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三年级日记 > 正文

文言文教学面面观|文言文教学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初教文言文时,眼里似乎只有虚词,认为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举足轻重,学生一旦掌握,就能够畅通无阻的阅读这类文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虚词,实词,究竟谁轻谁重?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来看,还是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实词的意义比较实在,实在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这就好比盖房子要有转头、木材、瓦片一样,没有这些基本材料,想要盖起房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一、 实词
  文言文实词的教学,并不是不分主次、不分难易,见一个就敲一个。如果见一个就敲一个,必定会把文章敲得支离破碎。教学实践证明,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不必花费时间学生就能理解;文言文中的单音词,现在通常用双音词表达的,只需要稍加点拨,指导学生在近义词,同义词中慎加选择,学生也是能够掌握的。重要的是除辨别古今词义的变化外,在以下几方面更要多加指导,帮助学生摸索掌握文言实词的规律。
  1. 通假字。要想释义,必先认字。中国汉字历史悠久,演变过程漫长复杂,尤其是假借字,即通假字,学生接触的不多,不易辨认,除一个一个地引导他们熟记积累外,可点明一些同音假借、音近假借等现象,帮助他们理解。例如《山市》中“数至八层,裁如星点。”的“裁”通“才”,读cái,两个字声、韵、调完全相同;《伤仲永》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扳”通“攀”,声母不同,韵母相同,都是an;《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韵母相同,声母不同,都是W;有的是音近假借,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在不”中“不”通“否”,一个读bù,一个读fǒu,声母、声调都不一样,但读音相似。经常注意辨认,感性材料多了,就会变生疏为熟悉。
  2. 多义词。注意辨析多义词以及许多多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指导学生放在句中,放在文中推敲、琢磨,理解他们确切的含义。如“将”字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译为“将要 ”,在“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中译为“率领 ”。一词多义,纷繁复杂,常积累,多比较,勤总结,掌握就较为牢固。有些词义项较多但差别细微,更要注意辨别,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区别较大易被看出,细微之别则不易发现,往往被忽略。如《童区寄传》中有四个“得”,都译为“获得”,表达不出文章原有的情志,须指导学生把它放到原有的句子当中加以精细的区别。“力上下,得绝”,这里的“得”表结果,表完成。“得童”的“得”引申为“抓到”,即“擒获”的意思。“孰若吾得专焉”的“得”相当于“能够”、“可以”。“贼二人得我”的“得”引申为“掳获”。看准了这些细微的差别,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3.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能使语言简练,给人以不枝不蔓的感觉。词类活用的情况有许多种,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次活用作动词等。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还要让他们懂得凡是有词类活用的句子,都是缺少某一个句子成分的中心词,而活用后的词正是充当这个句子成分的中心词,被活用这个词的本身中心词的附属成分。如“然后社稷可固”中“固”愿意为稳定,这里形容词做动词用,意为得到巩固。
  二、 虚词
  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却有帮助造句的作用,他们好比是造房子用的水泥、石灰,使转头粘得牢固垒成墙。如果忽略了虚词的教学,必会影响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虚实并行,不可偏废哪一样。落实文言虚词要注意:需用现代汉语翻译和无需翻译的区别,如“之”在“以均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前一个“之”字必须译,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按你的能力”,“之”是“的”的意思,后一个“之”字也是助词,修饰语“魁父”与被修饰语“丘”两个成分是同一性的,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地翻译为“这个”、“这样的”,也可不译。有的完全不译,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这个“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需要译。落实文言文虚词还要注意它们在不同文章,不同句子中的变化,弄清它们的变化,有助于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如《马说》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其”,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可译作“是……还是”;“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的“其”用在首句,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三、 文意
  许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易重文轻道,认为学生把生字认识了,句子读通顺了,字词、句式、古今异义也略有了解,也能翻译课文,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课文内容讲得很少。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不论什么文体的文章,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或学生实际,有时侧重于语言文字,有时着重于思想内容,这是必要的。但决不能抓一头,丢一头。如教《出师表》一文,如果单单注重文字上的疏通,忽略诸葛亮借出师之际,语重心长地叮嘱后主刘禅的恳切心情,情真意切地规劝后主的由衷之意,就难能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意义所在。所以,文道不能忽视。
  文言文中的“道”,还有一个批判继承的问题。有些作品是根据时代要求出世的,把作家和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看总的倾向,作品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是否表现了人民的心声。教学时不仅要阐明作品的历史意义,还要指出它的现实意义,指出可借鉴之处,才能对学生起教育作用。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历来被传送的名篇佳作,短短八十一个字,托物言志,借陋室发挥,表达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看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刘禹锡一生积极要求变政,虽然一再遭受打击但仍坚守节操,不追求功名利禄,而着意于个人的修养,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但是,必须向学生指出刘禹锡是一千多年前封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而且封建文人那种孤芳自赏、回避现实的品格是不值得新青年学生学习效仿的。其中可借鉴的是人应该有高尚的情趣,不追名逐利。在文言文教学中关于“道”的问题,我们要批判的继承。
  语言文字教得扎扎实实,思想内容教的明细正确,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逐渐提高,兴趣越来越浓厚,思想上、情操上就会受到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熏陶!
  (张 艳 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紫庄中学 221000)

标签:文言文 面面观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