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苏武牧羊说课稿

时间:2017-03-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说课稿

s="txt">—— 新中国外交 (两课时)

深圳西乡中学 罗 晖

教材分析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本课实际上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Ⅰ)》第5个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有四个:“⑴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⑵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⑶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⑷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本课需要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一、二、三目内容,第二课时完成四、五目内容和进行课堂总结。本课第一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介绍了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应用和历史意义。教学重点是分析其历史背景、内在关系和历史意义。第二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重点是恢复的原因。第三目“历史性的握手”,介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改善,重点是背景和意义。其中,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第四目“国际交流与合作”,介绍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现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五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我国参与‘ 亚太经合组织 ’”等内容在初中学习过,学生已有一定了解,不必细讲。而要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外交关系和社会问题,以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析

对外交历史感兴趣,尤其对周恩来外交风采格外敬佩,是大多数高中生的普遍情结。他们对新中国的外交有一定的认识,甚至知道不少外交故事,对一些重

大问题还时有争论。但是,他们对外交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往往不太清楚,或者了解不太全面,这些地方有必要作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对学习兴致高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历史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历史学习“不敏感”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多边外交、四项原则、中国加入WTO、APEC、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维护联合国权威

二、能力目标

⑴ 识记建国初、七十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⑵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⑶ 能分析“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多边外交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⑷ 通过学习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本质——“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外交活动和外交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⑵ 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⑶ 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对以上历史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能史论结合地进行分析,以及构建新中国外交历史的总体框架。

教学方式

采取接受性学习,并结合问题引导和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用具

制作和使用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㈠: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周恩来外交风云录》等有关书籍,收集反映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思考课前导读“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中国的外交之路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

教学过程㈡: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对“外交”感兴趣吗?谁知道“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的典故?谁又知道“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的故事?(给学生几秒钟议论时间)这些讲的是外交官的机智、外交官的气节。但是,从现代意义上讲,那只是我国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还谈不上真正的外交。中国进入近代后,我们的外交是怎样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当然,那时也出现过世界一流的外交家,如北洋政府时期的陆徵祥、顾维钧、颜惠庆,他们博学多才,精通外国礼节和语言,拥有广博的外交知识,一张口能言善辩,一颗心满腔爱国,可又能怎么样呢?巴黎和会不是照样失败了?弱国无外交呀!新中国建立了,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㈢:师生互动

(板书)第31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新中国外交

(演示)打出“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的图片并逐一介绍姓名。

(设计意图)给本课营造情境,替学生找找新中国外交的感觉。同课前“导语”一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妙。

(板书)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营造情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正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时候,美国杜鲁门总统明确提出要在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采取了遏制中国的政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成为了美国在亚洲最大的“冷战”对象。

(板书)1、建国时的外交环境:

中苏友好 中美敌对 三大政策

(问题引导)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主要的外交对手是哪个国家?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联系课后“阅读与思考”,请做出评价?(学生阅读后回答。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主要对手是美国。“另起炉灶”,是独立自主,树立新的外交形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要取缔列强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政权;“一边倒”的政策,是在两大世界阵营分裂的环境中,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讲述)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和“一边倒”,与旧中国相比体现了完全不同的风貌。这里,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显得特别重要:它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总之,这样做大大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演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

(设计意图)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再由学生自行归纳答案,便于理解三大政策的背景、内涵和目的。

(板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⑴ 背景

(问题引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得出结论:是周总理在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中最先提出来的。)

(演示)周总理在印度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欢迎

(板书)⑵ 五项原则及相互关系

(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平等互利,是指导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出发点,也是处理好各国关系的基础。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标,而前四项的实现则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的“(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苏武牧羊说课稿)求同存异”的方针,对这次亚非会议的成功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都有重大意义。而且,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取得成功,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⑶ 日内瓦会议:五大国身份

⑷ 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原则

⑸ 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包容性 开放性 基本准则) (演示)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的外交活动、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问题探究)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开展了那些外交活动?你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对手是谁?(学生阅读后回答)

(设计意图)自行阅读和归纳、观看图片,都能增强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史背景的体验和感受。五项原则相互关系较难,采取接受性学习方法较妥。学生通过阅读得出结论后再板书两次会议和五项原则的意义,学生能享受到发现性学习的快感。最后探究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有助于学生整合本目内容。

