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_诗歌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诗歌有优美的意境,要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学好诗词,可以从收集资料、研究朗读方法、探究品味诗意几方面做起。   【关键词】作者资料 朗读 品味 意境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课中,对中学生性情和想象力的培养最好的凭借,便是诗词。诗词具有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富有音乐美。多读诗词,对陶冶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文学素养,大有裨益。在中学教材里有大量的诗词,特别是古诗词,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领会到古人的所思所惑,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还可以学习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练、深邃。但要达到此目的,没有恰当的方法,并非易事。如果像过去老师一人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表情丰富地表演。的确能感染学生,但这种感染往往会随着下课铃声的余音烟消云散。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诗词呢?
  一、收集资料
  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主要代表作品以及该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常规教学中,一般只是老师备课时,对诗人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收集,个别人甚至只从教师用书或课下注解作一点了解,然后课堂中简单介绍给学生,完全越俎代庖,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根本无动手的活动。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学校和一部分家庭,各种资料书籍也较过去剧增,学生查阅资料方便之极。我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项任务,这样学生记录下了丰富的作家作品资料,还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其实写作能力也随之在提高。不过,老师让学生动手,并不是说自己就无事了,老师还应该教给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的方法。例如,学李白的诗,就不只是查找李白的资料,可以让学生将他与之齐名的杜甫的资料同时完成,还可增加白居易、刘禹锡等人资料,并且注意重点,才有利于学习领悟课本中具体作品的要点。例如,李白的诗风格飘逸奔放,被誉为“诗仙”。即使在《秋浦歌》中说愁也是异想天开,出语不凡,愁得痛快。而杜甫的诗风格却沉郁顿挫,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两人诗风迥异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为什么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杜甫的诗却攀登上了现实主义高峰?归根结蒂,两人生活在不同社会阶段,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们诗风迥然不同,学生有些了解,在学习他们的诗作时就能抓住特点,游刃有余。
  二、研究朗读方法
  诗歌的赏析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具有语言美、形象美、音乐美。只讲句意,难品其味。[英]华兹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因此,赏析诗歌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最后达到出口成诵的目的。诵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诵读的自觉性。平时试用方法如下:
  1.首读。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此读主要是互相听、比较、选择同学读中的优点与不足。
  2.听读。放录音或利用多媒体课件范读,或者教师范读。此读,给学生示范读音、语调、语气、节奏、情感等。反复听后,学生会自觉跟着朗读,自然而然的揣诗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同时还会引起内心的震动,对诗的含义有了初步理解。
  3.诵读竞赛。课堂、课后均可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背诵诗的兴趣,培养记忆能力。
  4.集体朗读。大多数诗不宜集体朗读,但有些诗抒发的是一种蓬勃、激昂向上的豪迈之情,我觉得可以适当采用分组或集体朗读,以增强气势,激越情感。
  三、探究品味诗意的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的讲析应是教学中的重头戏。字斟句酌的研究,透彻的分析,深层次的拓展,几乎用了全部的课堂时间,其效果却不如人意,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对该诗所具的含义、特征、意境也知之甚少了。创新教学方法,老师应充分把握讲的量与度,让学生从只“学”(接受)中也参加到“讲”中来。让李白、杜甫、辛弃疾、李清照、苏轼……以不同的形象。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单纯幼稚,想象丰富,有时他们对诗理解讲出的见解让人瞠目结舌,小小年纪怎会有如此理解?有时让人捧腹大笑,竟如此异想天开!有时让人为之担忧,作者的伤感为何如此具有感染力……
  当然,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一直自由地“讲”下去,教师恰当的“讲”(指点、校正)是必要的。一首诗可视其重点讲一、二处,特别是一两个可以提挈全诗的词、句,即所谓“著一字而境界全出”。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尽”一词,以深入理解诗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真挚、复杂的情思;《望天门山》的“出”与“望”;《天净沙秋思》的“断肠人在天涯” 等句。
  学生对诗意理解容易,但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由于生活阅历的影响,理解较为难些,在此方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稍作点拨。这也是引导学生从字词句表层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关键所在。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句的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诗歌的意境往往在字句之外。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单就字面,没有多大深意。通过字句体会情趣,体会并非神秘的事,在学生透彻理解字句基础上,仍然让学生自己体会,体会正确,还有创新,教师给予肯定,不恰当之处,可以提出与大家讨论。这样学生对诗的内容、意境理解就十分深切了。例如杜牧的《江南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都用了一系列的事物来巧妙组合,但它们出现的感官不同,色彩、形态各异,形成一种立体感,达到了新颖、奇特的艺术境界。它让学生要么置身于江南的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中,要么置身于孤独凄凉的荒野之中。

标签:教学方法 探究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