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述职报告 > 正文

主导权【产业主导权视角下的产业安全】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产业安全包含了产业控制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主导权则是国家或者民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有引领或支配地位。产业主导权进一步表现为产业的资本、市场和技术主导权。产业主导权的内部权能相互依存,分别作用于产业控制和产业发展,进而影响产业安全。文章以民航运输业为例,进一步对产业主导权的形成及其对产业安全的影响进行说明。
  [关键词]产业主导权;产业安全;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技术主导权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32-04
  对产业安全研究的文章颇多,涉及的内容也相当广泛。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研究产业安全最终还是落脚在如何保障产业安全上来,对此,不同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答案。00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虽涵盖了方方面面,却至少在两个方面尚待进一步清晰和完善:一是产业安全程度的衡量,二是在此基础上的实现产业安全一般路径的选择。对此,本文提出以产业主导权促进产业安全的构想,并认为通过对产业主导权的分析和解构,可以找到一条分析和促进产业安全的有效路径。
  一、产业安全的主体及基本内容
  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如果把安全从人扩展到物或其它,即指主体不受外来侵害的状态和免受外来侵害的能力。因此,安全必然需要首先廓清的即是安全的主体立场或利益归属。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类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生产和作业的各个部门。产业界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相对于企业它是某些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对于国民经济,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对产业安全的立场,正如赵世洪指出的,产业安全不能脱离国民这个主体,一国国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尽管投资国际化、生产全球化不可逆转,某一权益仍然是属于某一权益主体或权益主体集团的,而这些权益主体终究是有国家归属的,进而产业也是有国家归属的。因此,产业安全一定是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国家权益为基本立场考量本国产业的状态,就这点而言,所有研究产业安全的学者和成果都表现出一致性。
  但产业安全的国民经济主体立场并不是构成其内容的要件。产业安全的内容应当是产业内的总体范畴,这既要与国民经济的宏观总体概念相区分,也要与产业内微观个体概念相区分。具体地说,产业安全是对产业内总体范畴的状况评价,它既非国民经济安全,也非企业安全。不过我们也不能否定产业安全与二者存在的密切联系:产业安全是宏观国民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是产业内企业安全的客观环境;宏观国民经济安全是产业安全的基本保障,产业内企业安全是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撑;国民经济安全最终通过企业安全来实现,产业安全是这条通道的必由环节。
  有学者在论及产业安全时,特别强调本国资本在产业中的控制能力。例如,王允贵认为:“产业安全是指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掌握控制权。”张立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迫切地希望境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担心境外资本对本国经济和产业命脉实行控制,危害本国经济自主和健康发展,进而危及政治独立。因此,只有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独立,不至于受制于人。
  也有学者指出,产业安全与否不应机械地以持股比例度量,而应当“是指一国对国内重要产业的控制能力及该产业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如果把前述强调资本控制称为控制力论,这类观点则可以称为竞争力论。
  显然,仅仅强调控制力的产业在开放竞争中极易失败。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但是,没有控制力就没有竞争力。因此,我们认为,产业安全就是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一国资本在某产业中具有控制力,产业在发展中具有竞争力的一种状态。
  二、产业主导权是实现产业安全的可靠路径
  对于如何保障产业安全,学者提出了众多的对策建议。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献既涉及到一般内容的讨论,也涉及到具体产业的情况,因此,它们的对策也涵盖了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把这些思想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出了以产业主导权实现产业安全的构想。
  (一)产业主导权
