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永遇乐说课稿

时间:2017-03-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永遇乐说课稿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 词论 的风格。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这篇说课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一起来看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3篇课文。这个单元以鉴赏宋词为主,选取了四位名家的作品,他们在词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材选编的辛弃疾的两首诗分别作于他的早期、晚期,是典型的辛词豪放风格,情感和中心思想相似。只是前期的词多些昂扬、激愤,晚期的词转向了沉郁、悲壮。

2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 不禁抚今思昔, 心潮激荡, 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和南宋一般的士大夫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的士大夫更为强烈,他又较少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束缚,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因此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解读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要解读他的英雄情怀,而他的英雄豪迈和爱国情怀是融为一体的。把握住了这些,就把握住了作品的情感脉络。

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等要求,本课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学习古词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鉴赏词中用典的含义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抗敌报国的英雄情怀。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二、说教法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悲愤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呢?导入上,主要是通过慷慨激昂的《精忠报国》歌,设置特定的情

永遇乐说课稿

景和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

同样是词的教学,每首词的切入点又是不一样的。辛词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典,这也是理解辛词的难点。备课时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理解用典的含义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同时又解决一个普通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理解 用典 这种诗词中常用手法的作用。

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最后通过欣赏艺术家的朗读,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和水平。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交流,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用典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对我来说实现了两个挑战:一是不再看课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二是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从课堂教学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设要求。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熟读诗词;理解辛词用典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以及古诗词中用典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不足。

1、朗读指导还有些薄弱,不够明确、具体,只是要求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没有具体的语句指导。教学设计没有实现。

2、典故与典故之间的关系点拨的还不到位。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中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出来,便于自己今后更好的教学。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永遇乐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 不禁抚今思昔, 心潮激荡, 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科目标设定如下: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流利地背诵本词。

其中,教学目标一、二、三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目标一又是难点

二、  说教法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2、多形式课文,培养语感。

3、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的是谁?

  学生答:辛弃疾。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并板书课题及作者。然后介绍作者及其作品。介绍作品时可用郭沫若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目的是让学生知人论世,更好地了解其作品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

2.确定目标。

  将学习目标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合作学文

  第一部:检查预习

  字音:狼居胥  佛狸祠

  词义:风流  元嘉草草  北顾  堪  饭

  目的是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并逐步培养其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第二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疏通词义。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4、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而且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三。

第三步、再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整体把握内容。

  1、 师问: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生答:  景: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孙权、刘裕

  2、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他们有着共同点: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

  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4、 上片小结:呼唤英雄豪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自己盼望南宋当局者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

   5、思考: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请简要说说其中的意思。

  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  封狼居胥(霍去病)

  佛狸祠下(拓拔焘)  廉颇老矣

  6、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7、思考:用廉颇的典故,一句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

以廉颇自况,他老当益壮,仍然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他很可能会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8、下片小结: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全词小结: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10、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11、作业

1、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2、根据本词以及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人物赏析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板书设计

  辛词:词风豪放、爱国情怀

   孙权

  颂古刺今

  刘裕

  用典:  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刘义隆

  拓跋焘  贬古非今

  廉颇老矣

永遇乐说课稿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

标签:永遇乐李清照 昆山永遇乐 永遇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