才都形同虚设,不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
  2.2 农业人才文化素质不高制约农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人才普遍呈现科学素养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而农业人才在调整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环节上起指导性作用,现有的人才状况决定了农业的产业结构不能形成知识和密集型产业。因为我国目前的农业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来实现生产,整个生产方式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对人才的能级结构要求愈高,而人才能级低的农业,其劳动的技术结构也就单一,也就影响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高级化发展。
  2.3 农业人才外流导致农业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弱化
   农村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收益远低于外出打工,大量劳动力朝非农产业转移,而农村中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极弱,所以年富力强的农业乡土人才宁愿选择进城务工,以其劳务输出来获得家庭主要经济收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弱者和妇女,受自身体力和知识限制,大多只会对农业投入较少的资本和技术、使用较弱的劳动力和采用较粗放的方式经营和管理,有些农户甚至无力承担生产,出现土地抛荒现象,造成耕地浪费。原本收效较小的小规模农业在成为女性化、老龄化主导的情况下,长此以往将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
  2.4 农业人才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求
   农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大多为追求高回报和好条件,以学历为跳板远离农村,不愿学以致用担当服务农村的小科技员,部分选择转行换业,造成农学人才资源成本的浪费,而继续从农的人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农业相关的事业、行政单位,以致农业人才上层囤积基层空,形成市场中人才流动的障碍。在偏远落后地区缺乏新的活力注入农业,知识老化、专业单一的农民不能快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缺乏农业人才支撑作用的发挥,“三农”的核心竞争力难以从根本上实现,不具备引进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条件。
  3 农业人才结构化优策略探讨
   目前农业产业发展不乐观验证了人才短缺是致使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的根本事实,可见,要实现农业高速发展,农业人才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应将人才结构优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中,用人才结构提升农业地位,重点应作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3.1 完善农业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1)建立战略性的农业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及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以农业持续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对现有的农业人才结构进行合理分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需人才的规格给予明确定位,分别制定人才引进的中、长期计划。(2)开发多种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公开竞聘方式从现有人才市场中招募取得农业相关从业资格证的人才;同时可与农业高校和专业部门签定定向培养协议,使输出人才与农业科技需求的知识对接。(3)引领人才扩展工作职能。为防止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失真及技术推广与应用过程的断层,引导部分科技研发和理论研究人员进行技术推广,在一线实践掌握农业生产动态的基础上充实自身研究,实现研究功能的同时兼具推广责任,指导农业生产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3.2 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植高素质新型农业人才
   (1)创建人才示范带动模式。在农业科技下乡过程中,通过选拔方式每村确定一至两户为示范户,进行科技知识的重点培养,使其能以科技致富榜样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加入学技术的大军中,减少农业人才培养费用。(2)设立新型农业学科。传统农学专业以单纯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培养技术类人才为目标,结构相对较老化。应根据农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增加应用推广型、高技能型学科,使农业人才在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中真正能有武之地。(3)推行“产学交替”型模式。“产学交替”是指由高校与产业部门以产学合作教育形式的进行的实践教学方式,但这一模式在农业领域没有充分应用。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为“产学交替”的规模化创造条件,使农学人员切实享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酝酿出更多真知灼见,攻克农业技术难关。
  3.3 稳定现有人才存量,留住优秀农业本土人才
   本土人才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当前迫切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留住这群人才,使其为农业生产所用。可通过以下几点来实施:(1)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施行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转等制度,使土地集中到本土人才手中,稳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同时本土人才为本地农民,能够及时掌握农业实践中出现的最新问题,并将难题及时予以反馈,有效缓解产业化的推广难度。(2)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稳定本土人才的收入,充分发挥其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实现土地经营效用最大化。
  3.4 规划合理人才格局,正确引领人才流向
   (1)可根据各级村镇实际发展需要,结合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编排一批富有挑战性的且关联性强的岗位,吸引优秀人才流向农村,使其才尽其用的同时能为农村贡献一份力。(2)对于贫困偏远地区,发挥财政作用,设立引进人才的专项资金,改善农业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3)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可能不是农业专业人才,但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思想活跃,拥有较强的个性和创造力,将给农村植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新观念,引导、扶持农民进行生产经营。大学生村官最低服务期限为两年,而期满又会有新一批人员得以适时补给,为人才来源提供保障,但政府还应加大力度,扩大大学生村官覆盖率,使更多村落享受其服务。
  
  参考文献:
  [1] 赖李明.浅议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4,(12):136-137.
  [2] 方天?.农业经济管理[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137.
  [3] 吴翠翠.湖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D].武汉理工大学,2009.
  [4] 邓家琼.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高校人才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149-153.

标签:农业发展 探讨 优化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