(板书)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营造情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十分激烈。美国继续敌视中国,苏联也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中苏关系恶化。为此,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大片”方针,即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加强了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共同反对美、苏两霸。这些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板书)1、“恢复”

(问题探究)这里为何使用“恢复”一词?(学生阅读后回答: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该席位一直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控制,新中国政权建立后一直没能恢复。)

(讲述)美国在无力阻挡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情况下,曾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北京和台北都拥有联合国席位。但中国政府断然拒绝。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凡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和台湾断交,坚决不允许“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局面的出现。所以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中,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是决不妥协的。

篇二:《白杨》说课稿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具体实施及评价建议解读:

(一)识字与写字:

1.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写字姿势要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2.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练习,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3.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会写2500个字。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二)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读阅读中的问题,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3.重视朗读和默读,要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要提倡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注意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学习浏览,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4.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5.初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三)习作教学

1.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抵制抄袭行为。

2.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3.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4.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使学生的作文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作文评价须关注汉字书写的情况。

(四)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活动要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2.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中的应对能力。

2.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关注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

3.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本单元课文主要

包括老舍的《草原》,《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白杨》是其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清晰、大伞、抚摸、介绍、新疆、陷入”等生字新词认识二类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3.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对话,了解白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五、教法分析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学法分析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所以本课的设计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由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臵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七、课前预习安排: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至少朗读三遍,家长签字。

2.圈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并记录。

3.思考课后练习题,并在文中适当作批注。

4.观察白杨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目的:朗读的要求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对第三学段学生的基本要求,思考课后练习和做批注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查阅资料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八、说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白杨树及西部大戈壁的生活环境)

1.播放军旅歌曲《小白杨》。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它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是它却伟岸、正直,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被誉为树中的伟丈夫,它就像是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歌曲小白杨,歌颂的就是具有白杨精神的

战士们。

(目的:这首歌曲的表现手法是借物喻人,与本文的手法有一致性,这样的导入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利于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而且歌曲本身优美的旋律也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幻灯片的播放从视觉角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直观印象)

2.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散文《白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字音。)

2.检查课文朗读。(每人一句,轮读)挑选“浑黄、清晰、挺秀”等词语进行随文理解。 (目的:这样的检查是针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检查,让学生知道老师有布臵就有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和学习习惯)

3.总体把握文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补充批注。

①找出文中的对话描写,思考: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②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想象。(或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③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内容,为什么说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你是怎样理解的? (目的:自学思考题的设计突出了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有的放矢)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补充批注。(目的:发挥学习同伴的互助作用)

3.全班交流。

①找出对话描写的段落:5-12自然段

(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读,边读边体会,划出关键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理解随机板书:白杨 高大挺秀坚强不屈

②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指名读,齐读,用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荒凉,不毛之地,荒无人烟……) ③“表白”:爸爸表面说的是白杨树的特点,其实也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像白杨树那样,不畏艰难险阻,不管条件如何恶劣,总是那么坚强地挺立在西北的土地上,为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处的理解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可以换种说法:你觉得爸爸和白杨树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名读,齐读,分男女生读,读出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理解爸爸的心声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板书:爸爸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目的:针对自学思考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思想感情)

4.质疑,朗读,理解:(结合课后练习3)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有什么含义?说出你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小白杨正在成长 孩子扎根边疆

(目的: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注意抓重点,课后练习就是重中之重)

5.结合板书小结:借物喻人写法

(四)拓展阅读

1.主题语文阅读丛书p.141《白杨礼赞》p.134《胡杨仰止》

(目的:进一步理解借物喻人写法的运用)

2.也可以用PPT拓展西部的今天和昨天,通过今昔对比让学生感受西部的变化,增强对西部建设者的敬佩之情。

(五)课内练习

1.背诵第12自然段,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

2.课内练笔:

多么令人敬佩的边疆建设者们,让我们把心中赞美的话写下来吧。学生练笔后在全班交流。 (两分钟,不少于三句话)

也可以用课本12页的小练笔内容进行练习。

(目的:注重阅读与积累,提高课堂效率,课内练笔是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即时表达的重要方式,限时为了给学生紧迫感,不少于三句话是最低限度的表达,多多益善)

(六)布臵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词1:2:1

2.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家长签字。

3.阅读《主题语文丛书》94-125页,把收获讲给家长听或写读书笔记不少于300字,签条。 (目的:注意积累和阅读)

