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大学生的幸福感与社会主义信仰教育关系研究|大学生应具有的社会主义信仰观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社会主义信仰是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一。现实中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机既与社会腐败相联系,也有人生幸福感方面的原因。幸福教育是基础课的基本理念。发挥其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社会主义信仰
  
  大学生的幸福感和社会主义信仰有无关联,这既是现实要回答的问题,又是高校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实效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心自我利益和幸福不仅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也是社会制度获得民众支持和赖以发展的保证。因此,探讨大学生的幸福感与社会主义信仰的关系,无论是对高校的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活动,还是教育政策的制定,都具有指导意义。围绕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在精心设计的情景式调查问卷基础上,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本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523份。本次调查采取严格的、规范的方法,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问卷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和信仰关系状况,有助于为当前的社会主义信仰研究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可靠的实证数据。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的数据分析
  社会主义信仰有无必要又何以必要?这是对社会主义信仰的理性追问,也是对社会主义生命力根据的理论探究,回答的是社会主义对人是否有用以及有何之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几乎从不涉及社会主义与个人幸福的关系问题,而是相当然的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出发,要求他们成人成才,担当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从人与社会的依赖关系方面看,这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但是,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他们的社会主义信仰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主义的信仰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存在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无论是其产生的渊源还是理论本身,都是主张使社会成员能够普遍地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是只有少数社会成员才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因而,社会主义学说也都是以是否有利于使社会成员普遍过上幸福生活作为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而不是相反。它们是社会主义赖以区别于各种非社会主义的基础,是使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终极价值之所在。所以,“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所谓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普遍幸福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最一般的价值取向,就是公民的普遍幸福。”[1]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无论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目的是要铲除阻碍人们实现幸福生活的制度因素。因而社会主义无论是它的实践价值、理想价值还是应有价值,归根到底都是在追求和实现着人民的幸福。今天,在高度关注个体幸福为取向的社会转型时期,能否正确回答社会主义信仰与个人幸福追求的关系,不仅成为能否培植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信仰的理论前提,也是他们能否获得可持续的真正幸福的关键。
  调查表明,48.36%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的作用在于使人民获得幸福,只有28.06%和23.58%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的作用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肯定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幸福生活有“重要作用”和有“一些作用”的比重分别为42%和33.3%,即75.3%的大学生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幸福生活具有积极作用;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幸福生活“没有作用”和“作用不大”的分别为8.1%和16.6%。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中,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使命并对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寄托和希望。所以人们信仰一定的社会制度,是因为他们坚信制度最终能够给自己带来生活安全和幸福。如果没有对社会制度与幸福内在必然联系的坚定信念,社会将会因主体缺乏内在需要的支撑而失去实践的可能。在当代社会主义命运面临全球化考验的新时期,人们坚持和设计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诸多的承载,并以此认为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不仅由于社会主义解放了中国,使人民摆脱了旧中国极度不幸的生活境遇,而且还在于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人民在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同时,关系到人之为人的基本方面的如人尊严、价值、自由、公平等实质问题逐渐深入人心,唤起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尊心,使人们不再是生物意义上的活着,而以人的标准对待自己,过人的生活,享受人生。因而,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人的幸福关系密切的观点是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调查数据还表明,尚有不少人未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对人生幸福的意义。从主体角度看,大学生对人生幸福的认知和体验还不全面、深刻。认识到社会制度与人生幸福的统一性关系往往既需要理论知识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又需要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欠缺、经历不完整,极易容易得出片面的观点。从外部环境看,家庭和学校重就业,缺乏对人的精神关怀。而市场经济金钱崇拜和消费主义的盛行,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重物质占有轻精神享受的价值取向。表明,大学生若确信社会制度对自己虽有意义但又意义不大,就不会投入真诚的情感和执著的追求;若彻底否定社会制度对人的意义,则很难做到自觉维护和自愿承担社会使命。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知?从调查数据中得到了许多有意的启示。一是教育引导。当代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应当重在以源于生活实践的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以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教育。对社会主义意义的把握程度与文化素质存在内在相关性,伴随着文化素质的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与幸福追求的内在必然性的认识也在加深。调查显示,认为社会主义对人的幸福生活有重要作用的,大二、大三和大四分别为52.03%、59.8%和61.6%,呈递增趋势;对资本主义的信奉度呈现下降态势,分别为23.2%、18.3%、15.6%。文化素质对人的判断和选择有重要影响,文化素质愈高,对制度优劣甄别能力愈强。二是靠制度引导。人们信奉社会主义,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符合历史逻辑。无论从是纵向上看,还是横向上比较,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安居乐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尊严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和保障。因而调查数据中有70.7%的人信奉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所得是他的合理期待。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存在着一种鲜明的价值评价和预期。幸福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有保障、有尊严、受尊重从而是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人首先是利益的的动物,追逐利益既是人的本性,又符合当前人们的思想状况,也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必须。同时,无论何时,人要进行物质消费,但是当人的物质生活的满足达到一定水平、生存危机不复存在时,自然而然的要转向精神消费,寻求精神的满足,需要过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只有这时,人才能以人的身份和方式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党和政府不仅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且也高度关注和尽力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人的自由和尊严达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当前状况的总体评价呈否定性倾向,尽管有46.9%的人认为“受到了各方面的关爱”,但仍然有53.1%的人认为不够重视和不重视。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是“现在就业难、待遇低、上学的费用高”,“大学是在赚钱,而不是为了学生”。
