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请假条 > 正文

多举措推进高等教育学校建设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的动力,举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19-02-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德国一向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通过重视法律政策的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发国际化专业课程,完善留学生服务等重要措施,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学习借鉴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应完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法律与政策;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发国际课程,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加强汉语推广,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启示
  
   德国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发源地,其高等教育一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育和科研结合,这些洪堡在19世纪初创办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原则,不但从根本上改造了德国旧的高等教育,使德国大学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而且也在世界各地得到传播和认同,成为大学的原则,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高等教育。[1]德国不仅视高等教育为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而且视其为推进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快本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德国政府和高等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光对我们产生重要启示。
  
   一、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的动力
   1、国际政治形势,德国的对外政策等政治因素是推动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之一。德国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资源官员伯宁[E?Boning]曾说道:“国际间高等教育机构的关系常常与政治关系相绑在一起,并受其左右”。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政治格局的大变化,大大促进了德国与东欧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西欧国家一体化发展不断加速,特别是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使欧共体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也促进了欧洲地区高校之间的联系。其中西欧一体化的趋势在科研合作、大学生交流、课程等方面为该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提供了极好的前提条件。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西欧一体化和冷战结束的产物。同时,这一趋势本身也是西欧一体化、东西欧接近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由于传统和地缘政治关系德国政府在扩大自己的影响过程中,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对外联络作用,或者说,扩大高等学校的国际联系是广义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科学审议会指出:“在欧洲一体化、也就是东西欧相互开放的进程中,统一的德国在科学和研究方面也承担着特殊的政治责任”[2]
   2、国际经济市场及国际化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是推动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之二。对于德国这样一个资源比较贫乏、以工业品出口为其生存基础的国家有着重大的影响。要保持其经济实力、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培养出了解国际市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因此,加强高等教育和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资源的共享改进自己的培养制度也就势在必行。欧洲统一市场对德高等教育的冲击就是最好的例子。科学审议会在其“关于90年高等教育前景的建议”中强调,随着欧洲统一市场及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掌握外语,了解其他欧洲邻国的情况将越来越重要,高等学校的培养工作应当对此作出反应。
   3、欧共体重视成员国之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是推动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力之三。80年以来,欧共体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高校教师在欧洲特别是欧共体内部流动,促进科研合作的计划,比如:埃拉斯莫斯计划(ERASMUS,Euopean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旨在促进欧洲大学生的交流。它在1990/91年资助了25100名学生,其中有4800名德国学生。
   4、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力之三。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及道义等原因,德国从70年代初开始就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从80年代初开始,德国的援助政策开始注重援助与合作相结合,特别注重人才培养、科研、技术上的合作。其中接受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被看作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在经济、技术、生态等方面进行长久的合作,德国认为对留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意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了解多元文化、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文化上的了解和沟通是技术、经济合作的基础和保证。
   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科学发展本身的要求,科学本身就是国际性的,不受国界的限制。现代的科学又由于其体系庞大开支巨大,分工与合作更是不可缺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许多综合性的、需要大型设备或跨地区的课题,都必须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来进行研究。特别在现代的条件下,学术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也日趋便利。在西欧,又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水平比较接近,还有地理之便。所以,德国与西欧诸国的科学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除了以上种种因素之外,促进、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还在于本国的政府及有关方面的支持。派译特教授发现:“联邦德国各党派对于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这在其他政策领域中是比较少见的。”
   二、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的重要举措