九、板书设计

白杨 (袁鹰)

白杨: 高大挺秀 坚强不屈 小白杨 正在成长 借物

爸爸: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孩子 扎根边疆 喻人

十、关于语文主题丛书的使用建议:

语文主题丛书第一册《走进西部》选取的每篇课文都是有关西部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可爱动植物、西部建设,历史人物故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有关西部的背景及历史材料的介绍,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学生珍爱大自然的情感。

对于本教材的使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讲课的需要选取典型的文章在课内进行阅读,如在学习《草原》一课后,可以课内拓展《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诗两首》《静默草原》《我爱你塞北的雪》等,进一步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民族情感和草原风光的无限美好;学习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以拓展阅读《青藏列车:在渴望中出发》《西藏的云》《香格里拉之恋》《我的珠穆朗玛》;学习《白杨》后可以拓展阅读《胡杨仰止》,《夏训成沙海探秘》等文章,读完《丝绸之路》可以拓展《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等。课内拓展可以随文拓展一至两篇,有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利用晚上作业时间阅读,也可以利用每周的一节阅读课让学生阅读,加上课上拓展的内容,一个半周内读完一本书绰绰有余。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读书交流会的方式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也可以用手抄报的方式总结自己对《走进西部》这一单元课文学习感受。让孩子在阅读积累的同时,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和动手探究能力,这些方法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相信只要我们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孩子们会带给我们无限的精彩!

以上建议仅供各位参考,谢谢大家!

篇三:《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市竞赛)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节

柘城县远襄二中 马进科

说课程序: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方法;四、说教程;五、说板书;六、说反思。

一、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课程《思想品德》(人教版)九年级第五课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激起广大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是整个第二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中国文化的力量;提升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说重点、难点

重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只有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才能真正提高广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应该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所在)

难点:培养学生在收集材料基础上的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是我们一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基础、知识基础以及认知能力,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不研究学情,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变得油浮水上,无的放矢。广大农村中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对相关材料的收集和储备较少,加上学习压力较大,平常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也缺乏深入探讨。这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

三、说方法

1、教法设计:教学是一门教书的艺术,它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选择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基于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准备运用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法: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多媒体辅助法。多媒体课件可以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材料和信息,从而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

2、学法指导:

教与学始终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还是育人的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给学生一定得学法引导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学习本课时,要积极参加老师安排的课堂活动和讨论,要联系切身感受,这样才能学得懂、学得会。

五、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二)探讨新课;(三)总结归纳;(四)巩固提高。

(一)活动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很重要。

这节课,我采取图片导入法:(导入两幅图片)一“舞动的中国印”;二“奥运会体育图标”(模仿中国篆字形式,并融合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的特征)

讨论:当你看到上述图片时有何感想?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适时给与点拨总结:“我们会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自豪,为设计者的独具创新而赞叹不已!”顺势导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感悟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板书新课: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探讨新课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活动一: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知道的中华文化。(举例)

老师同时播放课前收集预备的图片和资料。

本活动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生再读教材64—65页的材料,结合教材回答:

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每人说出2—3个)

2、影响深远(略)

活动二:赏析格言和谚语 比照66页上部的材料,在做一些补充。

学生再读66页中部教材内容,总结出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板书出第二个问题)

1、代代传承的美德

(1)学生读教材66页插图(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

小组讨论它们蕴含的传统美德:爱国、守信、自强、舍生取义。

(2)引导学生读教材67页相关内容,找出更多的饱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词语。

2、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共同感悟:播放200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图片或视频

补充:谢延信——大爱无疆;李学生——舍生取义。(感悟传统道德的传承不息)

(三)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传承伟大传统美德的重任已经落在了我们青年人身上。

(四)巩固提高:

思考题:

1、谈一谈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请你为保护民族文化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这样的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自觉传承传统美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升华。)

五、板书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完整,重点知识一目了然)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代代传承的美德(略)

2、影响深远(略) 2、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深入浅出,说服力很强(包括:材料、实例、活动安排),因此,设计时坚持做到紧扣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同时又借助了一定得现代信息手段。整个教学过程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师生互动良好,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本课的各项教学目的。

标签:牧羊 说课稿 苏武 苏武牧羊歌曲 苏武牧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