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亲情作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阶段”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之本、课程建设之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件: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内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者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内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型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且效益良好;(4)近五年内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领先水平。
  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由此看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分为“培养一认定一考核与评价”三个阶段。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阶段”分析
  (一)培养阶段
  双师型教师的主力军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但是新教师可塑性大,从入职时开展培训效果更显著,因此培养的对象是新教师和中青年教师。
  1.新教师的培养
  新教师的培养是通过指定指导教师、举办新教师培训班、专题讲座、教学示范课等形式进行综合培训,使他们在短期内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熟悉教学管理常规,并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在培训的基础上,组织新教师进行“十分钟说课”比赛,以巩固培训成果,锻炼教师素质。对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在来校5年内要安排其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锻炼或参与学校实训中心实践,累计时间要达到半年以上;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与考核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工作,并争取取得相应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实验室建设、参加用于生产的设计及实验等;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科研、产品开发或者企业的科研培训等;鼓励教师参与课改和教科研活动,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
  2.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中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实践能力需要不断巩固提高,重点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必须具有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业务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自觉贯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中青年教师培养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每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公司或者企业等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鼓励他们向双师型转变。对参与的教师提出课题和任务,以完成任务的质量确定教师的工作报酬。
  二是将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还应调研实践单位情况,让他们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使教师在指导实习的同时自身也进行了专业实践锻炼。
  三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或服务,为企业解决难题。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不但可以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度。
  (二)认定阶段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应该实行“双证书+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对学生毕业实行“双证书”的要求已被师生、家长和社会广泛认同并接受,那么,作为双师型教师也应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只有具备“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两种证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在指导学生参加“双证书”的培训与考试或者职业技能比赛中更加有发言权。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和认证工作,努力实现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以此突出双师型教师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优势特色。
  设定双师型教师准入认定制度。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学历与专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但要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还应具有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使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相匹配。具体要求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从工厂、企业调入的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和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并且要取得相关证书;新进教师都必须先到实训中心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学习操作技能,并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工厂、企业,进行实习、顶岗锻炼,参与工厂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设备安装调试、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考核与评价阶段
  1.建立符合高职定位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沿用普通本科学校的教师考核与评审标准,这对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强调教师的学术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最大弊端就是没能与高职教师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要求紧密结合,无法发挥考核与职务评聘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制定符合高职定位的双师型教师考核与评审制度,坚持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兼顾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把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取得的实际教学技术成果作为主要的评审依据。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应有单独的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区别开来,应反映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将实践教学能力,包括下企业经历、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情况、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类项目成果等列入评审指标,使评审工作向实践教学倾斜,充分体现高职特色,促进教师自觉按“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双师型”为荣,不断稳定高职教师队伍。
  在2009年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中,提出教师申报职称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为:(1)每一年在行业(企业)有不少于一个月的工作(顶岗、兼职工作、咨询、培训、调研或技术服务)经历,或者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累计到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不少于五个月。(2)参加学习、培训、进修的时间,不低于20学时/年,并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期间,申报教授至少参加一次国际性或二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发言或论文交流),申报副教授至少参加一次国内或二次市内的学术交流(发言或论文交流)。由此可见,职称评审逐渐向教师的实践能力倾斜。
  2.建立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体系
  严把双师型教师考核关,不仅要考核理论授课水平,还要考核其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新教师,应一律安排到相应专业实训室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一年,接受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期满后经系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理论教学工作;对于老教师,五年中必须有一年时间不承担理论教学工作,而是参加培训、进修或在实训室承担实训教学工作。要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建立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资格考核机制,严格技能考核,并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必须获得本专业相关职业高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否则取消其主讲资格,以此激励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主动提升。
  3.建立与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相符合的评价体系
  双师型教师不应是终身制的,应当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定期考核。评价、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职业道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育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理论,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将自己所学有效转化为学生所需,专业教师在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期间,应该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指导、顶岗实习任务,并给以相应的奖励津贴。
  课程建设与科研能力。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专业建设的核心和纽带。双师型教师应能根据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此外,科研能力是评定“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条件之一。对课程建设与科研能力的考核应包括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材编写、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教科研课题研究、行业企业技术研发及社会服务等内容。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既需要牢固把握入口关,重视资格认证,也需要强化过程管理,这样才能保证队伍建设健康快速地发展。

标签:队伍建设 阶段 教师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