  虽然理论界尚无对于产业主导权的明确定义,但是,产业主导权的重要性却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注意。李文瑛强调:“产业主导权是国家经济的灵魂,提升产业主导权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主导是动态的行为过程,是主体在行为中引领或支配地位的表现。主导权作为一种权能,也必然有利益归属。从概念范畴来看,产业主导权应当与产业安全一样,体现国家或者民族利益。因此,产业主导权要求国家或者民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引领或支配地位。由于产业发展的内容丰富,这种支配地位也相应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从一般表现上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产业发展中的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
  
  (二)产业主导权内部结构及其对产业安全的作用机理
  将产业主导权细分为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等权能的意义在于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测度产业主导程度。当我们明确了产业主导权与产业安全的内在关系时,即可以用这种测度有效判定产业安全状态,进而能够对产业发展提出有效对策。
  为了有效说明资本、市场和技术主导权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产业安全的相互关系,我们构建了一个产业主导权、产业安全运行简单框架,并用图-1表示。
  1 产业主导权内部运行机制。图-1中,产业主导权的内容即是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但是,三者的作用和地位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组合代表了不同的产业主导权层次。首先,资本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导权是指一国资本在产业内总资本的比重。产业主导权的基本内容即是该产业中资本的权益归属。当产业内的资本全部归属国外时,产业主导权根本无从谈起――没有资本主导权就没有产业主导权。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资本主导权:一是资本所有权层面,二是资本收益权层面。前者是表象层,表现为本国资本占该产业总资本的比重;后者是根本层面,表现为本国资本收益占该行业总资本收益的比重。一般情况下,资本收益权以资本所有权为前提,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资本收益权。但二者又不完全相等,较低的资本所有权可能取得较高的资本收益权,反之亦然。导致等量资本收益不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资本的“技术质量”差异可能是重要原因,下文结合技术主导权的讨论可以让这个问题更为清楚。显然,在这两个层面中,关注收益层面的资本主导权更具意义。其次,市场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 的途径和手段。市场主导权是指本国资本主导权所对应的市场份额。资本主导权的实现离不开市场――产业中企业的增值行为必须在市场中完成,只有拥有市场主导权的资本主导权才具有实际意义。现实中,资本主导权大于和小于市场主导权的情形都广泛存在,二者恰恰相等则是偶然现象。既然市场是实现企业增值的必由途径,那么,市场主导权大于资本主导权的程度越高,资本主导权的价值含量越大;反之,市场主导权小于资本主导权的程度越高,资本主导权的价值含量则越小;二者相等时,资本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可以相互替代。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资本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存在国别差异时(出口型产业),资本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的关系则需要重新调整――当仅仅涉及两国时,可以考虑合并资本和市场,即采用同样的评价思路;当涉及多国交叉时,问题变得复杂,不过,在理论上还是可以遵循合并资本和市场的思路建立一个方程组来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技术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的重要影响因子。技术主导权是指本国资本主导权所对应的技术份额。由于在应用层面上很难直接对技术进行定量描述,技术份额成为一个容易模糊的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通常采用了间接表达的方式,有两个具体的方法:一是投入法,二是产出法。投入法利用R&D来表示,产出法用专利数量来表示,这两个指标都是可获得、可量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产业内本国资本主导权对应的R&D或者专利占它们总量的比例来具体描述技术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对产业主导权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对资本主导的影响――拥有技术主导权的资本可能要求比资本所有权更大的资本收益权。但是,技术主导权对产业主导权最重要的影响却可能是对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高资本收益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良性的研发基础则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把资本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看作是产业的静态主导权,而技术主导权则表现为产业的动态主导权。可见,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相互依赖、相得益彰,没有资本主导权就没有产业主导权,没有市场主导权的产业主导权也没有实际意义,缺少技术主导权的产业主导权则不能持久。据此,我们把产业主导权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单纯拥有资本主导权,称为产业资本主导权;第二层次拥有资本和市场主导权,称为产业静态主导权;第三层次则同时拥有资本、市场和技术主导权,这也是产业主导权的高级形式,称为产业动态主导权。三个层次的发展因历史条件而存在差异,当新技术发明、发展和应用由一个国家完成时,通常会处于产业主导权的最高层次;当一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靠引进外资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时,其主导权发展基本遵,循顺次发展的路径。随着产业阶段的演进和产业布局的区域转移,出于产业利润增长等因素的考虑,一国可能放弃一个产业的部分资本所有权和市场主导权,但是由技术主导权带来的与资本相结合的收益权通常不会被放弃,甚至还会得到增强――这表现为一种更为高级的产业主导模式,我们称之为产业增加价值主导权。
