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情书大全 > 正文

利比亚变局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影响:利比亚经济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利比亚战争使该国政权易手,国计民生皆受重创。作为利比亚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其有能源需求和贸易往来,更有大规模的承包工程合作。利比亚变局必然对中国经济利益产生影响,给未来的中利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大国风范。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中国经济;能源;贸易;承包工程
  作者简介:王金岩,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102)。
  文章编号:1673-5161(2012)02-0036-15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码:A
  利比亚战争持续了半年多,现已尘埃落定:国家政权易手,国计民生皆受重创,亟待重建。作为利比亚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利比亚有能源需求和贸易往来,更有大规模的承包工程合作。利比亚变局必然对中国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给未来的中利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中利双方在能源、承包工程和商贸往来三方面的合作情况分析利比亚变局对中国经济利益的影响,并对未来中利经贸合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变局前中利经贸交往状况
  中国与利比亚自1978年建交以来,关系发展顺利,尤其在经贸方面,两国优势互补,互有需求。利比亚是能源富国,地广人稀,国内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人口众多,能源供给不足,劳动力过剩,科学技术发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解除制裁后的利比亚亟待建设,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据此,两国在多个领域保持长期的友好合作。此次利比亚战争爆发前,即卡扎菲执政时期内,中利经贸合作主要在三个方面:能源领域、民间商贸往来和中国在利比亚境内大规模的承包工程项目。
  (一)中利能源领域的合作
  利比亚是世界能源强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己探明石油储量为450~500亿桶,估计总储量可达1000亿桶,其中一半为低硫轻质石油;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46.4万亿立方英尺,据专家估计总储量可能达到70~100万亿立方英尺。其中大部分尚未开发,甚至尚未进行勘探。由于利比亚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其与西亚、非洲、欧洲的各条运输通道畅通且价廉,获取利比亚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由于长期遭受国际制裁,利大部分油田尚未得到充分勘探。在新世纪伊始利比亚主动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得以重返国际社会后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吸引外国投资,从而获得更多的石油出口收入。
  1、中国进口利比亚石油
  自2003年起,中国恢复进口利比亚原油,当年进口12.89万吨,2004年全年进口133.85万吨,2005年升至225.89万吨。2006年起,利比亚进入中国原油进口市场排名的前十位,自此一直持续到2010年。双边原油贸易呈逐年扩大之势,并已成为双方贸易合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总量23931万吨,其中前十位国家及进口量如表一:
  
  
  从表一可见,至此次利比亚战争前,利比亚依然稳居中国进口原油国家的前十位,且进口原油数量大幅上升。但利比亚并非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对象国,中国从利比亚进口原油数量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比重并不大。
  2、中国参与利比亚能源开发
  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506号决议,彻底解除对利比亚长达11年的制裁。这无疑为利比亚的对外合作带来了机遇,也为中国石油公司进一步拓展在利业务迎来广阔前景。
  中国与利比亚在能源开发合作方面有如下优势:1)两国自建交以来关系发展顺利,没有重大利益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2002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利,两国关系从此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访问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利石油部签署合作协议,为双边石油合作奠定了基础;2)中国石油公司自进入利比亚工作至今,都能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合同工作,在利比亚业界树立了良好形象;3)利比亚自解除经济制裁后,着力调整经济政策,推进经济改革和私有化进程。石油公司的股份制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政府一直致力于对油田进行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并不断投入新油田的勘探与开发。2006年,利比亚政府分两轮对近百个石油区块进行国际招标,鼓励外国公司进入。这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4)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利比亚获得巨额石油利润的同时,对其实行严密的技术和管理垄断。利比亚既急需西方石油公司的管理与设备,也对西方国家存有戒心,希望谋求多元化石油合作。中国公司在技术、管理、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己具较强优势,有能力与利比亚石油公司共同合作开发。鉴于西方技术的门槛高、价格贵,中国技术相对更合适,且人力资源价格较低廉,在利能源合作多元化战略中大有可为。
