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暑假作文 > 正文

南海争端的现状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学生阅读情感缺失的现状、反思与应对策略]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学生阅读情感缺失的现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记述中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中。”在《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实验)》中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表述,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要求,但现在的学生却对很多作品缺乏情感,这里面原因很多,在此谈三个方面。
  (一) 泯失同情心,缺乏人文关怀
  教师的痛苦不是因为学生考不出成绩,而是因为今天读起书来,学生们总是表现出情感缺失或错位,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反叛,令教师哭笑不得,非常无奈。比如学《老王》,其中写到老王病重,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怀着难以抑制的悲悯之心去写的,可学生们有的就笑了,好象很好玩;有的就说“描写得这么恶心”。没有培养起平民意识,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人文情怀,与作者所有表述的情感大相径庭,与编者的意图相差万里。
  (二) 远离名家名著,缺乏人文滋养
  现今,读中外经典名著的学生很少,并且不是少数的学生对这些曾滋养过多少代人的精神财富持排斥态度,缺乏阅读渴望和期待。即使读,也很难深入文中,不要说三月不知肉味了。而对于通俗的草根文学、流行的网络文学和“比较前卫”的新新人类文学等,却倾心有加。据《大众文化传播与青少年成长》提供的数据,读过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外国古典作品的高中生为17%,初中生为3%;读过《红楼梦》的高中生是12%,初中生是0%;主动选择阅读《三国演义》的高中生是45%,初中生是28%。而经常看、有兴趣的、主动选择阅读的刊物及书籍有《读者》、《动漫时代》、金庸作品、《三重门》等的高中生人数比分别是98%、86%、93%、81%;初中生的比例是92%、90%、89%、25%。这使语文教师很难与学生共鸣,常常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也常觉得老师“愚腐”“老朽”,这与课课标的要求有天壤之别。
  (三) 思维肤浅,缺乏情感体验
  在语文阅读中,不少的学生表现出思维的肤浅与孱弱,他们仅仅是读了而已,不加细究,更不愿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但实际情况是他们自己不愿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但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又不胜其烦,所以就不大主动。如此一来,过程中不能投入,效果就可想而知。
  
  二、学生阅读情感缺失的反思
  
  如果跟着不幸福的感觉走,一味抱怨,痛苦欲死,那既无用,也无能,又不符合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与责任感。阅读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来提出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这是根本性的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地反思,因势利导,努力地作为,这是当务之急。
  透过纷纭的表象,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本质呢?常常思考:如果我们这些年届不惑的教师在这些学生们的年龄,是否就和他们不一样呢?思考下来,往往心虚而汗颜,有什么理由不一样呢?
  从社会看,今天的时代,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问题隐含了时代的脉动!在转型时期,很多世事都在错位,眼光都在调整,甚至都调整得极简单又实用,当全社会那么多的人以物质享受为生存标准、以个人的幸福为奋斗终极时,孩子们的情感又怎能丰富、怎能高尚呢!
  从社会主流文化看,学生的审美观正是社会审美的反射。今天,新兴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快餐文化”铺天盖地,将经典文学挤兑得几乎没了生存空间。美国教授理查德?西蒙在其著作《垃圾文化――通俗文化与伟大传统》中,讲述了这种难堪的局面。事实上,“大众文化”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更大的悲剧在于,不仅是普通大众喜欢通俗的流行文化,而且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对通俗读物的热情也远远高出他们对经典的兴趣。学生们的文化行为很幼稚,习惯于搞笑的,不屑于深沉的,并且害怕深沉。正如一个寓言所说,一群无感情的人在一起,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很快活,但有一天一个人突然伤心了,流出一滴眼泪,他们那些人都张皇失措,难以承受,纷纷逃离。他们习惯于感官接受,象很多学生是通过影视来“读”名著,只是以影视的“有限”来诠注想象与理解的“无穷”,那是多么的捉襟见肘,以至多么悲哀!习惯于感官刺激,如打斗、怪异的,正所谓不搞笑难出名,不怪异难以引起重视。习惯于小资,不能也不敢直面“惨淡的”现实;习惯于“无厘头”,不再会说郑重的大气的话,看看网络上聊天的,只要是没错别字、标点规范的、语句通顺的,肯定不是初中高中生甚至于大学生,要么年龄大,要么年龄很小。
  再看学生们的思维选择,囿于平面化的、乏深度的、轻佻的、庸俗的作品,囿于“大众”“流行”的思维方式和触角;囿于浮泛的“无思考”“生活无意义”的“无厘头”状态。这是很可怕的。我们的学生们应选择的是什么样的作品来阅读呢?那就是:对生活作深刻的思考,对人性有透辟的提示;对存在的哲理演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浪漫的情怀,理想主义的色彩与智慧的洞见;更多地思索着、热爱着、批判着,有更多的崇高感与悲剧感等。
  
