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手抄报 > 正文

[小话“的卢”] 的卢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的卢马,不送人”(《新三字经》)的精彩描写,书中说赵云从张武手中为刘备抢来骏马“的卢”,刘备送与刘表,谋士蒯越说“的卢妨主”,刘表又把马还给刘备,幕宾伊籍把蒯越之言告诉刘备,刘备说“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后蔡瑁欲害刘备,追至檀溪,“的卢”越过檀溪,救了刘备一命。(《三国演义》三十四回)故事还没完,单福也就是徐庶教给刘备禳除之法:把“的卢”赐予仇怨之人,待妨过此人后,再骑就没有危险了。刘备不允,单福佩服刘备仁德,替刘备训练人马。(《三国演义》三十五回)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在民众中影响颇大,因为它既契合下层百姓“善有善报”的心理,又适应上层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要求。
  故事很动人,但《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只是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引《世语》说:“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跃三丈,遂得过”。看来刘备骑的确实是的卢马,可并没提到送不送人。那么正史中到底有没有“的卢马,不送人”的记载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刘备,而是后于刘备的庾亮。《晋书?庾亮传》载“亮所乘马有的颅,殷浩以为不利于主,劝亮卖之。亮曰:‘曷有己之不安而移之于人。’浩惭而退。”这一材料源于《世说新语?德行》:“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我们猜测很可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把庾亮的事安排到了刘备身上,鲁迅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此亦为一证。
  “的卢”马是否妨主无从证明,但此马如此出名,我们不妨对其探个究竟。
  关于“的卢”马的样貌,《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相马经》:“的卢,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日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的”,《说文》作“昀”,意为“明也”。因此后人把“卢”改为“颅”,那么“的颅”的意义也就是“白色头颅”,以与《相马经》相合。但有的学者不满意这个答案,如刘文性先生找到了“的卢”的突厥语语源duldul,认为“的卢”是duldul的汉语音译,意译当为“天马、飞马”,指从西域引进的良马。(《明驼?的卢?纥逻敦释》,《语言与翻译》1994年第l期)我们认为刘先生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的”在上古音中是端母药部,中古音中是端母锡部;“卢”在上古音中是来母鱼部,中古音中是来母模部。端母、来母同属舌头音,无论上古还是中古,“的”“卢”二字的声母都相近,那么“的卢”属广义上的双声连绵词,二字不可分开解释。这与古代汉语中音译外来语的形式很相近,如琉璃、葡萄、苜蓿等。这可为刘先生之说提供一旁证。这样的话,释“的颅”为“白色的头颅”,当属望文生义。但此误会并非无因,如《相马经》所言“的卢”马额头确为白色;《三国演义》中也说“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突出“的卢”马生就一副“哭相”。刘文性先生说“的卢”马额头呈白色是因为混入了阿拉伯马的血统。有读者因《三国演义》接下来写到刘备送给庞统一匹白马,以为那就是“的卢”,我们稍作比较就会知道与“的卢”相貌不符,应属错认。
  “的卢”并不总是被视为凶马,辛弃疾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强调的就是其速度惊人的一面。
  语言间的影响最久远,也最隐秘,再过若干年,就像“的卢”一样,人们怕已不知“迷你”、“奔驰”等也是外来语词了。

标签:的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