  不可否认,中国在同利比亚的能源开发合作中也有一些劣势:首先,西方国家在利比亚有地缘和政治优势,它们不希望中国公司进入这一比较成熟的市场,对中国企业与利比亚在能源开发领域的合作高度戒备,千方百计地阻挠和排挤;其次,解禁后的利比亚也受到一些亚洲石油消费国的关注,日本、韩国、印度、印尼等国的石油企业也以不同方式进入利比亚能源开发领域,这对中国石油企业形成巨大竞争;最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对非援建以及在非洲国家承揽工程项目被卡扎菲视为“殖民工程”,卡扎菲曾公开将中国排除在投资利比亚油气资源的行列之外。
  兼有如此优势与劣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下属的七家石油企业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的一家企业曾先后到利比亚开拓业务。经过多年市场开拓,中石油公司已在利石油工程服务领域,特别是管道建设、地球物理勘探和钻井等方面成功实施了多个项目,充分展现了中国石油公司的能力,得到利业界的普遍肯定。这为中国石油公司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利石油、石化等能源领域的合作,开拓中利石油合作的新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此次利比亚战争前,中国公司尚未拿到利油田的投资开发权。中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业务都不是作为投资者,而是为拿到利油田开发权的西方石油公司做分包。总之,中国与利比亚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规模不大,所占份额也不多,但利润和业绩都很好。
  (二)中利承包工程合作
  利比亚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要市场之一。中国在利比亚开展劳务承包业务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曾有10余个中国公司在利开展承包工程,但规模不大。联合国对利比亚实施制裁后,利经济陷入困境,工程承包市场萎缩,中国公司纷纷撤出。2003年以后,被解除制裁后的利比亚广纳外国公司大搞国家建设,以弥补其被制裁期间的建设停滞,拥有强劲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自此进入利比亚。自2007年以来,利比亚国内掀起一轮建设高潮,集中启动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企业承揽了铁路、住宅设计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农业灌溉、大学城等一批项目。为配合2009年卡扎菲“九一”革命胜利40周年,利政府还上马了一大批形象和政绩工程。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11年初转发的马斯喀特国际银行的一项报告显示:2009年,由于利比亚政府大量财政投入,利比亚建筑行业实现了创纪录9%的增幅。当时,利比亚建筑市场预计将成为西亚和北非地区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其2011年、 2012年短期行业指数估计将分别上涨5.8%和9.7%。报告估计,2013年至2020年期间利建筑业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5%。基于此,包括多家中国企业在内的一些国际大型承包企业纷纷在利比亚承揽项目。
  截至本次利比亚战争发生前,在利比亚有75家中国企业承建的50个工程承包项目,总合同额188亿美元。这75家企业中包括13家央企和数十家民营企业,50个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房屋建设、配套市政、铁路建设、石油和电信等领域。
  (三)中利商贸往来
  中国与利比亚的商品贸易优势互补,往来已久。1983年以来,两国贸易额开始呈不稳定增长。利比亚被联合国解禁后,中利经贸发展迅速。自2003年起,越来越多的利比亚进口商通过参加中国商品交易会或自行成交等方式,引导中国商品进入利比亚市场。同时,中国开始进口利原油,双边贸易额增长较快。近年来中国对利比亚进出口贸易额如表二所示:
  
  由表而可见,中国近年来对利进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且增幅渐大。其中中国的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甚至在有些年度出口额不足进口额的一半。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后,中利贸易逐渐中断。但2011年战前两个多月的贸易额已接近2007年全年。足见中利贸易潜力巨大,发展态势良好。
  中国从利比亚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随着中利贸易额的增长,中国对利出口主要商品已从大米、茶叶和服装等简单生活必需品逐渐向机电、通讯、建材及汽车等高附加值商品转化。此外,有一定数量的利比亚商人在中国广州、北京、上海和义乌等地开设公司和代表处,从事贸易,也有中国商人在利开餐馆和从事各种商务活动。
  二、利比亚变局带给中国的损失
