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随笔 > 正文

牵一发而动全身_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思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主张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读、多讲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句”无巨细,一一道来,学生只被动接受,得益不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小说教学尤其如此,因为这是最能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一类文体。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大多是中外作品中的典范,篇幅有长有短。怎样少而精地讲才能避免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全部做收音机的状况,使学生能真正进入小说的审美鉴赏中,从而获得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一、 从鉴赏人物形象上入手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靠描绘人物揭示社会生活,它可以描绘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各种不同的典型人物。正如老舍所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①为了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通常多角度、多层次地细致地刻画人物,因此,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从人物描写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鉴赏。如教读《范进中举》一文,要把握整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弄清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因为他是本文着力描写的中心人物。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来讨论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及其自身有何变化?这其实还是一个浅层次问题,不涉及多少深层次理解。学生带着这个疑问仔细阅读课文,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角度在书上找出了相关内容,并讨论归纳出范进和周围人的关系:在中举前是一个因贫贱而受人轻视的人,在中举后则是一个将富贵而被人巴结的人,在得知中举消息时还因过于兴奋而一度疯颠。我在此基础上又将问题引向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便于学生理解,介绍了古人读书的一些非常功利的目的,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等,一句话,做官发财。经过点拔启发,学生从称呼的前后变化上看出了门道,明白了这一切都是科举制度惹的祸,更深刻地领会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对读书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毒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 从分析故事情节上寻找突破口
  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凭借。小说因其容量较大,手法灵活,可以深入细致地描绘各方面的社会生活,表现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可以多线索、多层次、多穿插地把情节写得曲折、复杂和多样化。因此,进行小说教学,可以从情节这一环节突破。教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发现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给人无穷的回味。针对这一点,就用比较型教学法从情节入手学习该文。小说一开始先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等,这既是故事的开端,也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这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表明了全家人的一种什么心态?这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它表明了全家人热切盼望于勒叔叔回来的强烈愿望。继而进一步提问:这样看来,叔叔应该是一位很好的叔叔,看看是不是这样?学生通过速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叔叔一开始是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并被赶到美洲去了,这时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已初见端倪;后来发财了,还来信说“希望赔偿”我们的损失,他在父母眼里马上就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时让学生思考菲利普夫妇为何前后的态度判若两人?,原来是于勒变得有钱了,让菲利普夫妇改变看法的不是于勒本身,而是于勒的钱,这样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就表现的比较明显了。菲利普一家旅游,看似离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其实是将情节进一步推向高潮。船上偶遇于勒,经历了一个由不确定到最后确定的过程,其间写来一唱三叹,令人回味。这时飞利浦夫妇的态度是什么呢?在他们眼里,于勒又变成“贼”和“流氓”了。学生这时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原因:因为叔叔现在变穷了,没钱了。情节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却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回去――对于勒干脆避而不见了。到这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就暴露无遗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三、 从揣摩环境描写上进行突破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天地、事件发生的背景,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小说具体地、多样地描绘环境,能具体、真实和深刻地表现人物和事件的特征,能揭示出人物的活动和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原因。特别是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展现典型人物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环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就可以从分析自然环境入手来理解,因为自然环境描写是该文的一大特色。该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但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也恰是在这“烈日”和“暴雨”中得以一步步展现的。于是根据这一点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日之“烈”和雨之“暴”的?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分析,同学们找到了答案:有正面描写日光的厉害,突出天气热气温高,有侧面的从动物、植物以及一些静止事物的描写上来烘托,以突出天气热气温高,反映出日之“烈”;雨下起来是“雨道”“雨瀑”,像是空中的水往下倒,落在人身上的感受像是在“浇”,反映出雨之“暴”。作者描绘了一个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学们在下面议论纷纷,感到太苦了。我就趁势问: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主人公还要去拉车,这说明什么问题?大家踊跃发言,最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祥子是勤劳的,但其生活却是悲惨的,由此反映了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生活。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水到渠成,达到了较好效果。从社会环境入手来教读小说也是很重要的。上面提到的《范进中举》就可以从这方面来加深理解。上课时曾向学生解释,范进中举之后,周围的人立刻称之为“老爷”,一向对他不屑一顾的丈人也马上变得毕恭毕敬,素无往来的做过一任知县的举人张静斋也亲自登门拜访,还送钱送房,这些都说明中举之后就能做官,社会地位将马上提高,金钱上也将富有,从此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就是范进为何醉心于考举人的真正原因。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诱惑是多么大,控制是多么深,而封建的等级观念同样是深入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骨髓,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人物的种种表现了。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物突破法”和“环境突破法”在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夏家亮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二中 215228)

标签:而动 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