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乱世才子爱国情,忧思爱恨付心声:乱世才子免费阅读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出身寒微,却视钱财如粪土;才华横溢,却不修边幅;忧郁多愁,却情丝缕缕;既是文思隽永的草根文学浪子,又是赤诚的平民爱国英雄。   “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夏衍先生评价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他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这位烈士的名字。”胡愈之先生如是说。
  他就是一代旷世才子――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1913年,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1921年6月,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同年10月,出版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38年底,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工作,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岛,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一双皮鞋
  郁达夫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家里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13岁那年,郁达夫考进了县立高小,由于成绩十分优秀,他受到了知县的嘉奖,并且跳级升班,一举成为小小富阳城中的“知名人物”。在荣誉和赞扬之中,郁达夫逐渐产生了虚荣心,并开始在穿着打扮上讲究起来。第二学年开学了,郁达夫嗫嚅着跟母亲说,想要买一双皮鞋。因为学校发了黑色的制服,很多同学都配上一双闪亮的皮鞋,神气极了。而他总是穿着一双布鞋,显得非常“土”。面对郁达夫的要求,母亲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她走家串户,想尽了办法,可还是筹不够钱,无奈之下,只得想到“赊欠”。母亲带着郁达夫走了一家又一家鞋店,都没有赊成。每进一家商店,掌柜的起先都是笑脸相迎,客客气气地把一双双皮鞋拿出来给郁达夫试穿,当他们一听到希望“赊欠”时,立刻白眼相对,收起皮鞋,不再理睬了,有的甚至还要说几句刺耳的话。他们走了一上午,在最后一家商店被拒绝赊欠之后,母亲的眼眶浸满了泪水。这时,郁达夫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觉得很惭愧。他拉着母亲,无言以对,低着头,默默地跟着母亲回家了。回到家不一会儿,郁达夫听到有人下楼来,他抬起头一看,愣住了,只见母亲手里拿着一包衣服。原来,母亲是要去当铺把这些衣服当了,再去买回儿子日思夜想的皮鞋。看到这一切,郁达夫非常难过,他内疚、后悔,恨自己不懂事,让母亲如此为难。他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紧紧抱着母亲,哭着说:“娘,你别去了,我不要皮鞋了!”
  买皮鞋的风波很快过去了,但它对年少的郁达夫触动很大。郁达夫不仅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也体验到社会上存在着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他暗下决心,要发愤苦读,为穷苦人争气。1910年冬,郁达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著名的杭州府中学。后来,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
  
  刻苦备考
  1913年9月,担任京师审判厅推事的长兄郁曼陀,奉命赴日本考察司法,郁达夫随其赴日求学。
  为了参加1914年7月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暑期招生考试,郁达夫发愤苦读。他每天白天进补习学校补习中学课程,晚上再进夜校学习日语。为了保证学习时间,他制定了新的生活起居时间表,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一点,没有一刻闲着。由于学习非常紧张,郁达夫连每天回家吃饭都顾不上,早上嚼着面包上路,午餐和晚餐就从牛奶店里买些干点充饥。临考前的三个月,他更是加紧学习,经常从晚上学到次日清晨五点,直到听见附近炮兵工厂放夜工的汽笛才去休息。
  由于学习紧张,疲劳过度,郁达夫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他的神经衰弱和气管炎等慢性病症,都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尽管这样,郁达夫仍为能在知识上有长进而感到高兴。经过八个月的紧张学习,郁达夫如期参加了1914年7月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暑期招生考试。7月下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发榜,郁达夫从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后高兴地连奔带跳跑回家,向兄嫂报告这一喜讯。
  半年多的勤学苦读终于没有白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郁达夫怎能不感到兴奋!
  
  
  
   勤奋的“书痴”
  1910年,郁达夫被杭州府中录取,但他担心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郁达夫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不读书了,想回家去另寻出路。正在这时,碰上了三位小学校的同学。他们告诉郁达夫说,杭州府中学难考,而且费用也贵,还不如考虑学膳费比较便宜的嘉兴府中学。郁达夫听了后,便跟他们一道算算自己手头所有的钱,觉得要是上嘉兴府中读书,即便包括来回车费在内,也足以维持半年的学习生活。于是,他决定和他们一起上嘉兴去读书。
  郁达夫告别了哥哥和老秀才,踏上了开往嘉兴的火车。进了嘉兴府中就读后,由于言语风俗完全不同,郁达夫自然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求学的这半年,每当晚饭过后或晚上熄灯之后,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操场阴暗的地方,暗自感伤。可是,郁达夫并没有被孤独的悲哀压倒。相反,他觉得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就一味地刻苦读书,认真做诗,“曾经试过的稚气满幅的五七言诗句,接二连三地在一册红格子的作文簿上写满了”。
  也许因为用功过度,郁达夫于五月间病了一场,到了六月便离校回家。路过杭州时,他住了一日。看到自己口袋里还有一点剩余的钱,郁达夫舍不得用来赏玩湖光山色,而是在梅花碑的旧书摊里买了一大堆书。从此以后,郁达夫便有了喜欢买书的嗜好。而且,他把这一嗜好保持了一生。
  郁达夫曾在家信中说,“性喜买书,中国旧籍以及西洋文学网罗不少”。在高等学校就读的4年间,郁达夫阅读了俄、德、英、日、法等小说一千多部。郁达夫之所以能在功课繁重的情况下阅读这么多西方小说,原因在于专心致志、抓紧时间。据日本友人回忆,在八高4年期间,郁达夫几乎没有邀请任何日本友人到他的住地去过。由此可见他是怎样的刻苦用功。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郁达夫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更是一个善读书的人。少年时代的郁达夫用书籍赶走了贫困、寂寞、孤独、烦恼、困苦,是一本本好书促使他快速成长、健康成长,在他年少的心灵上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
  