  利比亚战争导致其国内基础设施遭毁坏,建设停滞,石油减产,安全形势恶化,民众生活状况堪忧,对外贸易锐减。这必然给中利经贸合作各领域造成重大影响。
  (一)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
  作为非洲第一大储油国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的利比亚,历来是世界重要的能源供应地。政治动荡引发的减产和停产直接影响其石油供应。据巴克莱资本公司估计,利比亚石油日产量的六成将受到冲击,其余产能也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通观利比亚战争爆发后的石油生产状况以及全世界的石油供给情况可以得出:利比亚战争可能造成国际石油供应的短期短缺,也可能在短期内推高油价,但从长期看,不会对世界石油供应产生重大影响。
  此次战争对中国能源供给的影响很小。一直以来,利比亚对华出口原油比例远远高于利比亚原油在中国石油进口中所占比例。据2011年8月23日CNN的报道,利比亚对华原油出口占其原油产量的11%,但在中国历年进口石油来源中仅占2%~3%。一方面,由于两国距离遥远,利比亚出产的含硫量较低的优质轻质油主要向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出口,而且利比亚的很多大油田项目也掌控在西方国家手中;另一方面,中国的原油供应比较多元化,利比亚局势不稳,可替代国比较多,且中国国内油气产量也不小。因此,利比亚战争不足以显著干扰中国进口原油的渠道和数量。
  利比亚战争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成本价格方面,为2011年前11个月国际油价统计表三:
  
  上表可见,利比亚战争爆发初期,尤其是北约对利比亚轰炸开始后,由于利比亚石油减产停产,石油设施遭到破坏,国际油价一度从80多美元/桶涨至100多美元/桶。随着战争结果日趋明朗,尤其是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接管政权后,油价逐步回升且渐趋平稳。此间及此后油价的涨落将不仅与利比亚的石油产量有关,也受到人们对国际局势的预测及其他产油国状况的影响。总之,利比亚战争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很小。
  (二)对中国在利承包工程项目的影响
  中国在利比亚的直接投资非常少,2009年直接投资存量约两三千万美元,且这些直接投资基本上是承包工程项目的附属物,即中国公司为承包当地工程而在当地注册分公司打入的注册资本金和为工程项目垫付的资金。
  此次利比亚变局对中国在利的承包工程项目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合同搁浅、项目中止、驻地遭袭、大规模撤侨等,利比亚局势动荡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损失显而易见。利比亚战后,中国企业在当地的项目陆续全部中止。在此期间,中资企业中有十多人受伤,企业工地、项目营地遭到袭击抢劫,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人民币。随后,中国政府为确保在利华人生命财产安全,出动海陆空力量,撤回3万余名中国员工,耗资约3亿元。此外,还有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项目损失。中国在利工程项目合同额总计188亿美元,但这并不能全部看做是中国企业的损失,因为工程承包所得是按阶段支付的,每完成一个阶段,利方就会把己完成的工程款支付给中国企业。到内战开始时,已经完成且尚未支付的工程款额大约有10多亿美元,这可算作是损失的部分。总之,利比亚战争带给中国企业的损失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固定资产损失。虽然大部分中国企业在利比亚实施的是工程承包而非带资项目,没有直接投资,但战争爆发后,中国企业在利总部及各项工程工地的基础设施、设备和原材料都留在了当地,并完全处于失控状态,会有大量固定资产损失。
  第二,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损失。“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包括履约保证金、预付款保证金、维修保证金、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必须垫付的流动资金以及由于不可抗力产生的损失等。按照惯例,在利比亚实施的工程项目都是中方企业先垫资。一般而言,项目合同资金的支付方式为:按工程进度付款,再加上15%左右的预付款,不同企业能得到的预付款不同。业主支付进度款,一般需要60~90天的审核期。虽然企业可以获得部分预付款,但预付款一般逐月按工程进度从工程进度付款中扣还,加上进度付款一般会延后3个月甚至半年,因此,一旦工程因不可控因素停止,这些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就成为承包商的损失。
  第三,回国人员安置问题。国家动用陆海空交通工具将中国企业在利人员接回,接下来面临的是他们的安置问题、人工费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赔偿问题,这必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损失。
  第四,三角债问题。由于利比亚建筑材料缺乏,无法满足工程需要,一般需要承包商从利比亚以外的国家采购。而中国企业在利承包工程所需的建筑材料一般从国内采购。因此,利比亚项目中断后,一些企业无法按期给原材料商支付货款,加上很多工程采用分包模式,也导致三角债问题凸显。
