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诗词 > 正文

[生产方式变革与经济转型] 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产业是经济的基础,经济转型实质就是产业转型。产业核心是生产方式,经济转型必然以生产方式变革为基础。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组织形式是生产方式的基本构成,因此,生产方式基本要素变革成为经济转型的根本。
  [关键词]生产方式;经济发展;要素变革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025-03
  随着人类发展与环境矛盾加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的新特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是经济的载体,生产方式又是产业的深层构成,因此,探讨如何变革生产方式以实现经济转型,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探讨了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的关联。他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指的就是生产方式。他还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这种促进资产阶级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非常重视生产方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他指出:“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生产其它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因此,(经济)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
  美国管理学家波特也十分强调生产方式的经济发展作用。他指出,一个国家能持续并提高本身生产力,关键在于是否有资格成为一种先进产业或重要产业环节的基地。而产业若要拥有竞争优势,必须找出新的运作方式,采用新的工作流程、新的技术或不同的原料。意大利的五金企业借由改变制造方式并发展全新的营销渠道,成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全球五金业的主要出口厂商。
  理论分析上的生产方式,通过把与生产有关的要素、资源整合起来,使与生产有关的要素、资源发挥整体效应,从而使产业得到发展,国民财富得到增加。实践中的生产方式转变与国家、地区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福特生产方式的出现和推广,使美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魁首。战后日本丰田公司探索出的被称为“丰田制”的生产方式,使日本企业生产的商品,无论质量还是价格优势,都令西方国家难以比肩,使西方国家纷纷到日本考察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微软和英特尔联盟推出的以温特平台为典型标志的温特生产方式,使美国公司一举打破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长时间繁荣。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产方式是经济活动的深层构成,因此,经济发展或经济转型必然需要从变革生产方式人手。而要变革生产方式则必须了解生产方式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
  二、生产方式的结构及运行机制
  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物质生产。人类为谋得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就是生产方式。人类谋取物质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而获得,因此生产方式实质上也就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工具对客体对象施加作用,从而取得一定的有用产品,即“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可见,生产方式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组织形式。
  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和现实主体,没有劳动者就不会存在生产活动。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
  劳动对象是生产主体依据一定目的通过一定手段而对其进行直接作用的物质客体。“在开采工业上,劳动对象是自然已有的,采矿业、狩猎业、渔业等等,就是这样。把这种例外除开不说,一切产业部门所处理的对象就是原料,都是已经由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已经是劳动产品。”
  劳动资料是置于现实主体和对象客体之间的中介。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资料“不仅包括生产工具,同时也包括物的条件。它们不直接加人劳动过程,但它们是条件,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可能进行,因而它们是必要的劳动资料。”劳动者利用这些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物。
  劳动组织形式是使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起来的桥梁。劳动组织形式不像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可见的实在物,但却是生产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采取何种劳动方式进行生产。
  在生产方式构成中,人是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能够伸展、扩张人的能动作用,从而为生产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因而这一要素在生产方式进化和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劳动对象是人改造的对象,因而其变化方向和方法取决于人的能动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劳动组织形式决定了人与物的结合方式,某种情况下,劳动组织形式甚至成为人类生产能力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对此,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他们结合起来。”
  然而,在标准经济学中,生产方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经济学中,生产函数表述为:Y=f(x1,x2,x3,…,xn)。表示产出是生产要素的函数。其中Y表示产出,x表示生产要素,f表示对应法则。标准经济学假设对应法则f在函数中恒定不变,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要素变化。
  但是,如果把f理解为如何将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生产的组织形式,那么,f则是可变的。实际生产中,生产要素、资源和条件的集成与组合有多种形式,所以,f有f1、f2、f3、…、fn之分。在要素变化时,Y毫无疑问会变化,但在要素相同时,“不同企业可能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不同的产品”(田国强,2006),从而也就得到不同的经济收益。可见,生产要素(即)(i,i=1,2,3,…,n)不变时,它们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即不同的f,将会得到不同的产出(Y)。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函数实际上可以表述为:Yi=fi(x1,x2,x3,…,xn),Y2=f2(x1,x2,x3,…,xn),Y3=f3(x1,x2,x3,…,xn),…。
  生产方式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也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说明。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可以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 素。“人的因素称为主体生产力,物的因素称为客体生产力”(陈筠泉,2000)。生产方式则是主体生产力和客体生产力及其结合。图-1假设oa代表客体生产力,ob代表主体生产力,∠boa表示oa和ob的组合,相当于生产组织形式,oc相当于客体生产力和主体生产力组合而形成的综合生产力。假设oa、ob的绝对值既定,比如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既定,当调整组合方式时,即调整∠boa,ob与oa必然有一个对应值c。假设oa、ob既定,当调整ob和oa之间的夹角,即调整∠boa使ob向oa靠近,也即ob和oa之间的角度由∠boa变小到∠b1oa,则必然有oc1>oc。假如调整ob和oa夹角使之等于0时,也就是ob的b点移动到b2点处,oc2将达到最大值,表示这时的综合生产力最大。
