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明文 > 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这里,我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尝试,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例如,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对作文总想写别人不曾写过的题材并运用新词汇、新句式;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满热望以及凡事爱寻根问底等。这些,都是中小学生极宝贵的创新意识的显露。
   创新意识体现为面对任何传统的说法和做法,心中自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创新意识也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面对尚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要经常自问:“是否还有更好更合理的方法?”现代电脑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就是这一意识的应用典范。学生只有时时处处想着创新,他才会去想怎样创新的问题。如果在他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就绝对不会去主动创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首先引用古人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学则须疑”(张载语),明确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这种怀疑的精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他提出:“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怀疑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研究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传统的教学恰恰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节课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切只能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思维进行,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不能标新立异。什么都是以前人为准,以权威为准,以领导为准,抹杀了人的个性,忽视了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客观环境。
   什么样的精神环境适宜于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呢?经研究得出结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由此不难推出,凡能实现和保障受教育者心理安全的环境就是适用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环境。然而,现实的教育中处处存在着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有创造性的学生,其言语和行为往往较为独特而违反常规,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往往以顺从为条件,这就使一些顽皮的儿童受到压抑甚至打击。久而久之,他们的创造性就枯萎了。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再现的环境。
   学生有了创新意识,经过较长时间的创新训练,才能形成创新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这种习惯,教师就不用每天都去督促,学生会自觉地去做。教师要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答案,不要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当然,这种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表扬善于创新的同学及其行为,在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如学生在解答问题、进行实验或科技制作时,不是根据老师讲的和书本上说的,而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新方法;在数学课上,一题多解或找到新解题方法;在写作课上,写出文字优美富有新意的文章;在实验课上,设计出一种新实验方案;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做出一个新颖的模型、雕像或其他艺术作品等,教师都要及时表扬。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品质指学生的创新勇气和胆量、创新热情和兴趣、创新意志等。一般说来,成才的四个要素是“德、才、胆、识”。德是品德、才是才能、胆是胆量、识是见识。有的人有胆无识,如一些文化水平低、胆大的人,什么都敢干,但不知道怎么干;有的人是有识无胆,一般知识分子往往如此,对形势看得比较远,但没有胆量。这两种情况的人都不容易创新。创新需要勇气和胆量,要敢于破旧立新。如当前大学生分配比较困难,有些大学生和研究生只要能找到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岗位就满足了,不管与自己的专长有无关系,有些中专生和大专生能干的活,也被高学历者强占了,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也说明大学生没有开拓创新精神。有的专家呼吁,今后大学的培养模式要进行改革。大学生不应该是社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应该是新的就业岗位的开拓者,不应该是挤占就业机会的人。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的勇气、胆量等品质。
   首先,创新需要热情。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突出地表现在进行创造活动时的情绪振奋,动作节奏的加快和活动的持续进行。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推动创造者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乐其所为。从情感和智力对创造力发展与发挥的影响上看,很多情况下,情感的力量远比智力强大。就智力与创造力关系而言,二者并不是完全同步相关。虽然创造者需要一定水平的智力,但智商不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在现实中,智力教育的作用往往被夸大。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创造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的过程,但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成为人活动的动机,从而产生追求某种目标的意识和欲望。没有伟大的情怀,就没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然而,传统的教育抽走了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感情因素,只剩下了机械的应试教育。这种缺乏情感的非人化“批量加工”的教育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创新需要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因。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牛顿发现苹果落地感到好奇,认真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壶里的热气冲得壶盖“咔、咔”作响,引起他的好奇心,他潜心钻研,终于发明了蒸汽机,导致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居里夫人说:“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如果学生的好奇心成功地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这种好奇心就会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但如果教师不注意扶植,也很可能泯灭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某个中学,一个初一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这个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就这样被老师轻率的回答摧毁了。几经如此,孩子们就会懒于思考,只求记忆,凡事不求甚解,渐渐变得麻木。
   第三,创新也需要意志。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它突出地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
   如同样解一道数学题,有的同学找到一种办法就感到满足了,而有的同学却不满足,要找到第二种、第三种或更多的办法。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这就是一种创新意志。有些科学家几十年甚至终生都在艰苦的条件下探索一种科学理论、一个数学公式,有的经几百次的失败而不退却,如爱迪生、居里夫人、陈景润等许多科学家都是如此,他们靠的就是顽强的创新意志。爱迪生发明蓄电池失败了一万次,他不说失败,而说发现了一万种不可行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
  
  (双鸭山市第二十六中学)

标签:培养学生 创新意识 品质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