  第五,利方恶意索赔问题。利比亚撒哈拉银行已向中国的葛洲坝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宏福建工等公司针对“预付款保函”进行索赔。据上述公司内部人士称,预付款保函还有半年才到期,现在银行提前索赔,属于恶意索赔。按照担保书的规定,中方承包商如未能履行合同,不将业主支付的预付款退还,银行将把预付款退还业主,并向承包商索赔预付款的本金和利息。利比亚撒哈拉银行向上述公司提供了两个选择:一是赔偿预付款本金和利息,二是将预付款保函期限延至2012年12月31日。两种选择对中方都不利。选择赔偿将进一步加大损失,且不是小数目;将保函延期的话,面临的风险和保函成本又要增加一年。   根据国际惯例,外国法人在东道国享有对其财产的所有权、企业控制权等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利比亚变局造成了中国在利企业无法正常经营,并造成重大损失,侵犯了中国在利企业的合法权益。东道国应履行保护外国投资者权益并赋予其“公正、合理待遇”的国际义务。因此,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损失不会“灰飞烟灭”,终将获得赔偿。但具体的赔偿方式及额度将是最终双方协商的结果。
  总体来看,利比亚战争对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影响并不大。2009年,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金额为58.399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为19.1251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的4.6%,完成营业额的2.5%,2010~2011年战前比例也与此大体相当。
  (三)对民间商贸交往的影响
  自利比亚内乱开始,由于安全原因,中国与利比亚的商贸往来大幅减少。自2011年3月18日多国部队大规模军事干预利比亚行动展开以来,利比亚冲突形势不断升级,中国对利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影响。当月,受限于利比亚国内动荡环境,有中国企业出口利比亚的货物在港口滞留,也有中国货物到港后,买家无法去港口提货而无法付款。鉴于此,中利贸易暂时中断。
  中国在利比亚的商人也大都在政府的帮助下纷纷撤回国。最终留在利比亚的只有的黎波里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全家及几个雇员,在战争期间靠送外卖维持生意。还有一个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班加西开垦一片荒地,种植从中国带去的南瓜等蔬菜种,希望能抓住战后利比亚市场萧条这一商机有所盈利。
  总体看,中利民间商贸在利比亚战争期间陷于停滞,但这对中国在贸易方面的影响很小。2010年,中利贸易额为65.7605亿美元,仅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0.22%。
  三、中利经贸合作前景
  2011年3月,中国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投了弃权票,这为当时反对派对中国的态度设下障碍。随着战事的发展,中国对利比亚的形势发展已有判断,遂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政策。中国从5月起开始和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保持接触。7月,中国外交部表示,将向利比亚提供价值5000万元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8月19日,中国红十字会向利比亚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物资抵达班加西。中国对利比亚的援助,既体现了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同时也使中国和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关系升温。9月12日,中国政府正式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执政当局”。愿与其共同努力,推动中利关系平稳过渡和发展,希望中利双方此前签署的各项条约及协议继续有效并得到认真执行。
  利比亚过渡委曾多次重申:未来的利比亚重建离不开中国的参与。此后的利比亚执政当局也表示高度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将切实遵守两国此前签署的各项条约和协议,坚定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欢迎中方参加利比亚重建,共同推动利中关系稳定和持续发展。从此前的行为记录来看,在利比亚交战双方鏖战方酣之时,当时的反对派政权就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来理顺对华关系,如派兵守卫中国公司的承建工程工地、向中国出口其复产后的第一批原油等,表明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政局稳定后会逐步恢复与利的经贸合作。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执政,都要考虑市场需要和经济利益。利比亚新政权在战乱平息之后必然要建设民生,从内战烽火中走出来的政权尤其需要收拾民心。中国企业一直与利比亚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是利比亚国家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在利比亚实施的住房、通信等项目在其国内有着极好的口碑。从利比亚民众的角度看,中国政府一直都是友好的,利比亚的国家重建也十分需要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基建实力。中国企业将从利比亚战后重建中获得巨大商机。
