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入团申请书 > 正文

[包铭心的“中国经”]中国地图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国企业为何屡陷国际并购失意魔咒?      包铭心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的国际商务研究讲座教授,是国际战略管理研究领域贡献最大的研究者之一。他曾在1994~2004年期间,担任毅伟商学院分管研究的副院长。
  毅伟商学院一直拥有仅次于哈佛商学院的世界上第二大企业案例库。毅伟也是世界上关于中国案例产生最多的商学院。作为毅伟商学院亚洲管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包铭心一直致力于亚洲和新兴市场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亚洲企业案例库。
  他和中国也有着不解之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中国企业,也是为数不多的拥有中文名字的西方知名教授,包铭心是如何念好“中国经”的?
  中国玩具曾在美国被大量召回,当时美国的媒体普遍都认为是中国的玩具制造商有问题。时任毅伟商学院亚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的包铭心教授就做了一个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玩具出现问题的主要责任是美方的设计,为中国玩具厂商正了名,避免了中国玩具进一步的损失。
  世界不都是平的
  《经理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平的,但您认为是世界是不平的,中国企业国际化会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包铭心:世界是平的,但在实践中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就有句成语叫“山高皇帝远”。现代化的互联网似乎能够把世界铲平。事实上,全球化只是一种需要考虑的选择,很多事情人们更需要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仍然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来改变人的意识和观念,世界不是仅靠互联网和现代化的技术就能铲平的。从某些方面来讲,世界是不平的,像东西方的文化与体制是迥然不同的,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过程也是漫长的,东西方企业的文化也有很多差异,光有技术还铲不平这个世界。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做到知己知彼,不但要做好自己企业管理,还要了解国外企业的管理和实践,从别人国际化经验中找到自己的国际化之路。
  《经理人》: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鲜见成功案例,主要症结是什么?印度公司国际化为何比中国企业更具优势?
  包铭心:中国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的确不多,主要因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起步比较晚,仅仅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还处在学习阶段,需要一个培养和成长的过程。中国企业在国内实践做得很好,但不一定了解海外的实践,国际并购需要克服文化差异、体制障碍等很多困难。中国企业要实现国际化还需要更多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理念和做法。另一个障碍是缺乏国际化人才,日本很多企业可以雇佣外籍职业经理人担任CEO,中国企业却鲜有外籍人士担任高管。
  中国产品走出去做得比印度好,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显然不如印度做得好。印度很多大企业集团能走出去,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印度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在语言、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障碍比中国企业少,另外一方面,印度大多是民营企业,不需要层层审批,市场反应非常快。
  
  点拨中国企业国际化
  《经理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让领导力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中国职业经理人如何获得国际化的领导力?
  包铭心:领导力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对策,有的需要以身作则,有的则需要通过管理方法,有的需要不同渠道,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中国人越来越关注领导力,原来小作坊式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越来越需要规范化、国际化,对领导力产生新的要求。领导力通过现代化领导力工具的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比如目标管理,放权和区域化管理等。
  原来公司结构图都是一个方块,管理者把自己的方块做好就可以了。现在的企业很多都是跨行业的,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经营、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知识,很多方面都要跨企业,甚至跨领域、跨行业,需要跳出一个纯粹的、传统的、纯行业的领域来看。让职业经理人通过接触不同的部门,设身处地地在各种行业和各种角色里都有亲身感受,达到培养跨企业领导力的效果。
  《经理人》:您曾担任毅伟商学院主管研究的副院长,中国商学院如何让中国企业的领导者获得国际化的能力?
  包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商学院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中国有很广阔的MBA教学市场,中国商学院在过去十年走过的路可能超过了西方商学院四五十年走过的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就像个大试验场,产生了很多商业新事物,中国的商学院也产生了很多新案例、新理念。同时,中国商学院也存在着经济学教授占比过大、案例教学不够、国际学生太少、专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
  中国商学院要学习国外先进成熟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多研究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模式,做好有中国特色的案例教学。另外中国的企业也应以知识更新程度和竞争力为标准录用人才,而非仅看获得什么样的学位。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管理人才。
  《经理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亚洲大型企业都喜欢内部培养人才,中国企业是否可以借鉴GE的内部培养模式实现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包铭心:中国跟美国有所不同,美国GE是一个管理模式,宝洁是一个模式,花旗银行又是一种模式,因为这些企业是处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多种多样的。我并不主张中国企业内部培养高管,中国企业高管内部培养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国有企业都是国资委模式,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都是一个模式。中国的高管只靠这一种模式来培养是不够的,应该多元化地培养,包括从市场引入、海外聘请等。GE之所以成功培养了大量CEO,是因为GE是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中国企业还是在一个存在计划经济色彩的环境下。如果中国企业处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公司内部培养就起作用了。

标签:铭心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