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述职报告 > 正文

[我国新闻媒体对同性恋形象的建构]形象建构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媒体对同性恋形象的建构是否客观真实,关系到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也是媒体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同性恋;媒介;偏见;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D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小众是与大众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然而小众并不代表数量上的少数人群。一般意义上的媒介小众是:对于其在主流媒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媒介讯息和媒介形象,缺少话语权力的团体,其数量可能是少数,也可能是多数。1同性恋者就是这样一种小众群体,总数庞大但缺乏话语权,在媒介中属于弱势群体。
  一、媒体对同性恋形象的建构
  搜索引擎是网民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一个地区搜索引擎对某个字段的搜索结果能代表这个地区对于这个字段的基本认知和态度。搜索引擎的新闻搜索集合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方媒体的重要新闻,并按照一定的排序呈现给受众。在百度和Google两大搜索引擎的新闻搜索内输入关键词:同性恋,分别选取前100条搜索结果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新闻媒体在建构同性恋形象时呈现以下特点:
  (一)、议题选择
  在以同性恋为关键词的新闻报道中,娱乐、犯罪、情感是三大主要议题。以中国内地为背景的报道,常常涉及娱乐圈、婚外情、犯罪等主题,如《巨声参赛者惹同性恋疑云 疑似微博贴合照》、《同性恋男友移情别恋 男子与“小三”谈判未果轻生》、《男子厌世 “七夕”杀死同性恋人》。正面议题报道较少,只存在少数涉及同性恋者婚姻、健康等内容的报道,如《深圳一对男同性恋者公开结婚》,《株洲市疾控中心开展男男同性恋艾滋病干预活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性恋报道存在议题偏向,媒体凸显同性恋报道的负面议题,淡化正面议题,且境内境外报道有别,报道的主题呈现猎奇和娱乐化倾向。
  媒体对某一议题的关注程度与受众对该议题的认知密切相关。一方面,新闻报道对负面议题的强化凸显了同性恋这一群体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媒体淡化内地同性恋群体权益的报道,其群体权益被忽略,致使其难以走出生存困境。
  (二)、叙事方式
  随着传媒的发展,媒体关于同性恋的报道开始逐渐摆脱歧视和偏见,新闻工作者企图用一种客观的语言进行报道。在表面看似客观的叙事方式之下,实际上隐藏着主流价值观对同性恋人群的边缘化行为。
  以《男子厌世 “七夕”杀死同性恋人》这篇报道为例。这是一篇关于同性恋犯罪的报道。标题就指明犯罪与同性恋有关。文章的开头更是将这一犯罪事件定义为“一个现实版的断背山悲剧”,暗示同性恋与犯罪的密切关系。文章详细的描述了犯罪嫌疑人刘刚从从少年懵懂到假装结婚最终走进同性恋圈子的情感经历。语言方面,加入了许多细节描写,某些称呼也暗含歧视。如称少年刘刚是“假娘们”,描写同性恋聚集场所时写道“气氛怪怪的”,“一些男女看陌生人眼神非常迷离”。
  从这篇报道我们可以看出,文章过分关注同性恋者的感情经历,有些地方细节描写失当,且语言暗含歧视。报道采用的并不是平视的视角,而是通过对语言的操控来引导受众的情感走向,充分迎合着部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在这些报道中,“同性恋”仅仅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符号,成为大众品玩的对象,加深了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偏见与歧视。
  (三)、形象呈现
  人们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以及滞后于社会现实的概括性的看法,刻板印象通常并不能正确地反映事实,而是媒体由于自身的报道局限所带来的印象偏差。2在媒体营造的这样一种拟态环境中,受众对同性恋存在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媒体在塑造同性恋形象时,不自觉的使用了贴标签的手段,如艾滋病、性、娱乐圈、犯罪等,使同性恋与这些词语紧密相连,同性恋形象在受众心目中进一步稳定。
  二、原因
  (一)、主流意识形态
  中国是一个异性恋霸权的社会,异性恋从人口上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同性恋只有3%到4%。3同性恋与传统的性别二元观对立,与异性恋主流的价值观相悖,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亚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新闻媒体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并自觉的维护着这种主流价值观。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媒体维护着异性恋的价值观,营造出同性恋缺席的表象。近年来,同性恋者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媒体中,并不代表这一群体已经摆脱了媒介弱势群体的地位,相反,新闻报道中的同性恋形象往往片面失真,成为区别于异性恋的“他者”,进一步反映了同性恋群体话语权缺失的困境。
  (二)、媒体工作者素质
  新闻报道背后的主体是新闻工作者,他们通过新闻报道的议题、人物、表达方式的选择,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相当一部分同性恋主题报道表面上看来选择了热点议题、采访了真实的人物、使用了客观的表达方式来建构同性恋形象,但是深究其文字,却可以发现隐藏于文本之下的偏见和歧视。
  某些媒体工作者对同性恋缺乏认识,致使其在新闻制作过程中不能正确看待同性恋现象,报道中含有大量个人化的主观情绪,在报道中引用了某些错误观点,而又没有求证和辨别。新闻工作者比普通民众能更快的接触到新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况且对同性恋还存在认识误区,由此可见,我国同性恋知识的普及还任重道远。
  (三)、大众文化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生活的建构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的角色和形象往往都被不同的媒介消费群进行着涵义丰富的文化解读。同性恋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小众群体。其形象的建构是经过媒介的选择和提炼而呈现出来的,往往被定义为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一种群体形象。媒介对同性恋群体日常的生活状态缺乏一般性的描述,因为大部分媒介建构的同性恋形象,都是为了让主流社会人群――异性恋群体的消费而设计的。
  在商业社会,媒介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迎合受众口味的媒介产品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大众消费者并不是这个社会的全部,小众消费者等亚文化群体也是需要被关注、关怀的对象。因此,媒介要正视小众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观照他们的生活状态,公平客观的表现出小众群体的常态。
  就像李银河在《性的问题》中指出的:一个自由的文化多元的社会是我们向往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应当包括所有这些性少数派和所有社会边缘群体的自由,这些在传统意义上是“违规的”性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使世界变得更加文明、多元、宽容和自由的意义。4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小众群体的声音都应该被倾听。新闻媒体应该摒弃歧视和偏见,为大众还原一个真实的群体形象。
  
  参考文献:
  [1]潘青山:《另类的媒介小众形象――关于同性恋形象与电影媒介表现》,《电影评介》,2003年01期。
  [2]王沛:《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综述明》,《心理科学》,1999年23期。
  [3]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4]李银河:《性的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标签:建构 新闻媒体 同性恋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