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入党申请书 > 正文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探索]表达对现状不满文言文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1、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接受。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强调知识的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古汉语语法讲深讲透。如: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语言的表达形式,词语的含义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距离。让学生在毫无体验,难以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惧怕、排斥的心理,视古文为“老虎”,怯于靠近。
  2、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老师们也尝试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文言文教学仍然施行“师讲生记”的传统方式,教学关系依然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造成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整个教学失去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3、以“背诵”为中心,强调记忆。由于文言文的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到教学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地处理成了单纯的背诵,使教学呈现单一化,模式化。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1、文言文和现实生活“脱节”,使文本与生活相隔甚远。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语言形式,其中有许多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尤其是文言文常使用单字,甚至在不同地方,不同情况,每个单字的用法,意义不同。如:“之”的用法有很多,但现在有的基本上就不用,造成与现实生活“脱节”,给学生理解造成障碍。
  2、“师讲生记”的传统模式,破坏了古文的“美”。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常规教学采用教师按部就班逐字逐句满堂讲,教师觉得不讲学生“学不懂”,学生觉得离开老师“啃不动”。这种“师讲生记”的传统模式使文质兼美的文章灵魂顿失,浑然天成的精美结构被“肢解”的支离破碎,破坏了古文的美。一篇文章毫无美可言,久而久之,学生就望“古文”而生厌。
  3、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古文学习难上加难。现在很多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常常是被动学习。而古文靠得是平时多记忆,勤积累。而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本来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文言文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三、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与探索
  1、新编故事,缩小距离。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义是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就会缩小,甚至消除。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过程不顾学生实际,不顾课文难易深浅,一律被处理成为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一律被强化为外在的知识和认识强行输入,所以文言文越发变得“面目可憎”了。
  所以,采用一切手段,尽量缩小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意去靠近她。如:《孙权劝学》中,作品通过孙权、吕蒙、鲁肃三人劝学和赞学展开故事。由于故事是由对话组成,所以要求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把握好说话人的语气。通常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笔者则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学生分别演绎了“原版”、“方言版”、“搞笑版”等不同版本的《孙权劝学》,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演绎的过程中不仅很自然理解,掌握了说话人的语气,而且让学生觉得,原来文言文学习也很有趣,减弱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2、抓点带面,“鱼”“渔”结合。“师讲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古文之美无端“肢解”。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得一干二净,文言文学习味同嚼蜡。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高屋建瓴?笔者在教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抓点带面、层层剥笋、步步推进。在此基础上释词究义,见微知著。从微观处窥探宏观,又从宏观总揽全局。
  笔者在讲解《口技》一文,就采用了“以点带面”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激趣导入后,引导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然后抓点带面,质疑探究。由本文文眼“善”入题,紧扣“善”展开,依次提问:
  口技人表演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表演的?
  观众又是如何听的?
  表演借助了什么道具?
  在层层设问,步步推进中,重点字词,迎刃而解,还使学生思维环环相扣。抓点带面法使学生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理解的基础上,因文生义,紧扣文章环境把握词义,同时进行“学法”指导,知“鱼”与知“渔”相得益彰。
  3、调动真实感情,关注真切体验。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难的一方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就把一篇精美的文章看成一堆杂乱的符号。因此,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如沈复《童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极易调动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4、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翻开成语词典,大多数成语来源于文言文。对成语意思的把握和理解,往往来源于对字词的解释。而成语的字词中又包含了大量的古汉语义项,这些义项又有许多与课内古文字词的构成同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适当地由课内词语引出成语进行横向迁移,纵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1)几欲先走/走马观花(一词多义);(2)因河为城,因河为池/金城汤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今异义);(3)北饮大泽/烟消云散/车载斗量(词类活用)。

标签:文言文 现状 探索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