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清初易代之际“稼轩遗风”:稼轩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辛弃疾是我国一代著名的英雄诗人,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诩,文武兼习,并且受到祖父辛赞的“爱国意诚”的熏陶教养。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然而他并没有受到当朝的重用,隐退于带湖和瓢泉长达二十年之久。而他的词作中把这种英雄豪气贯穿的淋漓尽致,达到无意不可言,无事不可入的地步,而成就了所谓的“稼轩体”被誉为豪放词派的领袖。南宋词人把辛弃疾的词发扬光大,但其词对后世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清初和南宋同样作为风云际会和政治动乱的时代,作为时代的转折点,造就了清初词人对稼轩词的重视,掀起了一股稼轩词接受的高潮。
  关键词:时代背景;儒道思想;沉雄悲壮;词学理论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37-02
  
   一、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
  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诞生,而他的出生地山东历城早已沦为金人的铁蹄之下达十一年之久,金人第沦陷区的人民进行横征暴敛,人民痛苦不堪。此时的辛弃疾的爱国意识逐渐的萌发。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到宋宗淳熙七年,辛弃疾希望自己有一番作为,抵抗金人的侵略,恢复中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但不被朝廷重用,只派他作了一个江阴的签判小吏。政治上十分的压抑,“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诅。”但他不屈服于当朝的统治者,位卑而不敢忘国,写成洋洋数万言的抗金复国的文章《美芹十论》,主张抗金。中年的稼轩蛰居在江西带湖,瓢泉。终日笑傲山水,饮酒读书。与当地的文人雅士相互来往,饮酒酬唱,怡然自得。把词作作为陶写自己心情和志向的工具,抒发自己满腔的忧愤。在平静的外表下却是一颗炙热的赤子之心。
  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时代对审美的情趣习惯,倾向以及艺术风格有特定的选择性和促进性。当然这种选择的促进又必定是通过一个具体的作家体现出来的。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对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的选择,并不一定就是束缚和限制创作主体的个性追求”稼轩词之所以在清初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清初也是一个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时代。清初的几场大案狱对当时的文人造成了严重的的“病蚌”心理。我们应该关注一下骇人听闻的“科场案”,这场大案对知识分子前所未有的打击。科举功名是封建士子千百年来视为唯一的进身事业的途径,这方面的任何的变动都会波及到文人的心态。清初的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的基础,早在顺治三年,清廷就颁发命令革除前明的科名。而更耸人听闻的要数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虽然重点打击的对象在江南,但其威慑力遍及全国。就连素有“江左三凤凰”的吴兆骞受到摧残和迫害。可见当时对仕人的打击力度是非常大的。造成仕人望而生畏的心态,势必就迫使文学各领域的风气的变易,随之而来的就是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加之连年战乱不断,全国上下白骨遍地,饿殍漫野,大江南北笼罩着悲凉萧杀的气氛。在这种人才命骞,沉沦下?,险恶丛丛的时代环境中,同时也培养逆反心理的温床,“稼轩风”的应运而兴,继南宋之后最为典型的“稼轩风”的兴盛时期。
  二、稼轩词中的儒道思想对清初词人的影响
  儒道互补是我国古代所独具的一种文化现象,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积极的建工立业,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道家则看透世情,退身自娱,追求一种退隐山林的,炼丹成仙,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难觅知音的辛弃疾,常常把自己的精神慰藉寄托到传说中的神仙和历史人物身上。也就构成辛弃疾词作中的擅用典故,喜以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人物入词,如赤松子《太常引•寿韩南涧尚书》佛教经书中所言及的人物如维摩诘《祝英台近•?纵横》,词人就在这两种人生信仰中挣扎,寻求心灵上的解脱。练就了稼轩一颗千回百折,沉郁顿挫的词心,开启了词人复杂的心灵世界,尤其化解词人南渡以后受到排挤形成的压抑的情绪。加之辛弃疾的出生地历城是儒学文化的中心地域,这对词人爱国之心以及社会文化心理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稼轩的词里有很大一部分词作还贯穿了《论语》《孟子》《礼记》《易经》中的思想以及原话。例如《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中就四处运用《论语》一处运用《易经》,两处运用《诗经》一处运用《孟子》。又如《贺新郎》就运用了孔子的言论“久不见周公”。作为一位英雄诗人,“严夷夏之防”的儒家思想被贯穿的淋漓尽致。而清初的二三十年代作为易代之际。是我国历史上最庞大持久的移民时代。这种“严夷夏之防”的儒家思想就容易被接受,也就是说稼轩词风就容易被当时的词人接受。
