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随笔 > 正文

【品析能力训练探析】 析晶能力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品析性阅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正如卢梭强调的:“学生真正所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因此: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有效进行品析性阅读的关键。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开第一步。”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去探讨本质,发现规律,找出共性与个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 “创新”的培养目标。
  “品析能力”指的是对词语、句子、文段的品读赏析能力。品析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品析考点解析】
  1. 品析词句的语境意义,即品析语言环境中词句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动态的含义。如:2008年山东青岛卷《诊》第(1)题:文章的题目是“诊”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诊”的理解。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很快可以明确“诊”的初步意义――看病,再结合文章,可找出看病的对象是流感患者及有精神疾病的女人,仅此还没有全面把握文本,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千万别忽视,就是一位漠然视之、冷言冷语的男人,作者刻画此人意在表现对麻木不仁的人的心灵进行诊治。
  2. 品析词句所蕴涵的感情色彩。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中“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语中饱含对所谓“友邦”的无情嘲讽,可见此处的语体色彩已变为贬义,即采用了反语的修辞。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感受词语的褒贬义,要联系全文,特别要注意文章的写作目的、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表达方式的特点。
  3. 比较、品味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效果。如:2009年浙江金华卷《那盆水仙花》第(3)题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一个“攥”,一个“缩”。文中那位拾荒的老人原来闯入教室是旁若无人,随心所欲,众人皆对他憎恶之极,而支教的杨老师却给了弱者以尊严,改变了老人对生活的态度,因而前文中的“攥”写出了老人随时准备反抗的心理,正是这一紧握拳头的动作,说明了老人以往得到的都是伤害,一个“攥”字既是给自己造势,也是自卫心理的体现;后文中的“缩”字则形象写出了老人面对曾给予自己帮助的“我”时的难为情,是一种懂得感恩的体现。 4. 赏析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如:2009年山东烟台卷《绝唱》第(3)题赏析语句。(1)句从修辞角度看,运用比喻生动传神地写出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2)句抓住关键词“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的不屈、孤傲。
  5. 把握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6. 品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品析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典型案例点拨】
  细雨来访
  细雨是草原以外的一个人家的小女儿,她全身缀满了星星的光泽,走路时,姿态曼妙,足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外婆说,这是草原外最好听的歌。
  细雨最先降临到我家的天窗上,她最喜欢我这个傻傻带羞的蒙古族小女孩,我猜,她的年龄和我不相上下。
  她来的时候,大草原一片干枯,外婆连连叨念没有什么东西拿来招待她,而她却只是嘻嘻一笑,便轻轻落在毡包外面。
  整个大草原,没有哪一个少女能像她这样灵动细巧,所有人都围着她,哪怕是草原上最粗豪的人,这时也扭扭捏捏地想吐露一些柔情。
  细雨飘飘忽忽地在人群里闪动,男女老幼全都张开双臂,随着她做出至少要让自己羞上一年的怪姿态。幸好,除了她,这时的大草原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人。
  牛羊还有骏马,也一齐喊出自家最动情的腔调,它们在人群里穿来绕去,身上的毛发也闪出最精神的光泽。
  细雨越来越开心,也越来越调皮,她钻进土里,摇动每一棵枯草的根须,她不知道,草儿们是草原母亲的发梢。她的到来,让草原母亲不得不终止自己一个冬天的安睡,长长地舒一口气。于是,清风从四面八方聚来,把细雨的小巧衣裙掀得银光乱闪。