  在利比亚重建问题上,欧美有可能趁国际关系重新洗牌之机对中国“出手”制衡,对中国政府和企业进行干涉。在北约帮助下的利比亚新政权获胜后,西方国家在政治上会要求利比亚按西方的道路走,在经济上觊觎利比亚的油气资源,并希望最大限度占领潜力巨大的利比亚市场。遏制中国的发展是西方国家一贯的立场,因此,中国在“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此外,对于利比亚市场,中国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在和平时代,利比亚与欧美国家有密切的经济关系;在战争中,它也需要从欧美购买武器。欧美国家也是利比亚资本外逃的目的地,甚至可以冻结利比亚存在当地的资产。因此,无论利比亚的战与和,西方在经济上都有利益。但中国不一样,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只在利比亚和平局势下才能实现。中国国家利益与利比亚的利益高度重叠。中国在利比亚没有“打一派、拉一派”的政治利益,除要求利比亚尊重中国国家主权和国家尊严外,最大利益就是商业利益。在贸易上,中国出口的是民用商品,建设的都是民用工程。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中国的商业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利比亚保持统一和尽快实现和平。但从目前看,利比亚新政权很难较快恢复稳定的社会秩序:首先是因为利比亚的先天不足,它是一个由140个部落、部族组成的国家,部落政治是其政治重建进程中的巨大障碍;其次,新政权建设困难重重,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国家的和平稳定。因此,中国恢复在利比亚的经济利益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能源领域
  能源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其国民经济80%以上来源于此。战争使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遭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受重创,因此,战后利比亚的经济重建必将始于能源。利比亚虽然油气资源丰富,但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由此,利比亚未来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能源外交。
  战争期间,在利比亚工作的外国石油公司工作人员纷纷撤离,导致石油生产基本停滞。战后,为及时获得重建资金,新政权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回归,以尽快恢复生产。同时,新政权为获得国际社会的更多支持,也会以石油合作作为外交筹码,加大与政治大国的能源合作。预计战后不久,利比亚将会效仿伊拉克,重新开始油气招投标活动,资源国为主导的油气合作模式仍将维持。当前,利比亚国内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卡扎菲倒台后,新政权缺乏一位能够服众的强势人物,国家难以短期内恢复稳定;各项政策难以出台,党派间内耗严重,很难实现国家的有效管理,外国投资者也会面临较大政策和安全风险。
  长期以来,利比亚与西方国家在能源领域各取所需,利比亚大部分油田的投资开发权都掌控在西方国家手中。此次战争中,新政权的胜利离不开北约联军的有力协助,这些西方国家在战后必然期待新政权对其“回报”。它们希望参与并“指导”利比亚战后重建过程,从而在未来的利比亚打下深的烙印。利比亚与西方国家经济交往的深入发展也将使双方的外交关系朝着更加亲密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公司进入利比亚的能源开发领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在卡扎菲执政时期,利比亚石油工业和油气合作被卡扎菲家族控制,卡扎菲的个人态度对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的油气合作影响很大,这导致中国石油企业未能顺利进入利比亚石油的上游勘探开发领域,主要以工程技术服务为主。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可能打破中利石油合作的僵局,或为中国企业重入利比亚石油 上游领域打开大门。预计新政权会在西方的帮助下建立一套新的油气合作机制,虽然部分政策会对西方石油公司更为有利,但新竞争机制也会使中国公司的处境明显改变,能够有机会更加平等地参与利比亚的石油合作。
  从中长期看,利比亚国内局势的趋稳将给中国公司带来难得的合作机遇。中国石油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都拥有强大优势,适时发挥优势有可能实现对利油气合作的实质性突破,这将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重要考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西亚北非石油国家的合作中有一个亮点,即参与当地石油开发是不添加任何政治附加条件的单纯的经济合作。利比亚新政权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望实现深入发展。
  (二)承包工程领域
  十多年来,中国许多工程建设企业承揽到的大多数项目均在中东,且盈利面较好,是因为中国企业在中东市场有发展优势:1、整体综合实力强。与多数发展中国家比,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工程建设、人员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与发达国家比,中国在设计、采购和施工人工成本方面占有较大优势;2、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工程建设能力强,履约信誉好。多家中国企业都被列入世界知名500强企业,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3、中国的集团公司在资金、技术、人员、工程经验、外交等方面具备整体综合优势;4、许多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具备投资、融资能力。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总的趋势是需要承包商融资承包。