  清初词人王船山就是一位稼轩遗风的接受者。船山付出了一生的精力进行抗清均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把这种爱国的热情赋予了词作当中。由于词人的经历和思想不同,这种爱国主义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如《昭君怨•本意》言明君“娇面胡风吹皱,拚与红颜消瘦”,以胡风来指清人的入关,“消瘦”来代指外来的入侵者给当地的百姓造成的痛苦和苦难。《谒金门•示意有授》中说:“俯仰乾坤霜月皎,此际愁多少。”一个愁子就道出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惆怅心理。船山还以“稼轩精神”自励。船山在其的词作中有为稼轩《摸鱼儿》做的两首词,第一首词曰:“辛幼安伤春词悲凉动古今,惜其峨眉买赋之句未忘身世,为次其韵以广之。”另一首题曰:“辛词烟柳斜阳之句宜悲也,乃尤有甚于彼者,复用韵写之。”这说明船山词承袭了稼轩,以文为词打破诗词的界限,与词中无事不入,无事不言。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儒道互补来诠释自己的人生观念。让人感觉到“如飞瀑入涧,千回百折,时而水石相激,姿态飞动,时而幽谷潜行,沉着呜咽”的悲壮美。钱中联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说“识趣甚高”,船山曾谓李杜“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其诗”如“未央、建章,千门万户、玲珑轩豁、无所窒碍。此谓大家”。(《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如果说杜甫的诗是高楼大厦,那麽王船山的词就是“庭院深深”“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船山是内秀型的词人,其词只有慢慢的品味,细细的咀嚼,才能拨开烟柳,揭起重重的帘幕,挖掘其中最珍贵的东西。
  三、沉雄悲壮美学风格的接受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太仓人(江苏太仓县人)祖籍河南(河南省洛阳县人)。明萌《评说常州词派》文中一曰:“前明遗臣,移民入清者,较著的有吴伟业,今释澹归,屈大均,王夫之之辈,作词往往打破家亡之感,陈遗民之痛,风格悲凉慷慨,颇类苏、辛。”陈廷焯在追溯梅村的学问渊源时曰:“东坡词,豪宕感激,忠厚缠绵,后人学之,徒形粗鲁,故东坡词不必学,亦不能学。唯梅村高者与东坡有神似处,可作此翁后劲,如《满江红》诸阙,颇为暗合。‘松栝凌寒’‘满目山川’‘沽酒南徐’三篇,尤见笔意。”可见梅村对稼轩的接受。不过稼轩中表现的的沉雄悲壮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而梅村词中所表现的沉雄悲壮是被迫出仕而被人排挤的苦闷。梅村词虽然继承了稼轩的遗风,但他出自稼轩,而更胜于稼轩。《重阳感旧》“还记得,寄奴西伐,彭城高宴。饮至凌?看射马,秋风落木堪传箭。叹黄花,依旧故宫非,江山换。”吴梅村的这类怀古词通过对故人事迹的追忆,来表达对江山易主的愤懑,和对故国的怀念。将故国沦亡的不幸和身世之苦寓于词中,浑然天成,沁人心脾,精切感人。吴梅村词中还体现出了像辛弃疾一样的豪迈,沉雄悲壮的风格美,如《水龙吟•送孙浣心之真定》“诀瑟高堂赵女,问丛台,几人珠履。青史纷争。干戈谈笑,陈余张耳。汉垒秦军,季龙宫苑,消沉何处。向孤城但有寒鸦,落木暮天羁旅。”《念奴娇》:“风流年少,烂醉金钗侧。十载扬州青梦断,薄幸青楼赢得。”虽然豪放处不胜稼轩,但感人处却胜过稼轩,能真正的打动人心,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参考文献:
  [1]徐汉明校勘.辛弃疾全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2]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刘乃昌.辛弃疾论丛[M].济南:齐鲁书社,1929.
  [4]朱德才.辛弃疾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M].济南:齐鲁书社,1990.
  [6]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7]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彭靖编撰.王船山编年笺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4.
  [9]严迪昌著.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0]吴伟业撰.李少雍校.梅村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11]于在春著.清词百首[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2]张仲谋著.明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3]杨海明著.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4]辛弃疾.稼轩长短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5]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标签:遗风 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