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暑假日记 > 正文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战略_“M”型战略: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格局

时间:2019-03-0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的形似英文字母“M”的“一轴两翼”大格局的“M”型战略构想勾勒了中国――东盟经济区域合作的新“路线图”,体现了此区域经济合作朝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方向发展的趋势。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则是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因此积极推进广西“4+2”经济板块合作,是实现中国――东盟顺利对接的战略环节。
  [关键词] “M”型战略区域合作战略环节
  
  一、“M”型战略提出背景
  多哈回合谈判进入“休眠期”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同时,双边合作和区域内贸易也得到了加强。多哈回合谈判“休眠”给全球贸易带来难以预测的危机。这也使得中国和东盟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局面: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增多,本地区产品出口难度增加。对中国和东盟而言,尽快明确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投资合作机会,显得至关重要。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内贸易与投资合作,正在成为“后多哈时代”全球经济合作的一个新亮点。有关人土认为,在“后多哈时代”的新背景下,“M”型战略的提出,体现和承载了国家战略的总体导向,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东盟合作的内容,有利于创造新的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中国――东盟名人小组在提交的《中国――东盟名人小组报告》中指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不相称”;“双方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继续成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部分”;“双方应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之上努力促进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密切经济联系……以进一步促进和谐邻国关系”。不论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要求,还是中国――东盟自贸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双方合作都应有新的拓展和充实,新的推进和深入,包括形式上、内容上、模式上、机制上和合作领域上。在此背景下,去年7月广西在南宁举办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战略倡议。所谓“M”型战略,从布局上看,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形成形似英文字母“M”的“一轴两翼”大格局。从内容上看,有海上经济合作(Marine economic co-operation)、陆上经济合作(Mainland economic co-operation)、湄公河流域合作(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它们英文表述的第一个字母也都是“M”,简称为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M”型战略构想勾勒了中国东盟经济区域合作新“路线图”,有助于此区域经贸与投资合作朝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有助于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规避多哈回合“搁浅”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
  刘奇葆指出,实施中国――东盟“M”型战略,形成一个太平洋西岸新兴的经济增长带,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涵,促进东亚整体合作的深入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以中国和越南为主,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强化与“海上东盟”的经济合作。二是构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促进中国泛珠地区与中南半岛国家陆路通道建设和通道经济发展,这是“M”型战略的主体部分。三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努力为这一合作注入新活力和新元素。
   笔者认为,M”型战略实质是致力于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形成一种多中心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格局,这种区域合作模式打破了东亚传统的“雁”型非均衡发展路径,它强调的是区域内成员各展所长,发挥优势,增强竞争力,成为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块;同时在经济技术上互相支撑,互补不足,在既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依托高速通道、港口设施、信息网络等,建立现代经贸、科技联网,在科技开发、产业转移、市场拓展、对外贸易方面,强化辐射传导,发展全方位合作,建立系统联系,达到区域经济结构和整体环境优化的目的。这种开放式发展,可以在现有体制条件和现实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各经济模块的发展积极性,鼓励竞争发展和创新发展;同时又通过各经济模块间联系规则的调节,逐步实现功能的整合,建立区域协作关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二、“M”型战略的路径选择
  按此思路,笔者认为实现“M”型战略的路径选择可围绕着以下几方面展开:
  
  1.合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互动与合作,推动海、陆齐头并进,打造覆盖区域内、联结区域外的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这是开展区域合作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
  (1)加快港口资源开发,建设沿海大型组合港,充分发挥海上通道的优势,从而加强各国海上次区域合作。大力发展依靠海运的临海型经济,以临海型工业为导向,可以将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及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北部湾地区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及东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越南和东盟最发达的国家新加坡实现对接。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是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国家,也是东盟中临近北部湾的国家。新加坡是东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越南是东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环北部湾地区的国家。这些国家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性强,存在一定的经济梯度,易于形成产业的合理分工,通过发挥海上通道和海洋平台的作用,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协调跨地区出口的报关、通关,建立开放、畅通、高效的外贸出口通道,加快产业对接分工,促进相互贸易投资,联合开发海上资源,能够有效地将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融为一体,形成一批互利互补、互相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为西太平洋沿岸增长提速。
  (2)加快和完善南宁――河内――金边――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以沿线重点城市和跨境合作为依托,吸引产业、物流、专业市场的集聚,以点带面,发展通道经济,逐步形成贯通中南半岛的南宁至新加坡的经济走廊。新加坡位于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南端,市场经济发达,作为国际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将对本区域尤其是沿线地区的开放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走廊上还有一些重要的城市如湄公河流域的经济中心曼谷、东盟向中国开放的桥头堡河内等也是走廊上的增长极,它们把沿线的经济资源整合起来,构成西太平洋沿岸的快速增长带。
  
  2.利用各国经济发展梯度,形成产业的合理分工协作,提高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
  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发达国家和我国粤港澳等发达地区可采取兼并收购方式对外投资,重点向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业资源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这些经济技术落后的东盟国家和中国西南地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也可通过与发达国家联合组建项目公司,按照共同约定的资源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合作开发。将产业的扩散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相结合,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紧密关联、集约经营的产业群体;
  
