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经管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近年以来,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近年来各地选拔干部的依据之一。面对这一形势,大学毕业生如何应对?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以上海电力学院经管类学生为例,分析其对于基层就业的意向。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经管类学生对于基层就业认同率较高,对到基层就业认识因年龄而有差异,动机多样化,户籍城乡二元化造成学生基层就业有顾虑,并期望有保障机制。
  关键词:基层就业;自愿;定位
  作者简介:费敏(1971-),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俞亦青(1990-),男,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上海 20008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15-03
  
  自2003年起,面临着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压力急剧扩大,城市就业结构凸显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时,中央各有关部门就开始实施了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2005年7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教育部等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这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为促进广大毕业生就业而采取的新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高度关怀。毋庸置疑,其出发点是准确明晰的,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大学生下基层就业这一途径来缓解城市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国家也将其作为开发西部,人才调控战略的一种手段。希望以此来促使那些有能力、想作为的大学生们将眼光从城市中人山人海的招聘会转至急需人才的广阔乡村或城乡结合部,下到基层,深入民众,脚踏实地带动落后乡镇的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走上现代化进程的康庄大道。
  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就业新政的意义则远不止于此。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然而,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已有不少大学生在国家基层就业政策的鼓舞下先后来到基层和艰苦地区,支援西部和农村的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探讨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上海电力学院经管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中文图书期刊、中外文数据库、电子文献、各类报纸、专著、官方统计资料等文件进行资料收集。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和预调查,设计了相关问卷。调查活动以自填问卷法和结构访谈法进行,抽样方式采取先在全校分层为4个年级,再随机从各个年级抽取100人,全校共抽取样本400人对其发放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30人对其采取结构访谈,收集此次调查相关资料。
  我们将调查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汇总如下:此次社会实践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96份,回收率99%,其中有效问卷379份,废卷17份,有效率95.8%。
  (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普遍较高
  通过调查显示,对于到基层就业的认同感,在上海电力学院经管学院的学生中男生占56.70%,女生占43.30%,男生略高于女生,但相差不大,这说明上海电力学院学生无论男女,认识都是比较一致的(如图1所示),普遍认为这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解决自身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并且使自己在基层工作中锻炼成才,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从表面上看来,基层就业这一出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发展可谓前途广大,其人才培养意义可谓深远。而青年学生们对于自身下基层广阔天地,展身手建设祖国,同样也并不缺乏激情与动力。在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中,60%的学生表示愿意考虑去基层就业,更难能可贵的是,有30%的学生愿意到偏远西部去工作3~5年。这样的奉献与开拓品质,比起先辈而言,可谓不遑多让了。
  2.对到基层就业的认识有年龄差异,并呈现多样化动机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想到去基层就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有66.7%的学生表示想过,而有33.3%的学生表示不会。另外,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也各不相同,分析发现在大三大四的学生中了解的比例达到90%,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则仅占44%,由此可见大三大四的学生迫于就业形势的恶劣与被就业的巨大压力而不得不去了解。而大一大二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缺乏了这方面的预见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个明确的自身发展目标,并最终导致了能力培养与基层需求之间的供需错位。
  而对于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动机来说,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如图2所示),有46.7%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行为,73.3%的学生认为到基层工作能当骨干、挑大梁,更好地锻炼能力,66.6%的学生认为基层就业压力不大,竞争相对轻松,还有43.3%的学生认为国家提供相关优惠政策,为将来考公务员、考研等有所帮助。
  另外,到基层就业也会有很大的收获,例如可以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提高个人能力,实现个人理想等,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城乡不同生源学生基层就业的态度有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生源的学生,在基层就业的认识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图3所示),来自农村的学生一般都持积极响应的态度,而出身城市的学生则存在顾虑,担心就业质量不高,担心户口、社保问题,担心子女教育和住房等问题。从调查还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活条件差薪水低,家人不理解,亲戚朋友反对,发展前景黯淡,风俗习惯难以适应,难以吃苦耐劳;基层工作环境较差,难以发挥自身能力等。
   4.基层就业难以长久,选择方向避重就轻
