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企划书 > 正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激情法”] 浅谈中学语文中的情境设计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让学生热爱语文,有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兴趣,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情感目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感目标越来越被重视,然而,学生语文学习情感普遍流失,究其原因,应试教育的余弊是套在语文教学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因此,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是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重点,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学生情感世界的感化手段,因为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中需要选准一个突破口,以“激情法”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激情法”的界定
  激情法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利用相关的事物唤起人的情感来激发引导人,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艺术的一种提升,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已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上有“激活情感体验”的提法,教学中有“煽情法”……其实各种提法如出一辙,即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性的前提:都不约而同地把激发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的优化手段。
   二、“激情法”的功能
  激情法主要目的是激起人内心的情感,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来。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三、“激情法”的实施
  那么怎样实施“激情法”呢?我觉得有如下三步:
  (一)情感源的挖掘,这是“激情法”运用时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到教学者的情感,教学过程可谓“枝枝叶叶总关情”。我们可以从教材和教学主客体三个方面入手,挖掘三大情感源中的情感因素。
  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中学语文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的海洋,情感的火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予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情思。“动情点”是情感源之“眼”,只有把它选准确了,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和学生发生共鸣。“动情点”的准确选择要求教师认真地品文析情,领会主旨。同样写亲情,《永久的悔》写的是母子情;《背影》写的是父子情。教师要善于同中求异,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去唤起学生相应的细腻的情感体验。
  2、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施加电压”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发光体”。而教师引导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爱好兴趣和情感水平,这样才能紧扣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又涉及时空两方面。时间上,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具有较强的心理特殊性。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心理特征是发展的;从初一到初二,心理特征也是发展的,因此语文教师可根据具体发展阶段进行不同操作。空间上,学生的情感因素视地区、学校、班级和个人而异,可对症下药。
  3、挖掘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师是激发情感的主动者,是导演。既然语文课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扣人心弦,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枯燥无味呢?好的剧本还须有好的导演才行。问题的症结在于“导演”技术太低,只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情感的激发。“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师作为情感的诱导者,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或以读带情,或移情体验,或触发共鸣,以自身去感染周围的学生。”这就要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情感的启发者,应具备一定的情感素养,包括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赤诚的爱心、丰富的情趣、愉快的心境、活泼与开朗的性格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意从自我认识、自控能力、自我激励、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各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情商。
  (二)情感的激发,这是“激情法”运用过程中的重点
  在理清了文脉情脉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驾驭情感之舟,以情知情,情知相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就必须利用“相关的事物”了。
  1、可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情感离不开形象,形象离不开感觉。我们可以从听觉、视觉、触觉各感觉全方位去激发。用听觉形象,即语言和音响刺激,音乐和朗诵配合是诱发学生情感最常用的方法;用视觉形象,即图画刺激,出示描绘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画,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接受课文中美的生动表现起步;用触觉形象,即实物刺激,例如在讲台上放一个惟妙惟肖的模型,可增强直观性。结合听觉、视觉、触觉三者,把非情化信息转变为情化信息。如在教《最后一课》时,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伤与深沉的,此时放低缓的音乐辅助学习,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对课堂气氛起到积极的渲染作用。
  2、调动师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素。在教学中应使师生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尤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用导语、提问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进入状态,上课一开始就要安定学生情绪,引导学生作好听课的心理准备。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用自己的信任、支持、尊重、关怀的情感和态度对主体进行激发。
  (三)情感的高潮,这是“激情法”运用过程中的最突出的阶段,也是“激情法”追求的目标
  激情法的成功与否在于让学生来体验所学的内容,体验才是真正的掌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要有高潮的出现,高潮便是在学生情感达到一定激发状态下,即学生出现的一种共鸣效应,它是学生体验的最佳状态和环境。研究表明,中学生在一堂课的45分钟内,前20――25分钟是注意的最佳时间,因此教师便可以在这段最佳时间内“蓄情”,全方位、多功能、多手段地调动学生的神经中枢,积蓄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处于“引而不发”的待发状态。到了适当的阶段,利用合适的最佳刺激,引发学生的“情感火山”,学生的情感闸门一开,情感之涛便轰涌而出,高潮便接踵而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小高潮”的方法进一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激情法”实施中的注意点
  (一)要用“心”去激。“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于漪语)教师要热爱学生,感情真挚。
  (二)要落在实处,切忌泛泛而谈。激情法切忌滥用,应有所针对,“因材而激”。针对不同的题材可用不同的手段,诗歌散文可吟诵朗读激情,小说可讲述品析激情;针对题材离生活的距离也可采用不同的手段,离生活较远的可以间接激情,较近的可以直接激情。
  (三)要把握好“度”。教学中过分的兴奋和过分的抑制一样,同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引导不仅要有的放矢,而且要收放自如,要懂得见好就收,防止滑轨脱轨出轨。
  从提出、功能、实施三方面,我们不难发现 “激情法”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舒畅感并不是其目的本身,它更大的要义是情感的积蓄铺设,是教学活动环境的优化和教学主客体的融合升华。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它打开课文心脏的门户,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使彼此心灵相通,感情共鸣,从而打开课堂的门户,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激情法”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成功之路,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突破口。

标签:浅谈 中学语文 激情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