   1、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德国联邦和州为推进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修订了法律、完善了相关的政策措施,1998年6月18日在联邦议院通过的高校总法第四次修改法,一个目标就是使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对全球化、国际化及其带来的竞争作好准备。2002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出台了《教育与研究向世界开放:通向国际化实现创新》的文件,制定了加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八大目标与措施:第一,使国民具有国际化生存和就业能力;第二,提升德国作为国际教育与研究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第三,强化德国在教育和研究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第四,积极促进欧洲范围的研究合作;第五,实现欧洲范围的基础和高等教育无边界学习;第六,发展双边科学、技术及教育的战略性合作;第七,在多边合作框架下发挥德国的影响作用;第八,通过国际比较来衡量和提高德国教育与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在国际教育比较中可以知已知彼,交流经验,弥补不足。另外,联邦与州还通过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推进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改革。[3]
   2、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1)积极参与欧盟的教育项目。为了推进本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政府积极参与到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中去,先后参与了伊拉斯谟斯项目、博洛尼亚进程等项目。为了实现与欧洲国家学制接轨,2002年德修订《高等教育结构法》,改变传统的学位二级制,把学士、硕士学位专业列为高校常规专业设置,并计划在2010年完成学位制度的改革。截止到2006年,德国1.15万个专业中有45%的专业转变为学士、硕士学位专业,其中学士学位专业3075个,硕士学位专业2113个。[4]同时,引入“欧洲学分转移系统”(ECTS),实现学分互认。这一系统的引入,使欧洲学分不仅可以在本国获得,也可以在参与计划的其他欧盟国家获得,极大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打下了基础。(2)大力发展国际合作项目。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政府和各高校都十分注重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截止到2004年,德国高等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共计1.68万项,其合作伙伴涉及世界上46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世界各大洲。其中,德国与我国高校的各种合作项目就达638项[5]。同时,德国大力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德国已经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起了合作办学关系。我国与德国合作办学的高校就有同济大学、西北大学等著名学府。(3)推进人员国际交流。在重视组织机构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德国也十分重视人员间的国际交流。德国政府通过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推出一系列促进学生国际交流的项目。2005年,德国在外国的留学生达7.58万人,其中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下,就有1.2万名欧洲学生到德国学习,5787名德国学生到欧洲国家学习。[6]根据德国的统计,2003年22.7万名留学生在德国高校学习,占学生总数的10.1%,而德国高年级学生在国外有学习经历的已达到总数的27%,在国外完成学业的也达到13%。[7]在发展学生国际交流的同时,德国也大力鼓励学者交流。2004年,德国政府为2.89万国外学者,4067名德国学者提供国际交流资助[8];2005年,仅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就资助了5300名国外学者、3600名德国学者进行访学交流。
   3、重视专业课程的国际开发和学分转移。德国联邦教育与研部从1997年开始资助德国高校启动“国际课程计划”,开发国际课程的高校最多可获得政府50万欧元的支持。这些课程区分学士和硕士阶段,主要在经济学、科学、工程、文化和社会科学领域。教学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第一学期使用英语),并要求学生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由于这些课程适应国际学生的需要,其学生接近一半是留学生[9]。截止2005年,德国大约投入了4000万欧元用于国际课程建设。[10]。另外,根据博洛尼亚宣言,德国实施欧洲学分转移系统(ECTS),欧洲学分转移系统是对学生完成一门课程所需要完成的学习模块和测试的量化指标。这一指标体系的引入以及模块化课程的实施,使课程和灵活性和透明度大大增强,也使国与国间学分转移成为可能。例如,德国科隆大学与法国巴黎大学合作举办的德法法律教育合作项目是欧洲课程衔接的成功范例。此外,德国对外国高校毕业文凭和已修成绩采取灵活态度,进一步简化承认在外国已取得的学历文凭和学习成绩的程序等。“1997年,德国联邦教育部制定了开设国际专业计划,截止2005年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在海外办学点共投资建设了26个国际专业,其中在亚洲就有14个[11]。
   4、重视完善留学生服务,及时调整留学生政策。为了能够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德国近些年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也做出大幅度调整,如简化了外国学生来德留学申请签证的手续;为攻读学位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外国学生和学者提供逗留便利;对外国留学生全面引进分等级的TestDaF考试[12]。2005年,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外国学生德语考核的新规定,拟放宽对外国学生的德语要求。德国新移民法还改善外国学生的条件,放宽外国学生打工限制,并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外交部每年还从对外文化经费中拨款设立2万马克的年度奖,奖励留学生服务工作出色的机构和个人。
   三、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法律与政策。德国高等教育国际改革注重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我国目前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的表现方式,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规范,如1992年4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国外机构或个人在华办学问题的通知》;1993年6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1995年1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5年3月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199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3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现行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如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运行来看,营利性问题是最大的制度障碍。按照GATS框架,教育可以“商业存在”的方式进行贸易,这实际上为营利性教育在中国的运行提供了国际法意义上的依据。而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高等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还有缺少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的规范,“缺乏认证制已成为中国加入WTO后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一个难于逾越的障碍。”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制度、国际远程教育、聘请外籍教师等方面缺少相关的制度予以支持。