  由于城乡待遇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很少有学生愿意选择长期留在基层。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留在基层1~3年。而愿意留在基层超过4年的,则仅占6.7%。为此我们采访了上海电力学院的一位毕业生,他曾经去过云南做了1年的志愿者,现已回到上海。当被问及为何不留在云南时,他说从自身发展来说,上海有更大的空间。虽然他对云南也有了感情,但与上海相比那里经济相对落后,工资水平较低,社保也不完善,他作为普通人也只是想生活的更好些。这些话虽然朴素但却说出了大部分最终回到城市志愿者的心声,这就使得基层像个客栈,不断收容一些大学生,却又无奈地送走他们,也使得大学生们带给当地的良性改变没有长效性。而在选择基层就业的渠道时,绝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工作报酬较高,发展提拔速度更快的村官,但据学生反映,若想去做村官也必须得是党员、预备党员或是优秀班干部等。而对于人才匮乏,急需建设的西部三支一扶,则仅仅有30%的学生表示愿意考虑。
  5.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制度保障是关键
  调查显示(如图4所示),83.3%的学生认为改变基层工作环境,给予户籍、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等问题的彻底解决是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最有效的措施。76.7%的学生认为提高收入待遇同样对于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效果显著。除此之外,要求国家给予志愿者公务员编制,提高相关优惠政策,拓宽发展前途也得到众多学生的支持。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就在这宏大的意义与框架之下,却是基层就业空有信念,惨淡无力,乃至于问题重重的实情。譬如想作为西部志愿者,就要经过层层审查,这给那些很想下到基层奉献的学生设置了很大的障碍。虽然必要的政治基础是需要的,但不表明政治思想好的学生就一定有较强的能力,能更好的适应基层工作。一方面,这种政策限制了基层能更多更好吸收合适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浇灭了那些渴望去基层奉献的有志青年的热情。下不去、留不住、难作为,这正是今天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的真实写照。切实的困难使得许多原本抱着满腔希望,寄予在基层广阔天地上一展宏图的毕业生最终只得无奈的望而却步,束手长叹,基层就业,上下求索,何其难矣。这也正是摆在政府和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是政府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相关工作制度保障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但是,在政策出发点上,虽皆为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而制定,却在政策制定的基础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20世纪6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与当时政府照搬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有着密切关系。大工业,大锅饭的发展思路使得城市经济甚至不能满足自身人口繁殖新增的就业需求,而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经济衰退则使中国就业形势更为恶化。为避免就业问题引发当时的社会动乱,中央政府不得不以强制性手段完成人口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大规模迁移。而对比今朝,中国早已飞驰在了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上,30年的时间内,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GDP总量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中国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面临着金融危机的侵袭,欧美大国纷纷束手,经济不约而同的出现了止步及衰退。而中国政府在早已加入WTO并完全融入全球市场经济大潮的2009年,毅然喊出了总量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古语云:士隔三日,犹当刮目,试问,国兴三十载,又岂能以昔日眼光待之。因此,当今的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边远的乡村,都已经逐步迈进生机盎然的境地,再加之中国政府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所制定的种种优惠政策和制度,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发现,上海电力学院经管类学生对于基层就业认同率普遍较高;对到基层就业的认识也因年龄而有所差异,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认同率逐渐升高的趋势,同时,动机也呈现多样化;户籍城乡二元化造成学生基层就业有顾虑;而对于去基层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作保障,才能使该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此提出:
  第一,希望政府能够对基层就业政策的细节以及相关配套措施重新审视和修正,确实解决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想下基层下不去,下了之后留不住,就算留住难作为的现状。
  第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自愿”。事实证明,雄厚的经济实力的确不意味着能够解决一切,面对着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境,作为大学生本身而言,必须要解决一个“自愿”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供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待遇,包括下基层之后工资待遇、户籍、社保、住房等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确保大学生的准确“定位”。大学生的“定位”,一方面,指国家对下基层大学生角色的定位,“定位”不准可谓大学生下乡之名不正,因名不正而言不顺,因言不顺则事不成。尤其在编制问题上必须给予基层大学生一个落实。另一方面,则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和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当前基层就业大学生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基层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困境。要根据基层工作需求和大学生自身情况来进行定位,要确保专业素养与基层工作相配套,力求每一位下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能符合当地群众、当地政府对于基层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第四,彻底铲除现存在二元格局上的种种壁垒。使资源文明能自由的在城乡双向间顺畅流动,使大学生不再望乡却步,哀叹基层就业之路的修远。
  
  参考文献:
  [1]人事部.关于进一步发挥政府人事部门职能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107号)[Z].2007.
  [2]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Z].2007.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36.
  [4]董??.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5-37.
  [5]韩映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4,(3):33.
  (责任编辑:孙晴)

标签:意向 基层 面向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