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企划书 > 正文

[千年不败大码头古今形胜朝天门]朝天门大码头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重庆“因水而兴”,环绕渝中半岛的两江成就了重庆城干年的繁荣。从清光绪年间张云轩绘制的《重庆府治全图》上可以清晰看到,当年在长江与嘉陵江这两条“黄金水路”之上,舟楫往来、樯帆林立,一派繁忙兴旺。而作为重庆城的水上门户,地处渝中半岛尖端,两江交汇之处的朝天门,在沧海桑田的岁月里,见证并亲身经历了这座城市的变化。如今,朝天门已悄然融入重庆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一个令重庆无法忘记的名字。而它的由来,它的历史,也成为重庆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朝天门名称的由来
  说起朝天门地区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但要说起朝天门这个名字的由来,那就不能不说说朝天门在古时候的主要功能了……
  相信很多重庆人,小时候都听父辈们念说过《重庆歌》,笔者也不例外。在这首重庆人家喻户晓的童谣里,开头就是“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由于是开篇第一句,所以现在笔者对这句印象最为深刻。不过童年时虽然时常琅琅上口地念说,但却一直不理解它的含义。直到后来对重庆历史有了一定了解才明白,原来所谓“迎官接圣”,乃是朝天门在古代最主要的功能。
  相传在古时候,由于重庆地处山区腹地,陆路艰险,必须穿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因此皇帝派遣传达圣旨的钦差和到任官员们,宁可多费一些时日,绕开了艰险的蜀道天堑,舍近求远地绕道湖北,从宜昌逆水而上向重庆进发。当他们循着长江水道历经月余时光抵达重庆府时,朝天门便是迎接他们的第一关,当地官员也在码头上的“接官厅”迎接上差。
  到了明洪武年间,指挥使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十七座。在这“九开八闭”的十七道城门中,朝天门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之所以叫“朝天门”,一是因为它延续了古代“迎官接圣”这一功能,其二则是因为当时明朝的首都在南京,朝天门的地理位置恰好正对着帝都,因此戴鼎便将此门命名为“朝天门”。
  遥想几百年前,魁梧结实的纤夫们,喊着激越的川江号子拖着载着朝廷大员或圣旨御笔的官船在江滩上逆行而上。而在他们的终点――迎宾的朝天门码头上,身着笔挺官袍的官员们正翘首以待,码头上的官轿依着官阶等级一字排开……这样的场景虽然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再也不可再现,“朝天门”这个名字也早已名不副实,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重庆地图上那些街道建筑的名称中,追寻到当年朝天门尊贵繁盛的蛛丝马迹。从《新测重庆城全图》(民国元年出版十四年五版1925年)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朝天门城门之后标示有接圣街(今信义街)、圣旨街(今新华路下段)等地名。从这些蕴藏着特殊含义的地名中,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这道独享迎送朝廷命官殊荣的城门在当年的风光。
  “消失”的朝天门
  由于承担着“迎官接圣”的重任,所以在戴鼎修筑的众多城门中,朝天门是规模最大最雄伟的一座,景色也最为壮美。据清代有关图经记载,当年的朝天门屹立在江崖高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门为双层结构,正门之外还有瓮城。瓮城门额上刻有“朝天门”三个大字,而正门额上则刻有“古渝雄关”四个大字,在“九开八闭”的十七座城门中最为恢弘大气。
  然而时光如梭,岁月无情。60年后的今天,当年尊崇无比“迎官接圣”的朝天门早已被巨大的广场和新建的码头所代替。当年雄伟的朝天门老城门早就因为1927年的码头扩建,以及1949年那场令朝天门附近两千米区域化为乌有的“9?2”大火灾,只剩下残破的城基墙垣。再加上近年来朝天门的不断修建,老城门早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笔者曾独自沿着朝天门江岸寻觅,试图在新朝天门的某个角落里找到老城门的遗迹,重温史书与传说中朝天门的辉煌与尊荣,可惜始终一无所获。不过,就在遍问行人不果,笔者已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位在朝天门土生土长的老人却带来了好消息。跟随他的脚步,笔者在始建于1958年,后因为位置不当、客运量小而被迫停废的老缆车边看到了半没在江水中的几级古旧石梯。据老人介绍,当年朝天门的老城门,就在废弃缆车道与新缆车道之间的斜坡上。但是举目四望,此间早已寻不见一丝当年的痕迹,只剩下杂草蔓生,令人唏嘘不已……
  从官码头到民码头
  如今的朝天门,早已和老人们口中描述的景象相去甚远,朝天门的历史和传说似乎也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被人们悄然遗忘。但无论是今天的新朝天门还是记忆中的老朝天门,都有―个共同点――商贸繁荣。