  2 产业主导权对产业安全的作用机理。拥有较高层次的产业主导权即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产业的安全。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安全既要求本国资本对产业的静态控制能力,更要求产业的动态发展能力。相应地,产业主导权对产业安全的作用机理也从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图-1中用虚线箭头标识这种关系。首先,资本和市场主导权实现产业控制,保证产业运行安全。面对内外部非本国资本的市场竞争,从现有状态看,只要本国资本能够拥有较高的资本占有、市场占有和利益占有比例,我们即可认为本国在该产业中是安全的。这种安全表现为本国对产业现状的一种控制能力:资本和市场主导权越大,控制能力就越强,产业也就越安全。但是,正如产业主导权层次中所强调的一样,产业安全的静态控制力必须同时表现为高资本主导权和高市场主导权,仅仅拥有高资本主导权、没有相应市场主导权的产业,即使从静态上看也是不安全的。其次,技术主导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保障产业发展安全。以发展的眼光看,仅仅强调现状的控制是远远不够的,产业安全要求一国的产业在创新和结构调整上走在前列,也就是能够保证本国产业在发展中的安全。技术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当拥有了技术主导权也就自然具有了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保障产业静态控制权并拥有较高的技术主导权时,产业的发展即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保障。当产业控制和产业发展都得到较高的保障时,我们即可以认为产业处于较高的安全状态,或者说,产业的安全得到了较好保障。
  (三)产业主导权实现的一般条件
  产业主导权“内部三权”的实现受到众多因素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市场竞争形成,一是国家控制形成。单就这个角度看,“内部三权”各自遵从不同的竞争与垄断原则:资本主导权的实现需要合理引导,市场主导权的实现需要充分竞争,技术主导权的实现需要高度垄断。
  1 资本主导权的实现需要合理引导。资本主导权的实现是一国资本在产业中获得主导地位。虽然不同发展历史可能形成不同的产业资本结构,虽然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本国资本可能形成对产业的有效控制,但国家通常也可以通过对产业内微观主体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制来保证本国资本的资本控制力。考虑到资本主导权是形成产业主导权的基础和前提,保证国家在产业中的高度资本主导权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资本主导权形成时需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状况,合理利用政府规制手段,循序渐进地放开资本政策。
  2 市场主导权的实现需要充分竞争。市场主导权的实现是指一国在资本主导权基础上的市场主导权的形成路径。要保证合理引导资本主导权下产业中企业的竞争力,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必要条件。而离开市场的有效竞争,资本主导权形成中的政府规制将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桎梏。充分竞争是指产业内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不会受到非市场力量的干扰,从而表现出高度竞争的特性。维持市场主导权形成的高度竞争性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能保持产业内企业活力。
  3 技术主导权的实现需要高度垄断创新。技术主导权的实现是一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路径。理论上,技术是极易流动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交易有利于其配置效力的提高。但是,现实的国家竞争中,高新技术、特别是具有重大发展前景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高新技术的国际流动总是面临种种政策性障碍。因此,企图利用市场获得技术主导权几乎不可能实现。基于此,一国要想获得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主导权,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为了保证产业技术主导权的领先地位,国家对敏感和关键技术还须适当限制出口,于 是,技术主导权的实现具有了国家垄断创新的特征。
  三、通过产业主导权控制产业安全――以民航业为例
  一国的产业部类众多,考察国家产业安全状况主要看关系国计民生的主导产业,包括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中外资经济所占份额及其垄断程度。同时,对幼稚产业和其他一些对国内就业影响较大产业也需要适当关注。民航运输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保障其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和政策也恰恰能够从现实层面对通过产业主导权控制产业安全提供佐证。
  (一)民航业的资本主导权控制
  各国法规对民航企业外资比例进行控制。比如,中国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规定:“外商投资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当由中方控股,一家外商(包括其关联企业)投资比例不得超过25%。”对民航业外资规模进行限制的依据是民航业的基础性、准军事性和公共性特征,或者说是为了维持民航运输业的安全运转需要。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民航业发达国家也同样对民航运输业的外资进入比例有严格的规定。