  在利比亚战前,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承包工程项目占据整个利比亚承包工程市场的80%以上。中国高性价比的人员与技术工作符合利比亚国家建设的需要,在战后重建中将不可或缺。利比亚的国家重建离不开中国企业,尤其是在建筑工程承包领域。在利比亚战后,中国曾在利比亚实施承包工程项目的企业首先要面对的是索赔问题。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承建的大部分是住宅和道路等民生工程,业主方是利比亚政府。战乱过后,最终的当政者都有赔偿战争损失的国际义务,这是国际惯例。未来的索赔将是中资企业与利比亚新政权共同协商的结果。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副主席阿卜杜勒?哈菲兹?古贾于2011年8月16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全国过渡委员会”将尊重卡扎菲政权时期与中国企业所签下的所有合约,欢迎中国企业重回利比亚以完成在建工程,并希望中国在利比亚重建及两国的全面合作中发挥作用。利比亚和中国共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结束卡扎菲长达42年的统治之后利比亚更需要中国。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石油和财政部长阿里?塔古尼也于10月11日在的黎波里表示,利比亚当局愿意与任何国家开展经济合作。
  在利方作出上述表态后,一些中资企业纷纷开始就原有项目的索赔事宜及重返利比亚恢复建设做相关准备工作。总体看,中国公司重返利比亚恢复业务尚未开始,目前还处于准备阶段,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尚未采取具体行动。据目前利比亚的情况,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最急需恢复,如水电供给、油气管道疏通、交通通讯恢复等,而住房、铁路等建设项目暂时还无法顾及。因此,中国企业将根据利比亚的现实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重返利比亚市场。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必将长期坚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直接进入已被西方企业占领的成熟市场是不现实的,而只能继续深入发展中国家市场。未来的利比亚市场潜力巨大,包括原本在利比亚没有项目的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密切关注利比亚局势,随时准备进入。中国必将在利比亚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获得自身经济利益。
  (三)商贸领域
  战后利比亚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民生凋敝、商品匮乏,甚至生活必需品也供不应求。中国商品种类齐全、层次多样,能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在利比亚国内形势稳定和对外交通线路恢复后,将有大批中利商人从事两国间贸易,惠及两国人民。中利两国民间商贸将遵循从利比亚战后民生基本需求一国家建设需求一服务需求的顺序逐次恢复。在未来更加稳定和开放的利比亚,双方民间商贸往来将迎来比战前更大的发展。
  四、中国应对利比亚变局的几点建议
  战争使利比亚国计民生皆受重创,这给外国公司提供了更多商机。但利比亚政权更迭后并不会立刻迎来繁荣,目前中国企业还不宜马上返回利比亚市场,需要多一些冷静和观望。此战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成为中国企业未来在利比亚的发展乃至实施其“走出去”战略的深刻教训。中国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分析、理性应对利比亚变局:
  (一)全面参与利比亚战后维护稳定,提升自身地位
  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祖国都是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坚强后盾。应对利比亚变局,中国应积极参与利比亚战后维护政治稳定与经济重建工作,体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贡献和影响力,为今后的中利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政府适时宣布承认利比亚执政当局,这是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积极举措”,对双方关系的发展大有好处。这表明,中国愿在未来利比亚重建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福祉带给利比亚人民。此举既有助于保障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也有助于中国参与利比亚的战后重建。中国一贯坚持公正、合理的外交立场,利比亚各方对此清晰可见。中国也拥有强大的经济建设实力,可继续加强对利比亚各种形式的援助,同时发挥自身特有的合作平台与机制,如“中非合作论坛”和“中非发展基金”等,加强对利比亚的投资与合作。
  利比亚重建需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未来双方的合作将从新起点上重新开始。尤其在以前合作中相对薄弱的石油开发领域,鉴于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利益和战后利比亚的新特点,中国在利比亚和非洲的石油外交应作出必要调整,体现出一种积极外向的大国姿态,从而在中东“有所作为”,在个别国家和地区问题上力争“大有作为”。
  (二)海外投资保持谨慎,加强投资风险评估
