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诗词 > 正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总结【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警告世人说:“教育具有开发精神和窒息精神这两种双重力量!”的确,教育的成败在于教育的施行。语文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避免重蹈传统教育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的覆辙,就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因文而异,改革课堂模式
  语文课该怎么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应根据课文内容而定,不应一概而论。方法可因文而异,不拘一格。
  1.开展互助
  互助的形式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课余由“自由结对子”为辅。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儿童有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说出来,跟同学和老师交谈……”作为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可以满足学生这一需要的学习环境。“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使每个学生较自由地对各种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并随时可以听取别人的看法和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组内、班内交流,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作文训练中也可采用互助,前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口头作文,从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均可。让学生互相补充、纠正、启发。后期可培养学生互改作文,找出优缺点,打上评分等级,写简短的评语。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批改较差学生的作文,发现问题,交换意见,及时纠正,从而共同提高。让较差的学生修改较好学生的文章,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批改,在学生互改作文之后,我要收回进行二次批阅。借此既可了解互改的效果,又可查漏补缺,保证修改的准确性。学生拿到修改后的作文,要进行自改,因作文水平存在差异,这一环节也可相互求助。在我的作文课上是允许学生下座位的。
  此外,作业、检测、复习都可采用互助形式。通常复习课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练,结果老师劳累,学生腻烦,很难针对学生各自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帮助。改为“一帮一结对子”后,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定目标,列计划……班内经常可以看到互助互学的身影,同学们感到伙伴的进步就是自己的光荣。虽然复习阶段没有搞题海战术,期末班内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其实可以用互助的方面还很多,其他学科,班级管理,我想都是适用的。
  2.创设情境
  根据课文内容以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想象、音乐、图画、表演等来创设情境,变枯燥的文字教学为具体的情境体验,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奴隶英雄》一课时,我采取了表演法。《奴隶英雄》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非常利于排演课本剧。考虑到表演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且可以在角色体验中加深感悟,我决定改变以往表演只作为教学辅助环节的现象,让它来唱主角。
  课前学生按要求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查阅资料,熟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分组排练时,每组推选一位“导演”,组织同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对角色的表情、语言、动作加以演练。
  课上,各组依次表演。在表演中“导演”可对“演员”进行指导,使其表演更准确地展现人物个性。同对,“观众”可对“导演”提出的建议予以补充或纠正。然后,“演员”可再次表演,弥补不足。这样一来,随着“演”的不断深入,会有这样那样的情感体验,为下一组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使表演渐趋完美。最后,由“观众”评议出优秀小组、“导演”、“演员”,并让其说出在参与表演过程中的收获。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受到了思想教育。
  除排演课本剧外,在教学《月光曲》时,我安排学生先听音乐,再引发联想,进而对照课文,体会作者用词准确、优美。在《草原》一课中,我收集有关图片、音乐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扩充了课本内容,进而深化了主题。
  指导习作时,也可采用情境教学。之一,走出去:如构思《校园一角》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先观察,再练笔。之二,请进来:如把小猫带进教室,以便于学生观察后完成习作。教学方法是不胜枚举的,关键在于我们深入钻研,相互学习。
  二、因人而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常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师傅的我们,这个“领”的责任便是学法指导,而学习最终还靠学生自主探究。这个探究,不仅限于课堂学习,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积累都渗透着。
  1.查阅解惑
  学习新课前,学生通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感知所学内容后,对出现的疑问,要使其学会结合已有生活知识经验及借助工具书、网络等途径自行解决。从而养成独立预习的能力,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对在课堂上“我要学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朗读感悟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根据预习的程度,确定课堂的学习目标,并选择适合的方法学习。教师要担当导航员的角色,给予及时的引导。
  我们阅读教学不是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吗?从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充分读书、个人自学领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体会,交流讨论,不明白的也可提出来共同解决。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在集体汇报中,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学生体会多少说多少,说不出的可以感情朗读。把感悟到的融入朗读中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让他们爱上语文。从做学问到做人,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3.背诵积累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语言积累,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提出了小学要求背诵150篇以上的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熟读成诵,除课文规定的背诵篇目外,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优美句段进行背诵。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推荐优秀作品,引导阅读。班内设置了图书角,方便学生借阅。在阅读的基础上,建议自选篇章段落背诵,每天50字左右。这绝不是一项过重的负担,而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要途径。这样水滴石穿,使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到后来的自觉自愿。通过背诵,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从而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4.实践运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上。重视读写结合,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在朗读感悟、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如在学习古诗《赠汪伦》后,让学生想象李白与汪伦如何话别,写一段练笔。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不直接出示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后的作文,而出示肖复兴所写的原文,请学生先试着修改,然后与叶老先生的修改相对照,领悟其一丝不苟做学问的态度,并学习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每篇习作都会逐渐养成自改、互改的好习惯。又如学习《凡卡》一课后,为文章续写结尾。
  同时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口语交际。由“积累应用”中的认识歇后语及对联等练习,进行交流、竞赛,对课本知识加以扩展延伸,以及设置三分钟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排演课本剧,结合《长征》一课,赏析毛主席诗词等,促进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
  我曾在电视中获知了窦蔻七岁出书的报道,其父母早期教育形式新颖,成效显著,使我尤为叹服。但他们对学校传统教育的担忧也引发了我的深思:是啊,这百年树人的重任就在我们肩上,教育再不革新,未来从何谈起?我们应着力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校真正成为育人的摇篮。

标签: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优化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