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培养语感,领略祖国语言的优美_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其实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语感,当我们阅读时就会不假思索地叛断词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而在需要表达时,又能文如涌泉之水,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行为表现往往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时候。认为语感那是语言大家的事情,是阳春白雪,常人难以企及。植其实,语感的培养一样,并不是高深革、莫测的,只要我们能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不断的发军学生的潜能,语感的培养就不会是一种奢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领略祖国语言的优美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朗读训练、品味语言美感
  “朗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可使语感细腻。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脑海中就会贮存丰富的局面语言模式,而这种语言模式是可以促进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内化。
  朗读是我们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具体表现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那么朗读教学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普通话正确即要求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朗读要做到正确,首先要强调“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同时要做好正音工作,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要做到流利的读,要求朗读中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的读,其中关键在于扩大出口视读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迅速的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另外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我们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墩锐的感受,自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诚如宋代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代作家姚鼐也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公能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对语言感谢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朗读训练中,可以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可以进行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在课余时间,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小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我在班里经常开展一些诸如“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等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训练中,我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谴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警策的语句。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选择终身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两篇课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在指导中,教师要正确示范,提示难点,读前有要求,读后有评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朗读水平,实现更有意识的练好朗读,培养语感。
  二、创造实践机会,形成语感能力
  语感只有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才能形成。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语言实践的机会。1、创设情景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用大屏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2、激发想象,想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言语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激发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雪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是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3、巧加提示,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这时,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子: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句式练习,词句练具有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海滨小城》一课,重点上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门主要是通过色彩美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欧,还有和海欧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用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海滨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词语的积累。5、置换词语,说到用词的精妙,我最先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孔乙已》中“排”二字。“摸”二字。一“排”一“摸”显出不同境遇不同心态的孔乙已,这个形象已经成为经典深深的印入人们的脑海中。在语文教学中抓住用词精妙之处进行语感教学常常是事半功倍的。《火烧云》一文中“天上的去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烧”字就用的很精妙,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个动词用的好呢?我就进行了置换设计:首先问云怎么“烧”呢?认识到是“烧”是“红”的意思。那么我们用“红”好不好呢?“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红到东边……”
  引导学生把“烧”与“红”的比较。体会到“烧”的动态的,变化着的,说明不仅是红还很亮,说明红的程度如同火焰般耀眼。“红”字就简单的说云的颜色,不能把“火烧云”是在不断变化的情态表现出来。置换其它词语都是不能表现的。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好的作品用词总是反复推敲,语感教学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词语的细微之处,由词到篇的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组织适当表演,激活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已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标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末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但最有效的办法是表演。我把文章编成课本剧,即兴表演,这些方法即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课文《观潮》有一段话描写大潮来前,人们翘首以待的情景。“我们踮着脚往东望云,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教学中我让学生表演“踮着脚”。这个动作很简则单,许多学生兴趣不高。我引导他回想自己的生活经验,让他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有这样的动作。学生描述:在等人时候,很久了,等的人还没有来,他就做了“踮着脚”“望”是因为游客们在翘首以待,渴盼钱塘江大潮早点来真实心情写照。通过这次表演学生把生活经验与课文相结合,知道了一种分析文章的方法,明白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函,增强语感。

标签:语感 领略 祖国 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