  朝天门最得水利,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天然良港。在如今的朝天门广场石碑上的《朝天门赋》,一开篇就写道,“嘉陵白水,携涪、渠以挽秦蜀;扬子金沙,携泯、沫而带滇黔。贯六峡两江之汇,率九宫八卦之冠。总扼西南之枢纽,遥牵吴越之群船”,其卓越的地理位置由此可见一斑。身处两江汇流节点,地扼黄金水道要冲,朝天门自然而然成为重庆城水路交通的枢纽,自古便有“左右夹两江,上下十三邦”之美誉。而在笔者走访的诸多重庆人中,无论男女老幼都认为在重庆这么多码头中,朝天门码头才是当之无愧最大的商贸集散码头。
  朝天门的商贸枢纽地位同样有史可查。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晋时期,朝天门就是联结汉沔和荆襄的水陆要冲;元明两代,朝天门都是川江水路上的重要驿站(元代称“朝天水站”,明代则叫“朝天水驿”),并设有重庆递运所;到了清代,朝天门更是沟通眉州、泸州、叙州、嘉定、成都、保宁等70余个水驿的交通中心……重庆城千年来的繁华昌盛,很大程度就在朝天门得以展现。
  不过鲜少有人知道,其实在清康熙年间以前,朝天门码头由于承担着“迎官接圣”的重任,因此是被官府列为专用的官码头,不准商船民船在码头靠岸,甚至不允许老百姓在此逗留。这个规矩直到康熙中期才被当时奉命到重庆巡查的清代名臣张鹏翮所废除。这段轶事虽然在史书上并未记载,但却在重庆人口中代代相传。
  据给笔者述说这段古老轶闻的周老先生介绍,张鹏翮前来重庆巡查时,听闻当地官员将重庆众多码头中条件最为优良的朝天门码头划为官府专用,不许百姓靠近,心中十分不快。因此,他特地微服抵渝,在江边雇了一条小船向朝天门驶去。由于船夫害怕被守卫兵丁责打,因而不敢靠岸,张鹏翮便许诺,若是官兵打他,打多少下便赔他多少银子,船夫这才勉为其难泊进码头。果不其然,船一靠岸,守卫兵丁就嚣张跋扈地将船夫按倒殴打。这时张鹏翮挺身而出,亮明身份怒斥众兵丁,吓得行凶的兵丁战战兢兢,不得不赔给船夫五十两银子……此后不久,张鹏翮便责令重庆官员废除了朝天门只停靠官船不泊民船的陈规陋习。从此,朝天门才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金三角”地区,直到今天,朝天门仍然是重庆最大商贸集散市场。
  朝天门的动人传说
  古往今来的繁荣昌盛,不但让朝天门成为重庆最著名的地标,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美丽传说。比如原来朝天门江心有一块巨型礁石,有人叫它“乌龟石”,但老一辈重庆人都说那是以讹传讹,块石头应该叫做“夫归石”或是“呼归石”,据说是当年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所化。传说大禹与涂山氏成婚后三天就离家去治水了,数年未归,涂山氏每天来到江边呼唤丈夫归来,日久天长,终于化为江边巨石,于是 后人遂称此石为“夫归石”。不过笔者在江边矗立良久,始终没有看到这块承载着美丽传说的礁石,后来才知,2008年2月,为提升长江水道的通航能力,“夫归石”已被炸掉,不由深感遗憾。
  说到朝天门码头最典型的标志,曾见过老码头的重庆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当属朝天门外那一坡长长的石梯坎”。虽然当年被熙攘的人潮踩得无比光滑的石梯坎已被整齐的新台阶所取代,但关于“朝天门江边的石梯坎见不到底,一直通到金竹寺”的传说却依然在重庆城中流传……清初年间,成都峨眉山金顶寺院的长老雇请一挑夫(现在谓之“棒棒”)送货到重庆朝天门金竹寺。这挑夫一路千辛万苦赶到朝天门码头,只见江水茫茫,哪有什么寺院佛门?问遍路人皆不知金竹寺坐落何处。但挑夫实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停在朝天门江边辗转找寻,一直到晚上饥渴疲倦,这才靠在江边礁石上沉沉睡去。恍惚间只见两江交汇处,江水忽然分开,一小和尚拾级飘然而来,唤他随行前去。石梯一直通向水中,两边翠竹繁茂,直达一金壁寺院。挑夫交付货物之后,金竹寺长老感念其诚实,临别时嘱寺僧砍一竹赠之。挑夫原路返回上岸,暮然回首:江水已合,不见其路径。再视手中之竹,俨然一灿灿之金竹也。后来,此次奇遇在挑夫中渐渐传开,一时间朝天门挑夫便多了起来,夜晚都爱到朝天门江边去转一转,希冀再演“金竹寺奇遇”……
  听罢故事,笔者不由莞尔,没想到朝天门“棒棒”多的缘由竞在此处。不过“金竹寺”的传说不但证明了重庆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由此窥见朝天门老码头的四方客商云集的盛况。在遥远的当年,挑夫、力哥们在此拾级而上,抬着从码头川流而来的货物,穿过朝天门雄伟的老城门走进城内。而这一路上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号子,还有沿途小生意人挑着挑子,叫卖炒米糖开水、鸭杂碎、火锅的吆喝……
  千年不败的朝天门
  今天,随着重庆交通的飞速发展,朝天门码头水路商贸枢纽的光环已逐渐淡去。不过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物流商贸的辉煌虽然不复当年,但旅游业却在朝天门越来越繁盛。站在朝天门广场上远眺江面,可以看到码头停泊着一艘艘豪华气派的旅游观光船。当年的大码头如今已完成了它从商贸枢纽向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唯一不变的是朝天门前清浊交融的两江江流,依旧如当年那般奔流不息。
  举目远眺,左侧是尽染山野青绿、禾苗的淡香,拂过川西平原万亩良田,轻盈若丝带的嘉陵江;右边则是携着青藏冰川的寒气,卷着金沙两岸的泥沙咆哮而来的浩浩长江。一边灵秀青绿,温润可人;一边混沌黄浊,浑厚沧桑。两江水流就是在渝中半岛尖端的朝天门前,清浊交融、集聚整合,形成更大的江流,一泻千里,冲破山峦峡谷的阻碍,为重庆开出一条繁荣千年的“黄金水道”。而这也正是巴渝三千年文明路,八百年建城史延续至今精神之根本。
  (本栏目由重庆地理信息中心大力协助,特别鸣谢)

标签:不败 古今 码头 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