  枯草这时全都醉了,它们一个个软倒在地上,有的枯草开始说起了嫩绿的醉话。谚语说得好:“一个醉汉不叫醉,三个醉汉才是醉。”醉意在草原上四处弥漫,醉话一句接着一句说个没完。
  一眨眼,草原全都醉绿了,青亮亮的样子让人直发愣。
  有人忽然回过神:四下里不见了细雨的踪影。
  老人们眯起了眼,鬼鬼地笑起来,好像是说,只有他们才知道细雨去了哪里。
  读了上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 这篇散文写的是哪里的雨景、什么季节的雨景?(品读内容)
  2. 你觉得标题“细雨来访”拟得好吗?简要说说理由。(品味标题的表达效果)
  3.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 哪怕是草原上最粗豪的人,这时也扭扭捏捏地想吐露一些柔情。
  ② 老人们眯起了眼,鬼鬼地笑起来,好像是说,只有他们才知道细雨去了哪里。
  4. 下列句子突出了细雨的什么特点?(品味表达作用)
  ① 她全身缀满了星星的光泽,走路时,姿态曼妙,足下发出沙沙的声响。
  ② 细雨越来越开心,也越来越调皮,她钻进土里,摇动每一棵枯草的根须,她不知道,草儿们是草原母亲的发梢。
  5. 下列句子包含了怎样的感情?(品味感情色彩)
  牛羊还有骏马,也一齐喊出自家最动情的腔调,它们在人群里穿来绕去,身上的毛发也闪出最精神的光泽。
  6. 品味下列句子精妙之处。(品味修辞手法)
  枯草这时全都醉了,它们一个个软倒在地上,有的枯草开始说起了嫩绿的醉话。
  7.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江南的雨景,与本文描绘的雨景相同吗?请简要说明。(比较品味句子)
  8. 作者的写法别具一格,所以这篇散文读起来饶有情趣。请试着写几句赏析的话。(品味表达技巧)
  针对上述问题,答题技法点拨如下:
  1. “哪里”一问,粗读之下,即可找出是“草原”;而“季节”一问,则需揣摩、研读,题为“细雨”,关键词“细”则意味着不可能是夏季,因为夏季多为暴雨,来势骤猛,那究竟春、夏、秋中哪一季?此时,如果抓住了文中关键句“让草原母亲不得不终止自己一个冬天的安睡”(第7节),就可明确为“冬末春初”之际。
  2.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常常渗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此类题应探究标题的语境引申义和其在结构上以及在语言、方法技巧上的作用。本文中将细雨拟人化生动形象,“来访”意味着“久违”,富有诗意且显亲切。
  3. 品味词语首先要明确该词的本义,其次要了解它有哪些引申义、比喻义,然后要放置文本中,联系上下文作进一步的阐述。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断章取义,脱离具体的语境孤立地去理解词、句的含义。① 句中草原汉子原本豪爽洒脱,可在这细雨滋润熏染之下竟也“扭扭捏捏”起来,足见这细雨的魅力之大,感染力之强,令人沉醉;② 句中“鬼鬼”原有贬义色彩,可用在此处如此理解显然与原文感情基调不一致,这时应意识到该词的感情色彩已然发生变化,作者意在展示一种诡异神秘的色彩。
  4. 该题解答着眼点在抓关键词,即能表现人、物、景等的状态、动作、性质、特征……的词语,然后感悟词语的作用。① 句中应抓住“星星的光泽”,既喻作“星星”,随即联想到星星的闪烁、明亮的特征;再者“姿态曼妙”是形容舞姿柔美俏丽,用在此处就是绘出了雨的轻柔;② 中拟人手法,写雨“钻进”土壤,“摇动”“ 须根”,可见雨对自然万物的滋养作用。
  5. 分析句子所包含的情感离不开对全文主旨的认知。本文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极力描绘细雨的灵动、柔美,情趣无限,面对如此富有灵性的、善解人意的细雨,怎能不引发读者的激情而高歌一曲呢?本题中所选取的句子虽描绘的是牛羊等的“动情”“精神的光泽”,细细推敲之下,不难发现,正是有了细雨的无声滋润,才有了万物的勃勃生机,作者正是以生灵的“动情”来表现“细雨来访”时的喜悦、欢欣。
  6. 品味句子的精妙离不开对该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分析,需将句子先还原到文本中,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此题中,作者写枯草的醉形、醉语,仔细想想枯草为何会醉?不就是喝足了雨水了吗?拟人手法,极富生活情趣;另要注意,本句中有一修饰语“嫩绿”是关键词,以它来修饰“醉话”,可见作者意在写出冬末春初之际,因为细雨的滋润,枯草已由隆冬的枯黄渐泛出“嫩绿”的春意。
  7. 对于比较分析题,则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要字斟句酌,抓住异同点逐一分析。该题中所列举的两诗句均是春雨,不难发现与本文的共同点是都表现了春雨的细密、绵柔,滋润万物,惹人怜爱;再细细品读,诗句中写的是江南春雨,而本文是草原春雨,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江南清秀雅致,北方粗犷豪爽,因而江南的雨更显得纤细小巧,草原的雨更显调皮醉人。
  8. 该题型解答时首先要求阅读者能对各种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娴熟运用,要能储备一定量的专门术语(详见前文)。这篇文章运用拟人手法,将细雨比拟为一个懂得草原人民盼雨的心思、活泼调皮的小姑娘,草原母亲终止冬睡,枯草说着醉话,牛羊发出最动情的腔调,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景象多么富有生机!多么可爱!
  (季云 江苏省泰兴市镇北城初中 225400)

标签:探析 训练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