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求职 > 正文

读《画山水序》有感_宗炳《画山水序》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宗炳的《画山水序》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集中探讨山水画创作理论的文章,从山水画的创作心境、创作视角、艺术表现和审美感受等方面,对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宗炳;画山水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初识“画山水序”
  1.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政治上的乱篡局面,冲垮了汉代独尊儒术的一统思想,玄学兴起,清谈,品藻人物,风靡朝野,这一时代潮流从外在方面影响了当时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与此同时,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也在转折向前,多有创新,推动了艺术理论的变化发展。
  在绘画理论方面,受到哲学思潮玄学的影响,一方面使绘画的地位得到提高,重视艺术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儒、道、佛的汇合,另一方面,系统的探求绘画的规律,出现了一些带总结性的理论著作。
  在审美观念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起于汉末的清谈之风,至魏晋被玄学家们加以发扬,内容之一是人物品藻。同时,玄学家辩论的意与言,言与象的问题,也影响到艺术理论和审美观。
  然而,从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看,促进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想大转折的首要条件是文艺者阵容的变化。两汉以前,绘画,雕塑创作的主要成员是宫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魏晋以后,许多文化水平高且有多方面艺术修养的文人作画做雕塑,同时,有些人从理论上专门探讨艺术问题,总结艺术规律。王伯敏先生按其性质归纳为两类:“一是就艺术的客体看,由重形似转变为重神似,由古朴转变为新美。一是就艺术主体看,由注重艺术善的价值转变到注重艺术美的价值,由状物写事转变到抒情寓意。”
  2.走进宗炳与《画山水序》
  宗炳,南朝?宋时期的一位佛教学者山水画家和画论家。宗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儒、道、佛各家学说皆有研究,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宗炳是当时的玄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代表了六朝时代思想界的主流趋势,儒、道、佛融汇贯通,儒释在外,道在内,以道家为主。宗炳《明佛记》有云:“孔,老,如来,虽三训殊路,而习之善,共辙也。”他所著《明佛论》是阐明佛教宗义的文章,但他在生活实践上则更重视“洗心养身”,可见受道家的影响更为明显。
  二、品“山水画序”
  1、释“山水画序”
   宗炳“精于言理”,对佛、道、儒三家思想都有研究。他论山水画所说的道,是融合了几家的道;所说的圣人,也不是专指那家的圣人,是泛指,意谓比贤者高一筹。他的《画山水序》谈道与圣人及山随的关系:
  “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宗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跟道联系起来,在道的观念下统一起来,这种关系,也就是玄学家讨论的意与象的关系。他认为大自然给人的美感享受是畅神,再现自然美的山水画给人的美感享受也是畅神。畅神论正确反映了山水画不同于人物画的特殊功能,也表现出重视主体的艺术观。
  宗炳关于透视原理的阐述,对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理,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著录了宗炳和王微的山水画论,并指出:“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
  宗炳和王微论山水,各有出发点,宗炳从“道”立论,但他们都认为,山水画创作是人与自然的主客体交融,山水画给人的美感享受是精神愉悦,与画地图是两码事。山水画的功能与助伦理教化的人物画不同。从实质上看,他们把山水画当做抒情,为我的艺术。
  2、探“山水画序”
  宗炳作为身兼山水画、画论家、佛教哲理研究者三重身份,这三方面所表现的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应有相通,相互影响的一面。
  初读《画山水序》,只是肤浅的了解其意,并未深入探究作者所探索,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细细品味之后,觉得可以从他的本体论,技艺论和审美价值论三方面进行一次初探。
  ①本体论
  山水画的本性是什么?即山水画本有的,应有的审美属性、艺术属性是什么?山水画的本体是什么?山水画作品其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统一应当是怎样的?这些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这三方面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宗炳认为,山水画作为绘画作品是要描绘客观存在的自然山川云林的,因此,认为山水画的本体,本性与客观存在的山川的本体、本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他又认为山水画是由画家按照他对自然山川乃至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性的认识。领悟创作出来的,因而山水画的本体,本性又与山水画家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哲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技艺论
  对于技艺,宗炳从生活的观察提出了“身所盘桓,目所绸缪,”“应目会心为理,”的命题,从创造形象中提出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主张。
  对于自然山川的观察和体验必须既要“应目,”又应“会心”。“应目会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艺术规律。关键在于,自然山川和山川形象的“道”和“神”,“趣”和“灵”,必须通过形象才能存在和表现。因此,“目”与“心”必须联合行动,协调一致。“应目会心”是美术任何门类艺术观察和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③审美价值论
  宗炳用“畅神”一语概括山水画的审美作用。山水画的审美作用对于宗炳是同山水画的“媚道”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媚道”类似于石涛《画语录》中的“假道”。宗炳说,观赏者的精神在于美的对象之中,因而获得精神享受而进入自由的王国。宗炳的山水画社会功能论在“观道”的基础上强调“畅神”,从现代美学的立场看来仍有合理的内核:即不应把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孤立于更加深刻广阔的精神感悟之外。
  三、结束语
  宗炳在“以形写形”与“画山水之神”之间留下了间隙,后世理论家从“以形写形”与“画山水之神”之间留下了间隙出发,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做了深入探讨,概括起来为以下两条:
  一是继续沿着宗炳所涉及的方法问题进行探索,尽管方法并不等于真理,但仍是在一定时间度量里所能有的最好的方法,对于寻求一种相对的真理而言,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是谢赫“六法”的道路。
  二是沿着宗炳的“畅情”之说,诉诸绘画作为艺术的游戏本质――这是以苏轼等为代表的文人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
  [2]徐复观.中国艺术的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
  [3]宗炳.画山水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4]王伯敏.中国绘画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5]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6]张建军.中国画论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杨成寅.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先秦汉魏南北朝卷).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8]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

标签:山水 宗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