   2、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德国为推动本国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不但从政策、资金等多个角度给予支持,而且从参与国际项目、人员互访、合作办学的多个层次融入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去。为了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我国高校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教师和大学生的国际交流。高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国外培训进修和访问考察的机会,大力支持教师与境外高校建立广泛的科研与教学合作关系。同时,进一步推进国际交换留学生的工作,使我国的大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留学经历,培养国际型人才。另一方面,放宽高校国际合作的条件,创建我国高校与世界名校的合作办学平台。国内高校应积极探索与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培养大学生、联合开办课程班等办学模式,推进自身国际化。而对于具备到海外设立教育分支机构办学能力的高校,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3、开发国际课程,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为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高校在推动国际课程的开发和发展工作的同时,努力推进英文教学工作,提升德国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的吸引力。我国高校应根据当前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大力开发适合外国学生需要的国际课程,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在教学上,有实力的高校应大力推进对外国留学生的双语教学工作。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数量不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课程只能用中文教学,外国留学生听不懂。为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高校引进国际化教材和课程、发展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汉语推广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针对当前国际上学习汉语人数逐年增加趋势,高校还需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中文培训工作。长期以来,德国在致力于国际课程开发工作同时,始终重视对外国留学生的语言培训工作。德国为了吸引外国留学生,在海外实施的教育项目以德语为基础,开设国际化的专业。大量事实表明,要提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影响力首先要提高本国语言在各国语言中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加强汉语在全球的推广正势在必得,要充分利用已批准在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孔子学院这个基地,宣传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及其发展规模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发展留学生教育,德国政府和高校每年都在留学生教育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高校应主动走向国际市场,努力去开拓海外留学生市场。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就读,我国高校可以适当增加奖学金的比例。这样不但对留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也能提高他们在华的学习热情。当然,鉴于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我国高校增加奖学金的方式可依据国际惯例,即在提高学生留学学费的基础上相应增加。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通过国际教育展、网站宣传等方式加强对中国高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高校,进而选择中国高校。
   发展留学教育,仅仅依靠“引进来”是不够的,因为留学教育原本就是个双向流动的过程,因此,我们还应大力鼓励中国学生“走出去”。鉴于德国等发达国家均有设立资助基金、奖学金等方式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支持和鼓励我国学生去争取资助名额,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其龙,洪堡,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34-745
  [2]联邦德国科学审议会:关于科学交流国际化的建议[R]1992;德国大学通报,1993年12月
  [3]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广泛活跃。[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4]Bundesministerium fur Bildung und Forschung.DerBologna-Prozess[DB/OL].https://www.bmbf.de/de/3336.php,2008-11-19
  [5]刘京辉。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广泛活跃[J]。高等教育国际化资讯,2006(2):27-28
  [6]Sekretariat der standigen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 der lander in der Bundesministerium fur bildung und Forschung. Zweiter Bericht zur Realisierung der Ziele des Bologna-Prozesses von KMK und BMBF[R/OL].https://www.bmbf. de/pub/nationaler-bericht-bologna-2007. pdf,2008-12-28.
  [7]BMBF.Internatio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EB/OL].[2006-11-16].https://www.bmbf.de/pub/internationalization_of_higher_education_2005.pdf.
  [8]BMBF.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2005[R].Berlin: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6:271-272.
  [9]BMBF. Asia Concept 2002[DB/OL].https://www.bmbf.de/pub/asia_concept_2002.pdf.2007-11-15
  [10]BMBF. Asia Concept 2002[DB/OL].https://bmbf.de/pub/asiz-con-cept-2002.pdf,2008-12-25
  [11]DAAD.International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EB/OL].https://ait.省略/updown/Bode-220606.pdf,2008-11-20
  [12]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2004年德国教育改革发展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05(5)
  作者简介:许青云(1954―)男,河南上蔡人,平顶山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标签:德国 高等教育 举措 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