  三、新形势下,教师的应对策略
  
  面对学生阅读情感的缺失,教师当如何应对?
  无庸讳言,不少教师的文学功底与见解如何,这是个令人惶惑的问题。语文教学涉及面很广,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自不待说,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及信息学等都要解读,单就一方面而言,可说是博大精深。在今天这样的信息之海中,我们作扬帆远航的舵手够资格吗?即使在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共同寻求新知”的理念下,教师能做“平等交流的首席”吗?再者,就创新而言,教师对文本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离开了“教参”,你能上出“你”的课吗?你的阅读与教学视野与课程资源占有的是否广阔厚重?你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在你的指导下触摸到文本的内核吗?你能随时洞悉文化思潮、解析文化事件、解读情感经验、把握现时社会价值观及审美价值观吗?所有这些,你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吗?
  所以,如果语文教师要有所作为,首先就从自身做起。
  首先要做资源的占有者与解读者。尽可能多地活读熟读与语文相关的各科的经典之作,对学生及社会上出现的情感问题做出科学而理性的回答,并能寻求出好的方法,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时代所需的情感健全的“人”!这些理论与对这些理论的探索将是你做语文工作的源头活水!否则只发几句牢骚、空喊几句口号,那是无用的。
  其次要做语文学科教学的引路人。做好的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不是根本的追求,教学内容与独特见地,才是引学生入桃源的佳径。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提法,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过时。增加点相关的知识背景,提出有思索价值的问题,加深理解的难度,于有疑处精彩回答,于无疑处生满心疑窦,于“平常处”见“不平常”之状,于无声处听精彩华章,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否则,故步自封,自以为是,重复着十年二十年前自己教学生的话语,重弹着十年二十年前的老调,却期望着今天的学生们给你共鸣与喝彩,那无异于痴人!
  再次要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这一条很难。《正在发育》的小作者十二岁的蒋方舟说:“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小孩子的生活,把我们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啦。我们的生活,是他们绝对相像不到的。”这似乎是宣言,也似乎是挑战!所以学生爱看的书你也看一看,了解他们的爱好与审美倾向。这一点不易做到,但要与心灵进行直接的对话,了解并矫正学生情感,就得去做。读惯了经典之作的人很不愿意去做通俗读物,认为这很低,上不了眼,去读是件很痛苦的事。
  可是反过来想,惯读通俗读物的人也不愿意去读经典之作。在语文教师这一研究性阅读中,与学生达成了某种共同探讨的平台,也更有利于指导与矫正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再就是,要把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及生活中的情感紧密相连!学生们的生活比较狭窄,直接生活体验很简单单调,视野不开阔,又是独生子女为主,从小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作参照物,长到十八还当自己是婴儿,想哭就哭想闹就闹,认为父母的付出理所应当,导致情感偏执与错位,表现在语文课堂上,必然不能以有责任感的公民之情对待历史与人物。那语文教师的作为之处,就是开阔学生的生活及视野,在比较中让学生为自己定位,在阅读他人的、别的时代别的世界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崇高情感之美,从而高屋建瓴,生发出责任感与人文性。

标签:缺失 反思 现状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