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生活 > 正文

【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性的生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忽略了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从而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和个性的泯灭,甚至道德的滑坡。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他们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
  1.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关注学生的人性
  语文教学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打通,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纸船》诗中对母爱的体味,正是对学生珍视长辈之爱的最好示范。《我的老师》中,让学生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的人间真情。
  关注学生的人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涵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已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且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在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移情,表达自已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挖掘教材人文成分,关注学生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传递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内容的课题很多。这些课文有的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和美好回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童趣》;有的指引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选择正确方向,如《理想》、《我的信念》。无论曹操在《观沧海》一诗中所表现出的雄才大略,还是马致远在《秋思》里流露出的游子之思;无论是《山中访友》丰富的想象,还是《秋天》诗一般的意境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中,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位和道德得以提高。

标签:要充分 语文教学 人文 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