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论文3000字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主题,这对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原则,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86-03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十七大党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新时期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心与方向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此,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在实践中还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与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个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为中介,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通过强调自然、人、社会的相互交织及其互动,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马克思主义文本著作以及目前有关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研究,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所包含的三个主题概括如下。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首要主题。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 [1]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具有演化先在性。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前提性和制约性。因此,人与自然必须和谐?一。人与自然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是生态过程及其关系存在的前提。
  第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附属主题。马克思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1]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劳动,通过劳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建立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亦即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物质变换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经济过程与关系。这两方面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于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和社会活动中,形成了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关系。因此,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积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追求和创建先进的社会制度,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协调进行。
  第三,人与自我的和谐与?一。人与自我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延伸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一,其中自然属性是实现人发展的基本方面,人要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需要使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互协调、相互强化。一定意义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是与人的思想、人的价值观念的偏差有关。“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2]等非理性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还拥有较大的市场。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只是技术问题、项目问题,甚至也不只是惩罚污染奖励环保的有关经济政策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人的灵魂问题。为此,需要通过消除异化消费,实现人的正当需求来创建人的新的生活方式,进而创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个人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观变革有机结合起来。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个重要主题,透过这三个重要主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一,有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离及其相互作用,蕴含着实践的辩证法。实践的辩证法既不像非人类中心主义那样只强调自然的客观辩证法,也不像人类中心主义那样只强调人的主观辩证法,它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有机?一,是马克思主义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和系?性辩证思维的体现。因此,它有助于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褊狭,从而在人与自然和谐?一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二,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问题的本质,为我们进一步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提供了指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冲突,认为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个人素质是密不可分的,生态问题的背后是人的价值观或社会发展观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和谐,必须实现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把制度、道德价值观变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启示我们,生态问题虽然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换言之,是人的认识与价值观问题。一定意义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是目前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期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宗旨所在。具体可侧重以下几方面。
  第一,坚持自然界的系?整体性,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价值观。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整体,在这个系?内,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存在状态中。其中,任何一个事物的局部变化都可能引起系?整体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因此,人类必须牢固树立所属自然环境的系?整体性,以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性合作为基础,在维护其他物种生命、维护系?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进化。基于此,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顺从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进而用互补关系取代索取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互补。
  第二,坚持人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不是消极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人并不满足自然界的表面恩赐,而是基于人的需要不断改造自然。因此,人类实践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实现生态系?良性运行的物质前提。但是,人发挥能动性是有条件的,人的能动性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这就要求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不能违反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同时,还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一,“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3]因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在积极鼓励大学生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学会立足于社会制度形式去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动承担促进人类、自然、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
  第三,坚持人的自觉性,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人是文明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文明的高度。基于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引导大学生讲和谐、重素质,追求节能、环保等“低碳高绿”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并以此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价值观,最终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从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担当者。
  总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教育,这对大学生自身成长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与原则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其中应遵循以下方式和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案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为此,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向大学生系?传授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原理,确保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同时还需要遵循人的文化素质的养成和实现规律,即引导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为生态文明素质,再将生态文明素质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从而使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知识-素质-行为的内外转化过程中逐步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第二,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学科的综合性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涉及生态学、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系?教育,单独依靠某一门学科不可能囊括全部的生态内容,也不可能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需要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依据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渗透式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而形成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化认识和一致性行动;同时还应围绕生态文明的知、情、信、意、行,建构以生态文明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充实与保障。
  第三,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深刻领悟生态现象,反思生态问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生态道德责任感,提高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同时实践也是检验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志。因此,实践性原则是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一项根本原则。为此,学校可根据教育环境实际,运用多种教育方式与途径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通过实践不断强化生态文明价值观念。
  第四,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要根据实践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此,高校要密切注意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新动向,适时调整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方式和途径,不断地与时俱进,以保持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强大生命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坚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也使得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了方向感和意义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2]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08-7-17(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
  The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and the Eco-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PENG Xiu-lan
  ?(Faculty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Henan, China)
  ??
  Abstract:Marxist ecological view is about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man and self. It is of important instructional significance to the eco-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Eco-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follow th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nd developmental principles so a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Key?words:eco-civilization;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eco-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责任编辑:何晓晖〕

标签:生态 马克思主义 高校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