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例举例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陶行知先生运用“小先生制”,学生教学生,“即知即传人”,在今天仍然适用。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增长自己的见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流就有了两种思想,两种思想的碰撞,还可能产生更新的思想火花”。如今,随着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已成为一种教学时尚,是初中数学课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
  讨沦,本身蕴涵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合作的课堂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围绕问题进行有效讨论,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打破“满堂灌”的教学局面,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获得在个体学习中所不能获得的东西,进而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有效的多元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在互动式的交流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而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讨论的“有效性”有待加强,大量无序的、虚假的、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陷入了形式讨论的怪圈。怎样提高科学课堂教学中讨论的有效性?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要做以下几点:
  
  (一)精心准备,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前提。
  1 讨论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并精确表述要讨论的问题。因为,问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精选问题是组织讨论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加以诠释。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验,结合一些生活经验来没计讨论的问题,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当然,有些讨论的问题是课堂中自然生成的。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讨论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看了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2 科学划分学习小组。课堂讨论是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学生与教学情况进行分组。划分学习小组要本着学生“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一个学生小组以4--6人为宜。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角色分工,找出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同时,要充分研究运用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在促进小组不断进步的同时,实现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二)科学调控,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保障。
  教学的情境千变万化,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如在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学生分小组探索讨论,这个知识点只有在学生个体亲身试验探索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师从中引导学生从两个圆公共点的个数和圆心之间的距离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角度来探索发现新知。教师要支持协调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沟通,从方法、步骤上多予以指导,多鼓励学生的钻研表现,而教师自己则更多地在“台下”了解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然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适当进行个别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带着向己的观点或思维结果的雏形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这样他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与他人分享思想果实的快乐。没有个人的先期思考和探究,就不会有良好的讨论结果。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效果。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学会专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关注讨论进程。当学生纠缠于枝节而忽视主题时,当出现事实上的错误或逻辑错误时,当各组发言不均时,当出现无人发言局面时,当观点被重复提出时,当思维出现停滞时,当出现争执不休时等,课堂上就应该及时出现教师的声音,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做简短的阶段性小结,以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已走过的思维轨迹,预示下一步的讨论方向,又教会了学生讨论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应“重点关照”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反应较慢的学生,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可以以指定发言的形式给他们另一种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对待他人的发言,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做法。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作出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或给予激励性的、客观真实的评价。总之,讨论的基本的程序应是展示问题情景、提出讨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观点雏形――组内交流研讨、教师广泛参与一小组代表发言、组间相互完善
  教师评价陈述、实现师生共进。
  
  (三)教师加强指导并及时深化问题,是保证课堂讨论实效的关键。
  作为课堂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开始阶段内容的引入。引导可以是创设数学情景,诸如设置问题情境或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或影像;对于重点难点作出提示点拨,为下一环节的进行作铺垫;提出细化问题,分配交流任务等。例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代数式,然后让学生来考考老师,让学生说出任意一组a、b的值,不管数值有多大,老师都能立即说出代数式的值。刚接触代数式的学生感到万分诧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丁不起,而当教师将代数式化简得到a时,学生发出了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的重要。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精心设计的自认为十分精彩的悬念问题抛给学生后,有可能学生会立即作出准确的回答,使精彩的悬念变成了乏味的“白开水”。目前,是知识急剧更新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学生猎取的知识信息量也迅速增加。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学生一下子说出答案的情况也是经常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说出了答案,但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多的是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因此,答案的提前出现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事物的表层引向深处,追求深层次或证伪。
  
  (四)梳理概括,是完善讨论结课的重要一环。
  讨论结束时,有必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和结果用总结概括。方法之一是可以由教师归纳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新认识或提出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有效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难度较大或有争议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便是在教学中如果不分难易,每个问题都这样做也可能造成学生的依赖思想,使学生无形中丧失了进行比较、反思的机会,思维得不到继续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持续提升。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一般性的或共识性的问题,教师应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描绘自己在讨论中所获的思想果实,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付诸于笔端。在经历从说到烈军属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见解更为成熟,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自主归纳,学生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总之,讨论是目前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体现着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的基本思想,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讨论”这一活动中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才有可能体现新课程的价值。

标签:浅谈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中 讨论