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诗歌的情感分析

时间:2017-05-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

1.熟悉古诗词中所抒发的各种思想情感的类型及其鉴赏术语;

2.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

1、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解题技巧。

2、学会用归纳出的答题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熟悉古诗词中所抒发的各种思想情感的类型及其鉴赏术语;

2.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

1、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

二、了解诗歌:

1、读懂诗歌——明白诗句内容;

2、写了什么——形象;

3、怎么写的——语言、手法;

4、为什么写——思想情感

三、如何鉴赏诗词。

1、分析诗人题目,把握诗词主旨

2、调动语言积累,读懂字面意思

3、展开想象翅膀,再现诗词画面

4、把握常用意象,深入领悟感情

5、品味重点词语,体会诗词佳妙

(一)、分析诗人题目,把握诗词主旨

1、看作者。即明确诗歌是谁写的。每个诗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创作风格。

2、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也不例外。

3、看小序。小序往往交代写作的背景、经过和意图,概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四、真题回放

回顾近年目年高考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题型,分析高考试题提问方式:

1、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3、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5、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五、题目类型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3、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4、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5、主旨是什么;6、结合意境提问;

7、就某句某联发问。

六、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 总式)

七、分类讲练 :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归纳:

(一)忧国伤时:

1.反映社会的黑暗;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3.反映离乱的痛苦;4.同情人民的疾苦;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3.山河沦丧的痛苦;4.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2.思亲念友;3.边关思乡;4.闺中怀人。

(四)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3.坦陈心志的告白。

八、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堂训练:

(一)建功报国诗: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这首诗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案】(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2分)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二)、思乡怀人诗

把握思乡怀人诗的思想内容 :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多在边塞诗中涉及。

真题训练:

途中见杏花

诗歌的情感分析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问: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答案: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或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2)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3)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三)、咏物抒怀诗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咏物诗,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读此种诗,还要了解诗人所咏之物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诗人对物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人生感悟。

2、把握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和所寄托的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把握特殊意象,体会象征意义

真题训练:

李商隐

篇二: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

诗歌鉴赏专题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零距离突破》第172页

【考点简析】《零距离突破》第172页

【考情透析】

“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在高考

命题实践中,真正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

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问

题。

【命题趋势】《零距离突破》第172-173页

【知识梳理】《零距离突破》第173页

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知识链接

思想内容定义: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写作对象(内容)和思想感情(思

想)两个方面。二者结合就是诗歌的主旨。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

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二)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分类解析

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

1、怀人思乡诗2、赠友送别诗 3、边塞征战诗

4、田园山水诗5、咏史怀古诗 6、托物言志诗

7、忧国伤时诗8、生活杂感诗 9、宫怨闺怨诗

10、闲适隐逸诗

【怀人思乡诗(含羁旅行役诗)】

1、“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

守闺中的离妇。

2、“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3、“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4、“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赠友送别诗】

1、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2、意象: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长亭”

等词语;

3、情感: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

和安慰。

4、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边塞征战诗】

1、意象: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

“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

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3、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

合、虚实相生。

【田园山水诗】

1、意象: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2、情感: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

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3、手法: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

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咏史怀古诗】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

难酬

4、手法:古今(今昔)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

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托物言志诗】(见赏析景物形象知识点)

【忧国伤时诗】

1、意象:秋风、杜鹃、烟雾、云山、冬雪、残红、菊花、落叶、江流、夕阳、

风雨、雁、酒、泪等。

2、思想感情: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

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⑥年

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手法: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对比映衬,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比喻象征,

用典等。

【生活杂感诗】

1、内容:①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②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③苏轼《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④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

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⑤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秦观的

《鹊桥仙》)等。

2、手法:借景抒情。

【宫怨闺怨诗】

1、内容: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2、常见意象:(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3、风格:浓重的感伤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

还有一种比兴,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

【闲适隐逸诗】

1、内容: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2、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3、情感: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三)诗歌思想情感的具体分类 《零距离突破》第173页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送别感怀

(四)典例探究

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提问方式】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内容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概括说明。

【答题步骤】

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诗“××句(联)写了×××”。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①琅琊溪

[宋]欧阳修

②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围绕溪水写景:琅琊山上的积雪化为融融春水流入了琅琊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溪水自上游飘来。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

1、该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感情(心情)。

变式问一:本诗通过××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变式问二:诗中×词或×句表达了×种情感,试做分析

【答题步骤】

1、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揭示主旨,解释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知识链接

观点态度的定义:主要包括作者在诗歌中体现出的观点态度以及读者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后人对该诗态度的一种评价。

(二)典例探究

【提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4、诗歌是从哪几方面对××作出评价的?

5、诗中××与××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题格式】

第一步:表明观点(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还是不矛盾)

第二步:阐述理由。

例1、(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或:(2)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一招制胜】

全面准确把握作者观点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要做到知人论世。

知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论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仇多了。

篇三: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学案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沂水二中 王学友

【复习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考查方向。

2.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与技巧。 3.学会推想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规范解答问题。

【明确考点】

《考试大纲》对该考点的要求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方向一:概括诗歌的内容。 考查方向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查方向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导入】

鉴赏诗歌明确三个问题:

诗人作诗的目的:言情言志 言情言志的方式:写作技巧 言情言志凭借的媒介:景、物、人 【考题分析】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一句、一联、一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一句、一联、一阕)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3.这首诗(一句、一联、一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4.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典例】(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题目: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尝试解答】

【规范解答】

《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2分)《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2分)

【答题建模】

本诗表达了(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步骤一)

通过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 (结合有关语句具体分析)。(步骤二) 回顾抒情方式(如何抒发……)——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借神态、动作等细节抒情 借古讽今(借古伤怀)

文人诗歌思想感情推想归纳——

【古代文人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功成身退”。 “独善其身”(高洁品性)、“兼济天下”(入世、功成)两大思想主流。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 古代文人思想脉络——

兼济天下(“功成”思想):寄托国家起用良将卫国的理想;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远大抱负,身处逆境、孤危,但仍有宏伟抱负或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报国无门;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仕途失意,报国无门。

独善其身(高洁品性):高雅、不愿与世同流合污;正直、有节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坚贞不屈。

功成身退(“身退”思想):隐逸、闲适;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不喜世俗束缚,厌弃官场黑暗。

古代文人的感情脉络——

喜情:对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对烂漫春光的喜悦,对蓬勃春意的喜爱。

对人生——隐逸生活闲适、自由的喜悦,政治得意或建功立业的喜悦,抒发一种历

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悲情:对国——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落的痛苦,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痛恨,对统治者昏庸腐朽的痛恨。

对民——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对统治者剥削和压榨百姓的痛斥。 对亲人——思亲怀远的愁绪,相思之苦。

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对友人的思念、担忧。

对历史——昔盛今衰,王朝更替的感叹;借古讽今的痛楚情怀,如怀才不遇的苦闷、

壮志未酬的伤感等。

对人生——人生不得意、仕途失意的伤感,感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青春易逝的伤感,孤独寂寞的伤感。

【小结】常考查的思想情感——

1.羁旅漂泊的愁思孤寂,离别怀人的凄凉孤苦;

2.建功报国的渴望,仕途不顺(前途渺茫、怀才不遇)的孤寂; 3.闲适(隐逸、豁达,高洁、孤傲)之情,山水(田园)之乐; 4.伤春悲秋,感怀时光流逝; 5.吊古伤今,忧国伤时;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巩固练习】(临沂市自主学习指导课程P62,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附【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参考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 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标签:诗歌 情感 分析 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 诗歌鉴赏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