  (二)民航业的市场主导权控制
  在充分保证本国民航运输业资本主导权的同时,为了维护本国资本的市场主导权,在1944年芝加哥会议上,各国签订了《国际航空运输协议》(又称《芝加哥协议》),其中就规定了不同层次航权。在不享有最高航权的情况下,依据协议,各国事实上对本国国内市场进行分割保护,从而利用国家保护的力量形成本国在资本控制权下的市场控制权。但是,当前国际民航业进入“天空开放”的自由化时代,从中美、中欧的新航空协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发展的趋势。
  (三)民航业的技术主导权控制
  影响民航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集中体现在飞机制造业中。因此,主导了民航飞机制造技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民航业的技术主导权。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主要由科技部主持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中,大型客机项目位列“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与核反应堆成为仅有的两个由国务院直接抓的专项。从技术主导权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我国在“大飞机项目”上“兴师动众”的原因了。
  注释:
  ①景玉琴《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何维达、李冬梅《我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我于《经济纵横》2006年第8期第74至76页。
  ③林柏泉主编《安全学原理》,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④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赵世洪《国民产业安全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第1至5页。
  ⑥对此,有学者是不加区分的。比如,景玉琴(2006)就认为:“要准确理解产业安全的概念,必须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把握:一是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是指政府具有适当规制产业的能力,国内相关制度安排能够引致合理的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产业结构合理,国内产业具有活力。二是中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是指在开放竞争中本国的重要产业具有竞争力,绝大多数产业能够生存并持续发展。三是微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是指本国国民所控制的企业达到生存规模,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及较大的产业影响力,在开放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⑦王允贵《产业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载于《开放导报》1997年第1期第27至32页。
  ⑧张立《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制度变迁模式初探》,载于《天府新论》2002年第4期第3至12页。
  ⑨杨公朴等《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性研究》,载于《财经研究》2000年第1期第22至27页。
  ⑩纪宝成、刘元春《对我国产业安全若干问题的看法》,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第5至11页。
  ⑾杜丹清《零售商业全面开放下的产业安全危机及其消解》,载于《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1期第22至25页。
  ⑿杨继平《入世后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安全估算》,载于《求索》2005年第3期第10至12页。
  ⒀李文瑛《跨国公司独资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负面效应及对策》,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期第99至103页。
  ⒁这里和后文都将涉及到构建一个评价主导权的指标体系问题。对此,笔者将另文研究。
  ⒂是必要而不是充要条件,先进技术的发明国不一定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先导或主导地位,制度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也很重要。
  ⒃民航总局第110号令(CCAR-201LR),《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参见网址:http://www.caac.省略/B1/B6/200612/t2006122()_918.hmtl。
  ⒄这五种航权分别是:(1)不降停而飞越其领土的权利;(2)非商业性降停的权利;(3)卸下来自航空器国籍国领土的旅客、货物、邮件的权利;(4)装载前往航空器国籍国领土的旅客、货物、邮件的权利;(5)装卸前往或来自任何其他缔约国领土的旅客、货物、邮件的权利。
  ⒅张恒阁、张得志《天空开放的新进展与中关中欧新航空协议》,载于《中国经贸》2007年第10期第88至91页。
  ⒆谢鹏《中国大飞机项目解密》,载于《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第7至12页。
  [责任编辑:唐玉萍]

标签:产业 主导权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