  鞋底“压迫”钱,
  演讲“快短命”
  有一次,郁达夫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侍者。他的朋友很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还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三个原则――“快短命”。
  年轻时曾经贫困的郁达夫成名之后有了钱,但并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也许正是年轻时的家境给了他动力:一定要争气,一定要挣钱,不能成为受钱摆布的人。当他有钱时,他把钱财视为消费的一纸标记,将钱财踩在脚底。人们可能会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但是,真正的英雄是绝不会钻进钱眼里的。而他的“快短命”原则则让后人为之一振,不得不拍手叫好――形式主义要不得呀!
  
  南洋抗日
  1938年后,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郁达夫于国难当头之际,出任汉口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席。汉口沦陷后,郁达夫出走南洋,以一个流亡作家的名义在海外宣传抗日。
  郁达夫到了南洋以后,一方面在星岛编报,培育许多后进的青年;一方面矢志不移,坚持抗日斗争。后来,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不幸被日本人抓住,被迫做了日本人的翻译。郁达夫以“赵廉”这个假名,利用翻译之便,用尽办法掩护自己,帮助华侨。后来,郁达夫买通了一个医生,以有肺病为由,辞去了翻译一职。郁达夫心里痛苦,他不得不一边看着日本人的种种暴行,一边小心翼翼地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为了更好地掩护自己和抗日志士,郁达夫和其他的朋友在乡下开了一家酒馆。酒馆的生意很好,他就此维持生活。这时候,郁达夫整天愁闷不堪,以酒为友。他多么渴望祖国和东南亚人民能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呀。
  1945年,日本投降,郁达夫似乎看到了人间的美好明天。但他也意识到,他被迫给日本人当翻译的时候掌握的有关日本人所犯下的滔天大罪,日本人是不会让它暴露出来大白于天下的,他更知道日本人不会放过他。一天夜里,有一个神秘的人前来求他帮忙,他丝毫没有警惕,随便踩了一双木屐从家里走出去,从此一去不返。他的朋友多方打听,毫无结果。他的朋友又到了新加坡报告英军当局,仍然是毫无音讯。据说,郁达夫死在了日本宪兵的屠刀下。
  “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郭沫若引李初梨的话来评价郁达夫,实在恰当不过。郁达夫曾对徐志摩说:“我不是战士,只是一个作家。”实则,貌似颓唐派的郁达夫,时常引文天祥、陆秀夫为心仪的前贤,他非但是一个作家,更是一名战场上勇于驱遣自己的不折不扣的战士。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烈士。
  
  结语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一介文弱书生郁达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爱国志士的肝胆侠义。有人说他是一个思想文笔活跃但行动语言呆滞的人,其实郁达夫是一位率真的、内敛的、天赋极高的人,因此,有人说他孤独少朋、不善交际的性格和那个时代背景有很大联系。不管怎么说,现代人所给予郁达夫的评价,对郁达夫而言,未免有些片面。在名家林立、众若繁星的中国现代文坛上,郁达夫算得上是一个异数,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主张,成为其自成一体的文学流派。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在这一点上许多作家包括当代的作家都不得不钦佩他的率真和坦白,他的这一创作风格是令人惊叹的。郁达夫超一流的文学禀赋与创造力,颠沛流离的不幸人生,妻离子丧的悲酸家事,生前闻名、身后却异样的落寞寂寥,令人慨叹万分。翻开郁达夫的书册,不甚高大的颀长而瘦削的身材,嘴角唇边微微漾起的浅笑,齐整中略带蓬乱的短发,已然将他的形象分明地勾勒出来。他的思想,他为家国忧、为民族存亡而矢志奋争的不屈气节,以及脍炙人口的诸多名篇佳作,仍值得今人反复咀嚼、回味。

标签:忧思 才子 国情 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