  在经历了西亚北非的动荡之后,中国企业将更加重视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为此,中国承包商会、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可适时面向企业举办关于国际安全局势分析和应对措施的讲座,以应对新安全形势的挑战。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多依赖经验,现在应在企业走出去之前对对象国进行充分调研,并作出详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如遇突发政治或社会动荡事件时,应急机制能否跟上,应收账款的管理、设备的保全维护有无预案,这些都是在项目实施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经济在利比亚战争中遭受巨额损失,充分暴露出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的弊病。中国当下正在从资本输入大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国。但资本输出过程中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苛刻壁垒,中国公司不得不转向安全环境差、市场不规范且极易发生战乱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公司在西亚北非不断面临投资安全的威胁,这些都促使中国企业思考确保投资安全的途径和制定风险管理的策略。
  中东长时间内难以摆脱动荡局势,而该地区又是世界油库,中国需要那里的油气资源,所以去利比亚等国家参与石油开发是必然选择。中国企业应防范风险,充分认识风险的存在并加强论证,在此基础上,主动进入,稳妥运作。
  (三)组建专业化海外工程建设队伍,提高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中国一些工程建设企业开拓海外工程市场时,存在缺乏连续有效的发展规划、经验少、人才缺乏、力量分散等问题。对此,可发挥特、大型企业综合优势,适时组建专业化海外工程建设人才队伍,更加深入、细致地掌握海外工程管理理念和模式,有层次、分重点地开拓海外市场,最有效地承揽并执行好各类工程项目,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此次从利比亚大规模撤侨的果断行动带来的赞誉并不能掩盖中国企业亏损的窘境。从中国的对外政策,到专业的海外工程队伍,都应对不同危险程度国家或地区制定差异化的进入和保护策略,并为海外投资预留足够的保护空间。
  (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利比亚变局后的挑战
  中国数十家在利比亚有承包工程项目的企业重返利比亚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战争造成损失的索赔。目前应注意搜集在利比亚承建工程期间的采购清单、清关清单、完成工程量报表、垫付资金清单、银行转账单等资料,以便为将来索赔做好准备。
  在索赔问题上,中国企业应紧密团结,集体而非个别同利比亚新政权达成索赔协议。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否则,利比亚政府可能对不同公司区分对待:实力强且在利比亚项目做得好的公司会获得满意的赔偿结果,很快重返利比亚并投入其重建工作;另一些实力较弱,或原本在利比亚业绩平平的企业就可能得不到满意的理赔,由于利比亚政府的基本重建需求已满足,不在意这些企业是否继续其工作。这样的话,将有一些中国企业在利比亚遭受的损失可能难以挽回。为此,成立专门对利比亚政府的索赔机构极有必要,在各个中资公司完成损失统计之后,所有中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利方进行交涉。中国企业重返利比亚后,还应统一加强项目驻地的安保工作及在利工作的统筹协调,以免再次造成损失。
  (五)密切关注利比亚局势发展,牢牢把握商机
  建议中国企业从现在起做好与利比亚经济合作前期准备工作。密切跟踪利比亚局势发展及新政权对外政策走向,全面掌握利比亚石油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相关情况,做好参与利比亚重建合作的人员和物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大胆进入,抢占与利合作的主动权。
  (六)灵活应对,随机应变
  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对不同的对象国可采取多种形式、灵活政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对于海合会国家,其资金丰富、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严谨,且西方国家处于垄断地位,宜联合欧美大企业,走分包之路。针对特大或大型项目,建议多家企业在原料供应、市场销售、资金运作、工程建设、实施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联合;对于另一些中东国家,如利比亚,经济不发达、规章制度不规范、工业基础落后陈旧,许多项目急需上马但缺乏资金,可采用总承包方式。另外,依靠投资、融资承揽工程建设项目是当前国际工程承包的通行做法。
  结语
  中国与利比亚曾在多领域有长期友好合作。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大幕已拉开,中国希望进一步发展和利比亚各方面的经贸合作,并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未来利比亚的重建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利比亚,新政权要获得最大程度的国际支持,就不能绕开中国;对于中国,利比亚是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油气资源国。目前中东事务处于全球事务的中心,中国在未来利比亚重建中的作为,不仅关系到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切身利益,也是中国进一步介入中东事务、施展大国影响力的契机。目前利比亚已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试验场,中国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维护国家利益。
  (责任编辑:钮松)

标签:利比亚 变局 中国 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