  就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现状是否“存在着严重的信仰危机”,有23.9%的人认为确实如此,68.6%的人认为“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只有7.5%的人否认存在严重的信仰危机。在对“为什么信仰社会主义”的问题上,66.3%的人认为社会主义可以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显然,对社会主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25.6%的人认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中,不信奉就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会,显然,把社会主义当作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可见,社会主义信仰危机的确存在,但还未达到普遍化的程度,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表述比较准确。
  二、社会主义信仰危机的成因
  产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和综合性的,同时又有主次之分,选择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信仰危机的根源的比例(58%)比其他各项原因之和还高,是引发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机的首要的和直接的原因,意味着大学生对目前腐败现象的严重关切,对其产生的严重干扰社会主义信仰的后果深表忧虑。
  就业困难、待遇低是第二位(51.23%)。无论人们对幸福有着怎样的定义,生存是第一位的,而且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是和人们的文化程度相一致的。大学生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对生活内容的要求不仅是生存性的,也有享受丰富精神生活的要求,不仅要有相对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有体面的社会地位。这一切不是仅仅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还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氛围,社会的因素甚至是第一位的。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促进就业的方式方法,但对于庞大的大学生就业大军而言,无疑与杯水车薪。大学生不得不干一些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甚至相差悬殊的职业,在中国这个劳动力市场富裕、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即使就业容易,待遇也比较低,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相差甚远。在经济收入与生活需要、期望值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还会有幸福可言?对社会会有信心吗?人们对社会的评价和态度是从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出发的,是在与大众的生存状态的比较中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信仰危机的成因中,“社会主义本来就是空想”排在第三位(占12.3%)。社会主义命运受制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命运。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对弱化社会主义制度信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随着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抛弃原有制度后所带来的悲剧性后果日益显现,对社会主义怀念之情日渐增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近30年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实践中得到了生动展现,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主义的信心。然而,理想的社会主义和现实的社会主义有着极大的差距。真正的社会主义无疑是美好的,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它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或者合格的和不合格之分。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无论是人均寿命,生活水准,社会福利还是国家实力都有一定的距离。现实的表现掩盖了真正社会主义的许多先进方面,在意识形态上使大学生们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从而在与资本主义的直接对比之中得出对社会主义失望的结论,产生社会主义信仰危机,再加上现在多种所有制成分,使理论上本来就需要厘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更加模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果,造成了中国严重的分配不公,中国下一步走向何方难以预料。
  三、结论
  人们的社会理想及其信仰归根到底是人的价值观问题。关心自己的利益,追求幸福的生活是人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和出发点,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英国哲学家休谟有句名言:“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在休谟看来,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因而,在正常情况下,人追逐幸福的行为方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幸福的实现人不仅是社会制度的问题,主要的还是个人能力问题。然而,社会大多数人足以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会造成贫富悬殊及其他方面的差距,当这种差距达到人们承受能力的极限时,人们转而抱怨甚至怨恨社会,如果没有有效的解救办法,久而久之就会对社会丧失信心,进而演变为信仰危机。在调查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主流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普遍认为,正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使他们对民族的前途充满信心,特别是国际事务中大国地位的提升,又使他们对国家自豪感和自信心,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上还有着诸多关系没有理顺,但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绝大多数学生充满信心,并表示支持。因而87%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没有信心只占13%。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令人心存忧虑。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变革阶段,形成了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复杂局面,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腐败本质上是对人民主权地位的挑战和威胁,使青年学生的政治信念动摇不定,进而怀疑共同理想、坚持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和实际意义。在校园中,一些学生出手阔气,而有些学生还在为一日三餐奔波;个别学生干部在评优时宴请同学拉“选票”等,所有的这些,都使青年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疑问:我们的党和政府是为人民的吗?权力的行使是正确的吗?民主是真实的吗?物质利益的分配是公平的吗?共同富裕能够实现吗?现实困惑不断地冲击着青年沉重的政治信念,使青年沉重的政治信念动摇不定。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幸福感与社会主义信仰是一致性的,它们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寻找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否则探讨活动将毫无意义。基础课教学是幸福教育为理念,以培养社会主义信仰为目标的,对此可以有所作为。
  基础课教学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武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增强他们的幸福感的责任,这是基础。社会主义信仰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价值问题,它们和大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取向是一致的。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这说明,科学的理论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就能转化成为群众的信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社会主义指出了现实的道路。100多年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将此内化为实践的动力,推动着社会主义实践在曲折中发展。
  基础课教学内容要尽力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育未熟时期,因而必然会产生人生难题。良好的心理是幸福的源泉和树立正确信仰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的地位得到肯定、尊重、理解。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尺度,因此,社会主义信仰的教育与人文关怀应该是统一的。如果学生面对现实的各种困境、矛盾无法排解,对于生活和学习丧失心,其自身得不到健康发展,又怎能祈求他们去相信和为了崇高而遥远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呢?这无异于画饼充饥。因此,只有实现情感融通、从情生接受信仰教育,才能逐渐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信仰的最终确立离不开精神,离不开自由选择和情感注入,这就要求我们在信仰教育中充分考学生的情感和情感特征。
  当然,要充分适应学生追求自身幸福的要求,增强社会主义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占阳.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I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标签:幸福感 信仰 关系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