  由此,要促进经济发展转型,既应当变革生产要素和资源本身,也要变革生产的组织形式。
  三、生产方式的变革策略
  马克思指出:“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合力是生产资料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组织形式共同构成的,因此,生产方式的变革也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如何变革劳动者。劳动者在劳动中需要支出体力和智力,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包括劳动者身体机能增强和技能技巧提高。在劳动者身体机能方面,除了正常的肌体衰老,提高健康水平则能提高其生产能力。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贫困,某种程度上与健康有关。比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许多地区,由于某些地方流行病蔓延,大片的土地既不能居住,也无法用于其他用途,只好任其荒芜,直到20世纪才有所好转(吉利斯,1998)。工人健康状况改善,能够提高工人工作时的体力、耐力和注意力,从而马上就能获得直接收益。医疗保健还能够延长预期工作年限,增加人力资源数量(世界银行,2004)。医疗保健还能提高非人力资源的有效性或生产率。此外,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节省医疗保健开支,使资源派上更多用场。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健康生活,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设施。人的体力总是有限的,劳动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变革劳动者更多是提高他的智力水平。智力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掌握,因此,将科技创新成果向劳动者传播普及,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刘大椿,2009)。
  其次,如何变革劳动资料。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生产资料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中介,相当于生产工具。社会发展的历史已证明,生产工具的重大变革,常常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工具实质上是人类智慧的物化,而人类智慧的变革要依赖科技,生产工具的变革本身也就是科技创新的结果。因此,生产资料的变革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需求或市场需求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科技创新能够成功,与正确判断消费者潜在需求密切相关。没有社会需求的新科技没有生命力。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那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企业,会通过竞争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反之则会遭到削弱甚至被淘汰。因而,竞争压力会迫使所有企业在生存威胁和利益刺激下尽可能快地推出新产品或采用新技术,从而使创新作为动力而不断在经济活动中扩散,最终促进增长(吉利斯,1998)。新技术尽管是因生产上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但新技术本身不是在生产领域创造出来的,而是在研究与开发(R&D)领域创造出来的(张培刚,1992),因此,加强研究与开发是改变生产方式中物力生产力的基础。
  再次,如何变革劳动对象。马克思指出:“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劳动对象只有在它已经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已有资源新用途的开发,废弃物的重新循环利用等等,都是人类把劳动对象变成生产原料的劳动,现在单凭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已无法完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不仅使人们对天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充分有效,而且还能研制创造出自然界未曾有过的新物质品种,如新型的人造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形成新的劳动对象。可见,人类劳动对象范围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都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刘大椿,2009)。
  最后,劳动组织形式的变革。没有劳动组织形式,人类就无法进行生产活动。在经济实践中,生产要素结合以及生产要素结合在宏观经济上的表现和经济资源的配置,不仅是一种技术关系,而且还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又取决于或直接表现为一定的制度安排(张培刚,1992)。不断进步的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它只是一种潜力,一种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使技术得到有效的和广泛的利用,并使技术本身的进步通过这种利用而受到激励,那就必须进行制度上和思想意识上的调整(陈勇勤,2009)。因此,劳动组织在现实中常常以制度形式存在。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宏观指经济制度,微观更多表现为企业家精神。熊彼特把企业家看成是敢冒风险、敢创新的追求利润者。经济制度一定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洞察力和魄力。企业家的出现,除了共同的文化基础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东亚经济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具备足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企业家阶层的涌现才有可能。韩国企业家的成功和企业家阶层的出现,离不开历届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中国台湾地区则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且为私人企业家提供更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条件。因此,为了促进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阶层的出现,首先应该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和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其次,政府应该给予扶持和鼓励。此外,企业家群体的出现,还要求社会经济环境提供一种竞争、冒险、创新、虔诚敬业、追求成就感,以及个性化意识和行为等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筠泉,殷登祥,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
  [2]陈勇勤,创新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转形”与价值构成[J]南都学坛,2009,(1):125-130
  [3]吉利斯,发展经济学[M]黄卫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80-281
  [4]刘大椿,何立松,刘永谋观代科技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1-342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8,308,439,203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210-211
  [7]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3
  [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18,40-41
  [10]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5
  [11]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M]//王小卫,宋澄宇,经济学方法:十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2
  [1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3-76
  [13]张培刚,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124-143
  [责任编辑:唐玉萍]

标签:生产方式 变革 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