  3.合作开发市场,合力共建区域商贸基地
  各国可通过区域性专题经贸洽谈会,建立多边合作关系,共同拓展市场;利用区域间的产业差异、市场差异和资源差异,培育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批发市场,促进资本、商品、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4.完善电子信息联网
  建设区域共同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传导,就内外贸易、配送配载、融资结算、科技成果转让等,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传输、处理系统,以及配套的中介咨询服务体系。
  
  5.合力加快旅游业发展
  共同挖掘和发挥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开发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开辟旅游线路,推介旅游产品,推动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建设北部湾旅游经济圈。
  
  三、 中国的作用:促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建造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增长极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中国一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南贵昆经济带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个城市沿海、沿边,区位独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基地。区位、资源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真正称之为“优势”。沿东亚环太平洋沿岸从北往南看,从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到日本、韩国,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新加坡,基本都是现代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聚集的较发达地区,形成了当前世界上经济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在中国沿海地区,从渤海湾到“长三角”再到“珠三角”,均是市场发育较充分、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之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快开发建设的客观基础和条件难以形成,投资氛围和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相对欠缺。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国一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实施,加快6市的开放开发步伐,促进广西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积极推进“4+2”经济板块合作
  “4+2”经济板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的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在原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所属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座城市基础上扩展而来,玉林和崇左是其新伙伴。“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精髓是开放、合作、发展,中国要想在经济、文化等各大领域顺利对接东盟,必须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广西亟须着手打造的就是这个由北部湾6个城市组成的强势经济板块。而“4+2”城市群间的合作必然会成为推动“M”型战略的重要措施。“4+2”6个城市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既沿海又沿边,资源丰富,其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均占到广西的40%左右。其城市群的建立将为推进“M”型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强劲推力。
  这6个城市要想做大做强经济板块,必须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目前“4+2”经济板块正依托区域内的资源、人力、市场、交通等诸多优势,“瞄准”能源、港口等重点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提升这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目前这6个城市已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合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力共建区域物流基地、合力共建区域商贸基地、合力共建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等。
  
  2.加大国家金融支持
  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要实现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就必须加强区域金融的更紧密合作,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区域资源流动和产业合作分工中配置导向和市场调节作用,支持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
  (1)加快金融创新和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过程中,增进区域经贸往来需要金融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这就为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外在动力。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一要求,继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大力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积极发展区域票据交换系统,开发扩建本地银行卡网络,为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发展提供支持平台。大力发展小额担保信贷、便利性结算工具、金融理财等创新产品,探索开展农业订单保险、离岸金融等新型产品,鼓励开办跨市场金融工具,积极提供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加快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对环北部湾的能源、交通、输油、输气管道和旅游、环保等重大项目,提供以中长期项目融资为主的开发性金融服务,更持久地支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跨区域收购、兼并、重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其重组改造,从根本上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保证地方金融的健康发展,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2)加快金融业开放,支持边贸经济发展。环北部湾地区既是泛珠三角区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汇点,又是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前沿地带,在金融开放和边贸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为了提高环北部湾地区金融开放程度,要积极实施“引进来”策略,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入股境内金融机构;同时加强与发达省份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前来开设分支机构,并考虑在条件相对成熟时,成立跨行政区域的区域性金融机构,连接环北部湾金融市场与东盟金融市场、泛珠三角金融市场,构建区域性的经济金融平台。
  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重视金融业在促进边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立足睦邻友好关系的政治高度,加快改善对东盟国家的开放环境,促进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出口轻工消费品,合理利用邻国丰富资源。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在西南边境发展边贸结算业务,为边境贸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在支持边贸发展问题上,商业银行需要灵活创新机制,逐渐冲破以前的政策框架,在本币结算、双方货币直接兑换、甚至在贸易融资等环节,研究和创造条件进一步支持边贸发展。
  (3)加强金融区域合作,维护金融稳定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为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保障。随着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各地区间经济金融交往日益密切,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产品,以及跨区域金融风险和资金往来的监测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缺乏有效地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金融监管信息交流共享,将难以防范和抵御区域金融风险。当前,人民银行分支行要担当起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主要责任,加快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客观分析判断区域整体金融风险,定期发布区域金融稳定评估结论,制定完善区域金融业应急预案,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同时,在环北部湾区域加快建立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当局、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成为必要。通过这个特定的协调机制,共同商讨区域金融合作的长远规划,探讨如何加强与泛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合作,扩大金融合作平台;交流经济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共同研究经济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协调区域金融合作的各种矛盾,加强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协调配合,扩大金融支持乘数效应,促进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
  (4)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区域发展的吸引力。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状况,不仅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在金融生态建设上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如果环北部湾区域的金融生态建设领先于其他地区,无疑将获得吸引经济金融资源的比较优势。改善环北部湾区域的金融生态,除了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会计、法律和司法体系外,地方政府有必要将金融生态建设放在与投资环境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特别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宣传和培养企业的信用意识,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地方信用经济,全面改善区域信用环境。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维护好金融机构债权,建立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重视建立有利于金融发展的规章制度,吸引区域外资金的大量流入,为本地区的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标签:东盟 中国 新格局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